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塞 壬 | 距離與思考
更新時間:2023-12-27 作者:塞 壬來源:《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
摘要:
非虛構寫作如火如荼,有人對體驗式非虛構寫作有了質疑,體驗式寫作如何處理題材的近距離問題。散文重構與非虛構的關系。素材剪切的常用手法,重構在非虛構中的應用。
關鍵詞:
塞壬;體驗式寫作;非虛構;重構
有人對體驗式寫作表示了質疑。簡單來說,就是對我去工廠體驗流水線工人的寫作方式保有看法。但這個看法說出來我有點吃驚:離現實太近會干擾思考的空間。
這個說法是說,面對剛剛結束的鮮活的實現體驗,作家完全沉浸其中,被現實牽著鼻子走,并過于遵從事實本身而忽略了文學的思考。
簡言之,這種寫作,作家會寫成新聞式的紀實。
在此,我先不談即使是寫成新聞式的紀實一樣可以是極好的文章。先不談這個。
散文作家,多數對作品“寫成紀實”是頗為鄙夷的。質疑的點頗為無聊,本不堪駁,但我還是想談談別的。
要駁,只需一件,就從結果本身去駁。我問,我寫的《無塵車間》像是新聞紀實嗎?對方答,不,《無塵車間》極好,特別好。我就笑了。
我覺得對現實素材的文學處理是一個作家潛意識里都會具備的本能。這個潛意識就包含了思考。
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所有的新與異都會有強烈的印記。當你以一個空白的感知去面對所發生或者將要發生的一切時,最初的全盤接受會自動濾掉已知的那部分。而留存的,不會忘記的,就是新踏出的一個個鞋印。
當然,已知的、熟悉的那部分置于陌生的背景中,也會生發出有效的信息。并不是所有的新與異我都要一一寫出,并不是所有已知的陳舊經驗我不再寫出。關鍵是,什么樣的信息能夠刺激寫作的興奮點,它們之間的碰撞會形成一個什么樣的結構線條。而這些,在我看來,類似于某種氣味,它能夠自覺地先在頭腦中被識別出來。
我處理一堆剛剛獲得的寫作素材,即便是零距離,實際上我已經先作了一步過濾與篩選。而下一步的合成與裁剪,它會把距離拉開,讓人看見我在文章里散步,疾走,狂奔或者跳舞,那種放松和自由,是我營造的廣場。
我主宰著敘述的方向與內核。我重構了所體驗的一切經驗。在我看來,這就是散文與非虛構的重要區別。重構不是虛構。散文強調的是個人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強調的是我,是向內的,是用情感推動的。而非虛構看重的是外部世界的那個具體事件,那個他者,那個無我或者我向模糊的敘述對象。
如果寫一個礦難。現實是無一人生還。可是我一定會寫成有一個人生還,有一個努力掙扎著向著活那頭使勁的人,我要讓他活下來。一人生還從事件的性質上并沒有改變這場災難本身,但是,我,會讓人看到希望,看到生命之光。這就是文學的重構。
我在寫《無塵車間》的時候,其中提到一個叫梁維棟的人,但我并沒有把他也寫成一個單獨的個例。理由就是,我已寫了小莫、工油子這兩個非常鮮明的人物,再寫梁維棟,難免會有一種同質化的重復寫作。所以,即使他的故事也很精彩,我還是舍棄了。但是,為了不浪費從這個人物身上所獲得的有效信息,我把他身上最精彩的部分安在了那兩個人的身上。
這實際上是一種常見的處理方式。
有的人說,與現實靠得太近,會過于沉浸于其中,難以發揮想象的空間,其實還有另一種辦法,那就是把這個題材先擱置起來,一年半載后再去正視它,理順它。隔著時光的距離或許會有某種清晰的東西冒出來。可是,按我的經驗,一個題材一旦擱置后,容易激情不再,氣也漏了,像熄了火的爐子,重新打火,還得需要老半天。甚至,它已涼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