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讀懂廣州”,從散文里的煙火味開始
更新時間:2023-12-08 作者:吳鳳思來源:南方都市報
近日,“讀懂廣州”書系之《文學里的廣州》叢書正式出版發行,受到廣泛關注,第十五屆廣州學術季“讀懂廣州”特在廣州購書中心六樓高地文化空間,推出了一場精彩賞讀活動,邀請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江冰教授和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副教授吳琪,帶讀者朋友們一起賞析叢書散文卷。
據悉,兩位教授都是《文學里的廣州·散文》的主編,分別從不同視角,為讀者們講述了散文名家眼里的廣州印象,看作家是如何用文學的方式展現廣州的市井百態、風土人情,闡析作品背后蘊藏的獨特人文記憶、文化精神、生活哲學。
本次活動是第十五屆廣州學術季“讀懂廣州”系列活動之一,由廣州市社科聯主辦、廣州高地文化空間、廣州出版社承辦,特邀暨南大學、廣東科技學院、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的師生們到現場聆聽互動。
創新之處
以文學的方式展現廣州的歷史文化
“廣州是一座什么樣的城?她為什么能夠綿延兩千多年,生生不息,活力不止?”透過文學,我們可以了解其中始末,這與廣州特有的城市特質不無關系。 作為“讀懂廣州”書系的編委,江冰說:“如果讓我描述廣州城市特質,我會用‘市井氣’這個詞。‘煙火氣’反映出尋常百姓的生活狀態,但市井氣除了反映生活狀態外,還反映出這個城市的特質、市民的精神、市民的性格。而以文學的方式展現廣州的歷史文化,更容易為公眾所接受,也是這套叢書受追捧的原因。”
尋找并描摹城市特質,是《文學里的廣州·散文》分冊的一大特點。在散文分冊主編吳琪的心目中,廣州是嶺南文化中心地,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這座城市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除了現代化都市氣息外,還有非常強烈的市井氣息和煙火味道,“這代表著這座城市的城市特質、市民精神和文化個性”。
所以在做策劃編排時,編委會的老師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把嶺南元素融入其中,最后全書的4個章節都是按嶺南元素來安排的。吳琪介紹到,第一章“羊城時間”,以時間軸來梳理展現廣州歷史發展脈絡。第二章“廣州空間”,通過廣州的空間元素來體現城市場景,比如云山、珠水、北京路、海珠橋、萬木草堂等城市地標和特色建筑。第三章“嶺南四季”,通過描寫廣州四季的特點體現城市風貌。第四章講廣州在嶺南文化寓意下的“煙火日常”。
點睛之筆
“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了廣州人”
四大章節,四類主題,收錄了來自現當代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既有魯迅、老舍、冰心、巴金這樣的文學大家,也有黃天驥、劉斯奮、章以武、張欣、黃愛東西等廣州人熟悉的當代作家。吳琪介紹,不同的作家,以不同方式與廣州結緣,又從不同角度、不一樣的語言風格書寫廣州,再經新的排列組合方式,薈萃于一冊,呈現出不同煙火人家升起的一段段相似相近又互有差別的日常炊煙。
書中各類話題似珠水滔滔,漫過嶺南。江冰舉例說,首篇作品選的是魯迅發表于1934年的“《如此廣州》讀后感”,短短幾百字突顯出異鄉人筆下不一樣的老廣州風情。而巴金在《廣州二月記》中寫長堤、海珠橋、茶館,也從不同側面寫出了這座城市的溫度。“我對嶺南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鳥語花香。鳥語是外地人形容廣東人講話像鳥唱歌一樣,完全聽不懂。花香自然是這里四季繁花似錦。花城之美更在于春,因此廣州獨特的春節花市也常成為作家生動描繪的風情。”
除了從珠江的水、花城的花來介紹廣州外,主講嘉賓還從“吃”上分享廣州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江冰笑稱自己是個“吃貨”,他說:“廣州人的生活看似很隨意,但是對吃十分講究,充滿著市井煙火氣息。”吳琪也將廣州與她老家陜西做了對比,分析兩地不同的飲食文化特色。
兩位嘉賓共同講到,散文分冊中的不少文章落筆于廣州本土飲食,例如煲湯、飲茶、西關風味等。“雖然作家并不是烹飪高手,但他能通過文字細膩地表達出視覺、味覺感受,呈現廣州美食的細枝末節。即使你不是廣州人,或者身不在廣州,也能夠通過這樣優美的文字產生共鳴,感受到廣州市井煙火的魅力”。
江冰還表示,近期該套叢書出版發行以來社會反響非常好,呈現出如火如荼的態勢,他已多次受邀進行讀書分享,這充分表明廣州市民很熱愛廣州,愿意深入了解這座城市。
兩位嘉賓一致認為,老廣州、新廣州,千年古城,新舊迭代,更迭的不僅僅是歷史,還有抹不去的文化記憶。廣州獨有的精神建構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廣州人也活出了自己的文化風貌。“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了廣州人”——這正是廣州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