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從萬福到同樂,看作家吳君如何發掘深圳巨變背后的歷史
更新時間:2024-01-02 來源:廣東文壇
7月22日,由花城出版社和花城文學院主辦的吳君“新時代,大灣區——從萬福到同樂”分享活動在花城里·陌上花開花城文學院舉行。
廣東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廣東省文聯原主席劉斯奮,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林崗,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申霞艷,廣東省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周西籬,律師、兩屆書香羊城全民閱讀推廣大使、廣東省朗誦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汪翊,廣東省朗誦協會會員、青藍藝術團成員廖文華,長篇小說《萬福》《同樂街》作者吳君,花城出版社社長、《花城》雜志主編張懿等出席活動。
堅持深圳題材創作
“廣東外來加工的時代,就是‘三來一補’的時代,那時我剛好也在深圳,我寫過流水線工人的精神出路,也寫過公司老板的內心世界,比如《親愛的深圳》《陳俊生大道》《小桃》等。”吳君表示,自己的寫作一直以來都與時代同頻共振,從早年的中短篇小說到新近的長篇小說《萬福》《同樂街》,她持續地關注和創作深圳人的故事。
《萬福》記敘的是深圳萬福村阿慧和陳水英兩個家庭三代人40年的往事,以及他們從精神到身體回歸的故事,反映出不同時代深圳和香港的變化,小說曾入選中國好書2020年3月榜單、深圳十大佳著等。
《同樂街》則講述了“90后”女干部鐘欣欣下基層到深圳同樂街深扎,幫助困難戶陳有光一家保住房產,改變“等靠要”思想的故事,以深圳一條老街——同樂街由村改社區后原居民命運的變化,反映深圳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巨大成就,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的征程。
《同樂街》是廣東省“改革開放再出發”作家深扎創作活動重點項目,入選中宣部2021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中國作家協會定點深入生活項目、廣東省主題出版重點項目等。
活動現場,汪翊用普通話朗誦了《萬福》片段,廖文華則用粵語朗誦《同樂街》片段,令讀者身臨其境,在聲音中領略深圳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與嶺南文化之美。
“寫作是作家認識自我、梳理和反思的過程”
劉斯奮認為,吳君從原住民的角度寫深圳的巨變,寫出了一種歷史文化的深度。此外,她始終聚焦于對下層民眾的關注,體現了她強烈的平民意識和悲憫情懷,作品對平民百姓的生存狀態、思想意識、情感表達有著精準的把握,表現出作者對生活有較厚重的積累。
“有兩種演員:性格演員和藝術家,前者演自己,后者演千面人。作家也有兩種:一種只從自己的角度展示生活;另一種能代入不同角色,演繹不同人物。這需要更高的原創能力。吳君屬于后者。”劉斯奮表示,吳君的文字看似質樸,其實相當講究,使讀者如嚼橄欖,久而彌甘。
“最強烈的一個特點是她的在地生活感受非常豐富。”在林崗看來,吳君對筆下的人物命運充滿了愛與同情,充滿感同身受。這令小說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尤其是她的兩部長篇,你看到生活后來慢慢樂觀的一面,同樂街的主人也從‘躺平’的狀態中走出來,加入到社會正常的潮流里,這是吳君的小說令人覺得好讀的一個地方。”
周西籬則表示吳君的創作“在看似溫和、細致的筆觸之下,將一個社會的變遷和普通人的成長融合起來”。吳君的講述呈現出一個社會在高速發展的歷程中,所帶來的物質現實與個體精神上的錯位——“她力圖把每一個人微觀的歷史來合成一個時代演變的宏觀的大歷史,她的作品全部取材于現實生活,她的表現超出了她個人的經驗范圍的市民階層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反映他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愿望。”
吳君坦言,寫作是一個作家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作家認識自我、梳理和反思的過程。“時代呼喚著與現實生活同行的偉大作品,而一個作家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實踐,這就需要作家們在生活中扎下根來,在一次次磨練中掌握創作要領,并貫穿到作家整個創作生涯中。”她說。(來源:南方+,作者:戴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