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思和 | 張欣《如風似璧》:文學廣州的無邊風月
更新時間:2024-01-10 作者:?陳思和來源:文學廣州(微信公眾號)
中國現代文學城市系列里,廣州是一個有著鮮明語言特色和文化景觀的城市,但有關它的文學經典并不多。然而,繼《三家巷》發表60多年以后,我讀到了張欣的長篇小說《如風似璧》(《花城》2023年第五期)。她重新豎立起一座文學廣州的地標式豐碑。
民國時期的廣州已經是移民城市,城市里居住的不是清一色的廣東人,更不是一色的廣州或番禺人氏。《如風似璧》也寫到城市移民,如軍閥吳將軍的老太爺來自山東,妓寨老鴇梅貴姐來自上海,但小說的主要角色都是廣東人。這一點,廣州與上海的人口構成還是不一樣。上海從開埠以來,居民構成里,土著的上海人并不多,倒是來自五湖四海被租界當局規訓了的移民,成了第一批新上海人。廣州居民成分可能要單純一點。我說的是改革開放以前的廣州,現在的廣州城市人口流動情況,有點與上海接近了。但清末民初時期,廣州開埠與南洋華僑來往較多,北上做生意的也居多,而北方人南下定居嶺南的似乎不多。但隨著北伐和大屠殺以后,大量外來人口又回流到內地了。所以,《如風似璧》描寫的1932年到1942年這十年歲月,張欣筆下的廣州城市里,活色生香的依然是滿口廣東話的男人和女人。
廣東人的文化底色是什么?張欣有過一些思考。她說:“如果北京大妞是颯,上海小姐是嗲,那么廣州女人就是韌,堅韌的韌。”我沒有做過這樣的比較,也沒有思考過大妞和小姐的“颯”和“嗲”究竟為何種作態,但讀到廣東(女)人的“韌”,心里仿佛被一道光所照亮。我的祖籍是廣東番禺,別的情況不甚了解,在自己的家族里,確實有幾位生活在民國年間的前輩女性,是如何地在底層掙扎、自強自愛、終能堅韌地生存于民間職業崗位,我是有感觸的,因此對張欣說的“韌”字深以為然。如果從文學意義上開掘,廣東人的“韌”的精神背后還盤踞著非中原禮儀道統規訓的異端基因,譬如南蠻之“蠻”,生命如火,柔情似水,性格硬朗,行為不羈,欲望旺盛……盡含在“蠻”的精神范疇之內。即使在今天高度現代化的廣州城里,南風呼嘯、商海洶涌,珠江邊上的“小蠻腰”,仍然傳遞出廣東文化的無邊風月。
“韌”的精神內核有了“蠻”做底色,就變得魚龍潛躍、良莠混雜。近代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南方率爾敢為天下先,有鴉片也有禁煙,有革命起義也有資本積累,有藏污納垢也有威武豪邁。小說開篇寫蘇大闊發跡,利用入贅繼承了潮陽鴉片商人的家產,也因為無良而影響子息,人丁不旺,這是一個有意思的隱喻,與廣東人的迷信觀念有關。小說結尾寫蘇步溪小姐健康地走出閨門,靠做婦產科醫生獨立生存于社會,做了前后有機的呼應。繼蘇大闊之后,小說里有廣東味的男人是鵬仔,人渣一個,前半生潦倒無賴,后半生謀人錢財,當他得到了社會地位后,倒也像舊時上海灘的聞人大亨那樣,有了一絲溫雅性情。小說有一段細節,寫鵬仔綁架了自己的兒子,阿麥前去說請,三人相聚,骨肉得以短暫團圓,但各人心思不同,感受不一,彼此的心都碰到了柔軟處。鵬仔無賴中亦有人情,阿麥受盡委屈仍不失溫柔,都是很有人性味的描寫。當然僅僅寫人性并非廣東文化的專利,作家是這樣寫人物的——女人對男人的原諒是:“想著他再不好,希望成為一個上等人這一條還是沒有錯吧。”而男人對女人留下的話是:“我已經回不了頭了。”這些想法和表達都有些“蠻”,其后面還有一點硬氣作支撐,很讓人讀出一些廣東文化的味道來。
繼續說鵬仔的故事。雖然是流氓發跡,但他的經歷貫穿整部小說,他與書中的三個女人——蘇步溪、阿麥和心嬌都有過命運的交集。一個是富商千金,一個是賤仆愚婦,還有一個是青樓娼妓,鵬仔與她們都有不同層面的“故事”。他與蘇步溪的故事核心在于“靈”,即使再爛的人,一旦心中生發出真正的“情”,他的靈魂也會隨之升華。鵬仔是個沒有任何道德觀念的人,這也是骨子里“蠻”的一種表現。但他面對蘇步溪小姐,依然能生發出一絲未泯的良心,人也變得斯文起來;張欣用傳奇筆法寫了蘇小姐遭遇的多種情緣,最神奇的,莫過于鵬仔的些許變化。其次,鵬仔與阿麥的故事,核心在于“欲”,不僅充斥肉欲、情欲、物欲,還有各種占有欲望,但是他們的關系也不都是邪惡的,特別是生命之欲的結晶,他們有了孩子,而這個孩子最后又歸蘇步溪賀大夫來撫養,預示著他們的故事最終也能成正果。其三是與心嬌的故事,其實鵬仔與心嬌之間最無關系,故事的核心則在于“死”,鵬仔的死偏偏與心嬌有關,又是與一樁妓女被虐死的案件有關。這個故事里似乎傳奇性多了一些,但傳奇里又傳遞出廣東人性格中的蠻。
張欣沒有在小說里寫大時代風云,連廣州淪陷這般大事也是一筆帶過,但大轟炸中蘇大闊的橫死促使了女兒蘇步溪從貴族小姐的無聊情懷里振作起來,軍閥混戰中吳將軍的死把心嬌推向再作馮婦的境地,而阿麥兩次被男人遺棄,逼得她一步步獨立起來。時代苦難打斷了廣東女性嫁男人過安生日子的傳統道路,蘇步溪、阿麥、心嬌出身不一,都遭遇過覆巢無完卵的絕望險境,她們也都咬著牙挺了過來。她們的故事并不是宣揚女人勵志,而是張欣刻意描繪的廣東女性的硬與忍。這“硬”也不是北方市井的咋咋呼呼,這“忍”也不是洋場小市民的唯唯諾諾,“硬”與“忍”的結合,構成了張欣筆下特有的廣東女性之“韌”。這正是張欣要表現的廣東文化和廣州這座城市的魂。
最后我想說說這部小說題目含有的雙重意思。“如風似璧”諧音“如封似閉”,是傳統太極拳中的一式。在24式簡易太極拳中,“如封似閉”是在收勢前的最后發力;在繁復的太極老拳中,它是整套拳路中轉型前的準備,既是自我守護之舉,又有開張新局之意,“如封似閉”后面的一招是“抱虎歸山”,那又起始了一派新的磅礴之勢。由此我想到一位藝術家說過的話,人過耳順,要重新啟動藝術生命的按鈕。表演藝術是這樣,所有的文學藝術創作又何嘗不是這樣。“重新啟動”意味著自我超越,再攀高峰。張欣的文學創作歲月長達40多年,她本來可以駕輕就熟地沿著原有風格寫下去,可是她就這么重重一躍,踩到藝術的巔崖險峰,眺望那無限的新異風光。她追溯歷史歲月,探究人性幽暗,緊緊抓住了廣州這座城市的魂。那個“魂”,就是她筆底下的廣州女人們:一如風中玉佩,既有風的凜冽,又有玉的圓潤。
作者系復旦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一級教授,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