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浪奔南岸涌詩行 ——《南邊的岸》序
更新時間:2024-01-03 作者:江冰來源:廣東文壇
陳俊年的文學生涯得益于兩點:改革開放的時間節點,感奮嶺海新浪潮;新時期文化的黃金歲月,傾情南岸寫詩文。因而,我把此文標題定為:浪奔南岸涌詩行。
岸與詩行,形近神似,兩相輝映。在逐浪放歌中,成就了陳俊年的兩翼齊飛:業余創作成果豐碩,出版專業頗有建樹。
有趣的是,陳俊年的本土文化色彩濃郁:源自客家。其才華得益于故鄉人文滋潤:“氣爽風清快耕讀,西山北海樂樵漁”;史脈見人脈,人脈傳文脈,由此照亮了陳俊年的人生底色。
嶺南文化背景的例證,可從書名《南邊的岸》及其重要內容前兩輯見出:“南岸風生水起”“書香芬芳襲人”。
第一輯幾乎就是作者嶺南生活的現實寫照。他擁抱時代,熱愛生活。
《南邊的岸》一文可視作廣東乃至中國文壇全景式書寫珠江的上佳名篇。大氣磅礴,視野恢宏,極具時代氣息。一連串比喻如珠似玉,令人驚嘆!奇妙處直追歷代古典名篇。真可謂攝珠江之魂,形神兼濟,豐盈充沛,渾然天成。文采斐然已成次要,以對歷史的溯源和現代的摯愛編織成珠江美名更深一層的文化經緯:絲絲縷縷,飽含真情,富有灼見。
《我的文學和出版經歷》一文,作者高度概括了自己的文學創作和編輯歷程。其中諸多名師對他的哺育與關懷,歷歷在目。新時期伊始,中國當代文化噴薄而出,文化的黃金歲月由此誕生。作者的幸運,恰于此時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潮頭景象,并在眾多名師的提攜下,詩文并舉,屢創佳構。
《泛動的文脈》本是一篇施政文論,卻寫得縱橫馳騁,才情洋溢,蘊含著出版行家的學養與睿智。廣東改革開放如何解放思想先行一步?細讀文章,可從字里行間感受個體生命躍動如何與時代脈動同一節奏。
第二輯則是陳俊年對故鄉山水人情的深沉回望和對文友著作的真切評論。其中序跋占相當分量,也多見散文意境,似月夜聊天,有熱茶潤心。
在我看來,他寫舊友新知時,其實就在坦露自己:“真情真知表真愛”“從大山里走來的希望”“蘆葦蕩漾詩意”,均是客家山魂賦予他的情感與境界。
書中包含作者對廣東出版工作的心得隨筆。這些文字是他對編輯的參悟,對出版的專注,也是他對行政服務的探索,可視為作者熱愛南粵大地、建設人文家園的內在驅動力。作者的“故土鄉情”與“精神家園”由此達成高度吻合。
陳俊年的特點于文字中呈現。
他的散文,常有小說的情節細節,讀來饒有吸引力;且含雜文的思辨辛辣,富有思想的沖擊力;也帶詩歌的意境韻律,精致凝練中預留想象的空間。尤其選材立意,講究以小見大,以一當十。浪花映現朝陽。在纏綿的敘事抒情中,不斷推出一系列“新人新事新觀念”,新時代風情撲面而來。至于文學評論,他也寫得情理交融,生動親切,意趣盎然。
由此,陳俊年也從文字中真切地走近我們——
首先,他是個務實的人。近現代史、改革開放、先行先試、毗鄰港澳……天時、地利、人和的廣東綜合優勢——均進入作者的通盤把握。綜攬時勢大局,把握市場人心,走在時代前列。1987年金秋十月,陳俊年獨自騎單車,深入廣深公路沿線采訪,且行且寫,寫成《廣深走筆》系列散文10篇,披露了許多“第一個”發現,比如首次命名并紀實“打工妹”的境況等等,被《羊城晚報》破例連載。陳俊年謳歌改革開放的力作,后來接連入選黃樹森主編的《廣東九章》《深圳九章》及《東莞九章》,可謂獨占鰲頭。
他屬于人生的幸運兒,因為深度參與了一個偉大的時代變革。他勤思辨,常憂患,寫文學作品善于抓取細節,生發見解,恰恰取決于他面對著廣東改革開放前沿這個全新而巨大的舞臺,滿懷熱忱而全身心地投入,去發現、去歌詠。
其次,陳俊年是一個熱情且誠摯的人。為藝作文,凡有成就者均有程度不同的自信與自戀,此優點往后退一步就是自矜與矯情;日常生活中“閃閃發光”,自命不凡,亦屬常態。但作者似乎天生就有一種“向日葵”式的開朗與坦誠,故鄉山水給予他的氣質——不因時因地而變化,始終是低調做人,扎實做事。
熱誠襟懷可從第二輯“書香芬芳襲人”中見出。無一絲俯瞰,無半點矯情。寫他人“敢遣春溫上筆端”“江湖夜雨十年燈”,其實亦是寫自家情懷:“梅花風骨入詩香”。
他由一個客家大山里的鄉下人,成為城市的知名文化人。當過兵,大學畢業,堅持業余創作,長期從事新聞出版行政管理。記者生涯深入現場,屢占先機;編輯出版,為人作嫁多出好書。他的文風——更多的是謙遜平和;他的訴說立場——更傾情于真、善、美。始終不渝,始終如一,陳俊年也。
何至于此?根源何在?或許是感恩,是因深愛而憂思,是奮斗過程中的福緣?!皳凑\”浸潤他的人生,浸潤著他的筆墨。
客家鄉愁、憂患意識、花城情結、幽默筆調、開放視野、市場觀念、編輯操守……這組具有概括性的詞意,在陳俊年為人為文中常常呈現,化為一臉平和仁慈的“向日葵一樣的”笑容。
奮進在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陳俊年以其為人為文為出版——無愧于心,南天可鑒。
閱盡南岸千帆過,踏浪歸來仍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