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清遠生態詩歌的當代性表達
更新時間:2024-01-03 來源:廣東文壇
核心提示:生態文學在國內形成概念和文學家們進行相應的創作,大約也就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體裁包括小說、非虛構文學、詩歌和散文等。這其中,廣東清遠的詩人群體和他們以生態詩歌創作為主體的詩歌作品,近二十年來尤其引起國內外詩歌界和文學界的矚目。清遠詩社近期組織策劃出版了《詩海揚帆———清遠生態詩歌選集》,這本詩集較為集中呈現了清遠詩社承辦“清遠第二屆現代詩歌·古典詩詞筆會暨第二十一屆(清遠)國際華文詩人筆會”之后,清遠生態詩歌創作的新面貌,以及發展到今天的一些創作的變化,是清遠詩社又一值得關注的創作成果。
從田園詩到生態詩
□林崗
由歷史的冤家到清遠文壇的雙璧
清遠市的詩歌活動做得有聲有色,詩人的踴躍參與度和活躍度均是有目共睹。難能可貴的是在清遠,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對詩冤家——新詩與舊詩,握手言歡,其樂融融,共同聚焦生態題材與主題的創作。
新詩與舊詩由歷史的冤家而成當代清遠文壇的雙璧。這現象放眼全國各地詩壇都是不多見的。新詩的生態詩以詩人華海為代表,把現代環境保護和生態均衡理念融入詩行,為當代新詩發展拓開新路,已經自具理路,自成風格。但舊詩的生態詩又是怎樣的,這種現代理念與舊詩形式的融合能做到新詩那樣得心應手嗎?我以前沒有關注,也沒有概念。清遠評協主席李代權兄給我發來他們最近舉辦舊詩活動的實績:與《清遠日報》聯袂,每日一首以生態為主題的詩,配圖發表。活動吸引詩人曾新友等十五位舊詩愛好者參加,各人寫詩多寡有別,三四個月累積下來,合成一集,得詩恐有數百首之多。我得此機緣,粗讀一過,對舊詩的生態寫作略有感觸和啟發。
舊詩本來就存在非常強大的山水田園詩傳統,這對當今大力推廣生態題材和主題的舊詩寫作十分有利。這一悠久的詩傳統提供了大量成功的范例,足供詩人寫作借鑒。田園詩本身就蘊含了人與自然平衡的觀念,自然景觀之美在田園詩的傳統里也存在獨立的價值。這些都與當代生態文學的理念接軌,我們當然可以把它們看做是當代生態文學的前身。不過我認為兩者還是存在差別的。不是按照田園詩的路子寫作自然而然就成了生態詩。舊詩體裁而融入現代生態視角和觀念,如今只是邁出了第一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嚴格地說,生態觀念不是自古而有,而是有鑒于現代工業科技和都市文明的進展,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疏離,產生了危害人自身生存的環境惡化,對此種現代的“文明病”思以補救而產生的思考。當代融生態理念入詩不在于孤立贊美自然,更在于從環境的衰變現象觸發敏銳的識見,對社會起到匡正救弊的作用,助力社會在發展與生態的矛盾困境中重回均衡的軌道。
不是筆涉自然就具備生態視角
新詩的生態寫作起步早,更兼形式自由活潑,無論語言表達和修辭都能較好地配合意圖的表達,所以成績較大。但對舊詩而言,生態寫作是個新事物。舊詩形式固定,節奏、韻味、修辭皆有一定之規,如何在二十余字的狹小語言空間容納當代生態審美的訴求,確實是一個新挑戰。因為很容易把贊頌自然景觀就當成理所當然的生態訴求。其實,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微妙差別的。例如集中一首《觀白鷺捕魚有感》:“世間物競皆如此,適者生存弱者亡”。詩人有感于物競天擇,詩句流露的雖是自然的義理,但究竟不能當做生態的觀念。不是筆涉自然就自動具備生態視角,生態視角在今天是一種人為的訴求。人為活動造成的環境失衡再以人為的努力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返歸融洽和諧,才是生態的訴求。
不過在這數百首題圖詩中我也感受到純粹田園詩在當代的蛻變,舊詩形式在清遠詩人那里正在從古人田園詩的格調中走出來。這是值得肯定的進步。古人的田園詩雖說重在刻寫田園美景,但無不隱含詩人林泉高致的人格自我,景物是用來襯托詩中這個自我的。這在舊詩的表現中已經成為慣常的套路。清遠詩人的生態詩已經明顯地擺脫了舊詩的這套路,將當代人生活欣欣向榮的歡樂心情注入到田園山水的美景之中。那個獨標高潔的自我在詩中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歡樂、健康和積極的欣喜氣氛,而這正是新時代的當代精神。如曾新友一首純寫景詩《賞連山雙龍湖》:“磨平湖面引明眸,興致白鴨搶鏡頭。一陣清風剛使勁,青山向水話沉浮?!痹娙瞬蹲胶娴乃查g景象,寫出自然的生趣盎然,由靜入動,表現自然的活潑氣象。又如莫祖穎的《山金水銀》:“白鷺追云上碧空,浛洸野外有飛鴻。青山秀水金銀寶,綠草芳林富路通?!睂懢伴煷?,短短的詩句,化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是成功的嘗試。
見物欣喜自然投射時代精神
詩固生于憂患,但詩也生于升平。新時代升平之世正是需要詩人抒寫美好生活。這批題圖詩正是清遠詩人書寫當代清遠美好生活的詩作合集。尤其是詩配圖這一形式,有圖寫真,有詩為證。如邱秀蓉的《翠鳥》:“安住村邊綠水湄,和鳴翠鳥喜相追。溫情漫入晨光里,四野秋風習習吹。”按詩題應分類為狀物詩,但這首狀物詩有一種人間的溫情,詩語聚焦關注點不在翠鳥之生動自然,詩人筆狀之物無非是人間溫馨氣象的點綴。
一首二十八字的舊詩如何寫出時代精神?其實并不需要師習常見套語,詩人能見物欣喜,心胸舒朗,則時代精神自然投射在詩人的教養之中而見諸文字。
題圖詩集中有八位詩人寫了詠荔枝詩。想必清遠物華天寶,多生此嶺南佳果,惹得眾詩人不約而同詩興大發。雖是同詠一物,但各人構思的關注點不同,各見巧思。邱秀蓉寫物粗放,結意在豐收喜悅;張海英“紅衫身著滿枝彤,新熟飄香味正濃”,佳處在擬人,不乏生動;羅發勝“雪肉冰皮別樣紅”,詩句別致醒目;馮兆烈末句從杜牧詩點化出來,然此“妃子笑”不同彼“妃子笑”,韻味悠然,堪稱創意;黎錫光則古今對比,同是荔枝,古是“席上珍”,今為“尋??汀?,構思別出心裁;黃國倉詩結句在網絡助益碩果豐收,想他人所不能想;羅東文以荔枝滿枝頭喻“幸福人生多向往”,契合當下生活;潘慶賢詩句“典句千年妃子笑,向陽黨日畫紅旗”,一名嵌兩意,以物擬人,亦見用意之深。古人認為,詩可以觀志。這八首同題的荔枝詩,也可以見得詩人的心智微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