
標題

標題
內容
楊華之 | 一部商海沉浮的佳作
——讀白茅長篇小說《東官大道》
更新時間:2024-01-12 作者:楊華之來源:江蘇工人報
近日,讀完作家白茅的長篇小說“成長三部曲”之第三部《東官大道》,心中的激蕩之情總是難以平復。在這部充滿個性魅力的長篇小說中,作者沿襲了前兩部《水井灣》《英子》所構建的文學地理,又獨創性地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他筆下的一人一物一景一情,可能為我們所熟悉,也可能為我們所忽視,而我們也許說不清道不明其生存之狀之因,但白茅很好地做到了。在平常中寫出異質,這種個性化的創作,皆緣于小企業主白茅和寫作者白茅的完美結合。
從重慶萬州一個小山村走出來的白茅,原名熊德明,南下廣東經歷過打工做銷售、創業成為小企業主的曲折路程,生存的壓力及生活的無奈并沒有擊垮他,而是磨練出了他一顆善于觀察和感悟的心。其作品既傳遞了對現實的深刻洞察和思考,也閃耀著對人性的關懷和探索,作者的文學思想和創作風格可見一斑。
在《東官大道》這部小說中,作者選取了從2008到2018年,五個受金融危機沖擊的失業者區亮、謝建偉、楊志瑜等重新創業的故事。時間跨度不長,卻讓人無法忽視每個人在東官這個城市中的情感錯綜和命運沉浮。當然圍繞這五個人,作者還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他們或沉迷于自己利益的追逐中,或在挫折中探尋光明的存在。美與丑的對比,善與惡的較量,被作者刻畫得如此精彩。比如區亮,敢于創新卻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急功近利走捷徑。而謝建偉卻總在關鍵時刻利欲熏心,出賣朋友。楊志瑜目光短淺,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隨時坑蒙拐騙相信他的人。他們最終都得到了應有的成功與失敗,有的做大了企業,有的走進了牢房。每個人在商海大潮中,用自己生動的言行,演繹著一部改革開放十分具象的時代變遷史。
《東官大道》無疑也是一部日常生活與底層經驗的二重唱。日常生活不用多說,說說底層經驗,即生活在社會底層人群的親身經歷,它們既能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又能代表著底層人民的心聲和期盼。因此,通過對自己日常生活和底層經驗的深入反思和理解,可以為寫作提供充分的靈感和素材,讓作品更加真實、貼近讀者。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向我們描寫的幾乎都是常見之事,友情、愛情、親情,以及背叛與寬容等,但作者把它們錯綜復雜地組合在一起,就顯現出了不平凡之處。作者白茅自是有豐富生活經驗的,他向我們呈現的幾乎都是鮮活的第一手資料。當讀過區亮這個企業老總一直堅持開二手車,并多次在送貨時遭到保安鄙夷,還有區亮的生活之道、交友之道、育人之道等故事,寫得那么有聲有色,絲毫沒有那種隔靴搔癢之感。白茅具有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并有能力將它們呈現出來。對寫作者而言,從這也可以闡釋“經歷就是財富”的道理。
《東官大道》更是一部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心靈史。小說通過展現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內心感受,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夢想和愿望,卻同時面臨著現實的困境和挑戰。寫痛苦是為了寫幸福,寫失望是為了寫希望。他們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標,經歷了各種起伏和挫折,但不失樂觀和向往。區亮在企業的瓶頸時期,仍操心著員工的婚事,想著他們的未來。當手下的員工范童被騙而遠走他鄉,區亮沒有置之不管,而是承擔了他的所有債務,并最終再次接納了他。當商場上的對頭謝建偉被關進大牢,區亮不僅沒有落井下石,而是收留了謝建偉的兒子并多次去探望鼓勵他。正是通過這些描寫,小說深刻探討了生活中如何應對困難和施展智慧,以及人類心靈深處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好小說就是這樣,除了給讀者看到跋涉與掙扎,更應該給人以向上和向善的力量。
一部作品所面對的讀者,有的追求的是故事精彩,有的追求的是語言獨特,有的追求的情節生動,有的追求的是人物鮮活……我想,《東官大道》正是這樣一部可以從不同角度品讀的作品。作者在文中選用了不少重慶方言,讀來俏皮自然,富于情感性,總能輕易地將讀者引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絲毫沒有閱讀障礙。畢竟隨著城鄉融合與社會化流動,一般的方言交流進入寫作,給讀者帶來的是更新鮮的閱讀體驗。另外,章回體式的運用,也給我們快速化的閱讀時代,帶來了更加便捷的切入點,這顯示的是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在這部小說中隨處可見。
在這樣一部商海沉浮的非虛構中,透過酸甜苦辣、成敗榮辱的光影,我們能看到作家白茅獨特的文學才華。文字帶來的閱讀快感,亦能加深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期盼。
注:《東官大道》由中國文聯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刊于《江蘇工人報》2023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