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省作協黨組書記張培忠率隊赴福建調研
更新時間:2024-01-03 來源:廣東文壇
7月5日至6日,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借鑒兄弟省份文學場館先進工作經驗,加快廣東省級重點標志性文化建筑“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廣東文學館建設,加強粵閩文學交流合作,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率隊赴福建省福州市開展學習調研。福建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王秋梅會見了調研組一行并出席座談會,福建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省作協主席陳毅達全程陪同調研。
5日下午,張培忠一行赴冰心文學館考察調研,在冰心文學館館長黃文明的陪同下,先后參觀了冰心生平與創作展覽、福建文學名家展覽、紫藤書屋等,并與冰心文學館有關負責人座談交流,聽取冰心文學館有關情況介紹。張培忠表示,冰心先生有“文壇祖母”美譽,冰心文學館在藏品征集、展陳、運營等方面先行一步,廣東省作協正全力推進“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廣東文學館建設,需要向冰心文學館學習借鑒好的經驗做法。
6日上午,張培忠出席“著名詩人、革命烈士蒲風生前日記、遺著及研究資料捐贈儀式”,接受福州市文聯原常務副主席、黨組成員兼市作協主席、蒲風女兒黃安榕代表蒲風家屬捐贈的蒲風生前日記、遺著及研究資料等文學藏品263件。蒲風原名黃日華,1911年9月出生于廣東梅縣,是20世紀30年代新詩運動的發起人之一,1935年出版長篇敘事詩《六月流火》,1940年前往安徽新四軍軍部從事文藝宣傳工作并創作了大量抗日救亡的愛國詩篇,新中國成立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黃安榕表示,先父蒲風雖然僅活了31歲,卻以15本詩集豐富了中國詩壇,遺存下來的兩本日記豐富了他短暫的人生。自1962年起,前往梅縣、廣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收集先父生前日記、遺著和研究資料,今天將收集到的263件藏品捐贈給廣東文學館,讓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得以與廣大人民群眾共享,使紅色文化代代相傳,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張培忠指出,蒲風是新四軍的文化戰士和廣東文學的杰出代表,為我國革命新詩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廣東文學館建設已經進入了最后的沖刺階段,計劃2024年5月1日起正式對外開館。黃安榕老師捐贈的蒲風生前日記、遺著及研究資料,將為廣東文學館提供珍貴的展品。廣東省作協將加快廣東文學館建設,加強蒲風文學研究;賡續中華文化血脈,傳承蒲風文學精神;加強文學交流合作,推動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
捐贈儀式后,張培忠一行先后到福建省文學院、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考察調研,在福建省文學院院長鐘紅英陪同下參觀了“古代近代文學館”“現代當代文學館”“閩派批評館”等,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館長黃文明陪同下參觀了“毛澤東才溪鄉調查展覽”“福建工藝美術作品展”等。在參觀時,張培忠表示,毛澤東同志才溪鄉調查對新時代調查研究工作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我們要結合開展主題教育,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研工作有關重要指示精神,切實提高調研水平,推動文學高質量發展。
隨后,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舉行“廣東·福建兩省作家交流座談會”。王秋梅代表福建省文聯、作協對張培忠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她指出,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作協在團結作家、組織創作、開展活動、培養人才、陣地建設等很多方面工作走在前列。粵閩兩地相鄰,習俗相近,希望兩省作協、作家能夠常來常往,線上線下多聯系、多交流。張培忠介紹了此行調研的目的。他表示,福建是近現代文學的主要發源地之一,閩粵是兄弟是鄰居,福建省作協雖然體量不大,但是有福建省文聯支持,有冰心文學館、福建省文學院、福建文學雜志社、海峽文藝評論雜志社、臺港文學選刊雜志社等多家文學類事業單位賦能,可謂體量不大能量大。此行既是調研之旅,又是學習之旅,更是友誼之旅,希望福建省文聯、作協多介紹好經驗好做法。他指出,廣東作協近期將組織開展東莞“中國作家第一村”采風活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中國網絡文學大會、“亞洲文學”對話活動等系列重大文學活動,歡迎福建省文聯、作協領導和作家來粵參加活動、進行指導。與會作家紛紛表示,廣東、福建文學界今后要加強交流、溝通,更多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斷推進粵閩文學交流互鑒工作,為文化強國續寫新的篇章。會上,雙方達成共識,福建省作協選派5位知名作家參加廣東省作協在7月13日啟動的東莞“中國作家第一村”采風活動。
在調研期間,省作協向冰心文學館、福建省文學院贈送了《廣東文學通史》《廣東省作家協會志》等書籍。
省作協黨組成員、秘書長劉春,辦公室一級調研員姬廣剛,機關黨委(人事部)副主任、機關紀委專職副書記謝基林等陪同調研。(謝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