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2023花地文學榜暨十周年盛典在深圳舉行
——文學何用?十年作答
更新時間:2023-12-04 作者:黃宙輝 林園 周欣怡 文藝 陳曉楠 沈婷婷 梁善茵來源:金羊網
獲獎作家合影
南國冬日繁花似錦,華語文學圈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盛事——花地文學榜揭曉暨盛典活動。
12月3日,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與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2023花地文學榜暨十周年盛典在深圳市寶安區新橋文化藝術中心舉行。林白、張惠雯、黃燦然、肖復興、孟繁華、周嘉寧分獲2023花地文學榜六大門類年度作家(作品)。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祝賀羊城晚報花地文學榜創設十周年。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陳莉麗,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杜傳貴,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林海利,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金海,深圳市作協副主席吳君,深圳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邱剛等領導,以及香港作家聯會會長、香港文學館館長潘耀明,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海南大學教授徐敬亞,2020花地文學榜年度長篇小說得主鄧一光,深圳大學教授、2022花地文學榜年度短篇小說得主南翔等嘉賓出席了本次盛典。
到場的領導、嘉賓分別為各文學門類年度作家(作品)頒發榮譽證書和獎杯,獲獎作家分享了他們的獲獎感言和各自的文學創作感受。
引領時代風氣,文學榜影響力日增
滿天星光,繁花朵朵。沉浸式互動表演《芽》拉開盛典序幕,在光影舞動間,從萌芽到綻放,生動演繹了“花地文學榜”十年的歷程。
2013年,《羊城晚報》正式創設花地文學榜。每年的花地文學榜榜單,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新銳文學六大類。評選過程是基于60位作家、學者組成的權威評審團,經由提名、初評、復評、終評等環節,六大門類各產生一位年度作家(作品)。
十年來,花地文學榜為讀者淘選優秀文學作品,為社會探測文化深度、提升精神文明高度,催生文學碩果累累。迄今,已有包括莫言、王蒙、賈平凹、馮驥才、嚴歌苓、遲子建、麥家、畢飛宇、李敬澤、金宇澄、格非、韓少功、蘇童、葉兆言、王躍文、笛安、劉震云、林崗等數十位文學名家先后獲得花地文學榜的年度作家(作品)榮譽。
這些作家作品,如同盛典現場舞者手中的燈盞,點亮生活,賦予日常以詩意和溫暖,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人。隨著花地文學榜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含金量得到業界及社會的廣泛認可。
近日傳出消息,青年作家班宇、王蘇辛因曾分別于2019年、2022年入圍花地文學榜,達到了武漢市文聯屬下事業單位的專項招聘條件,進入擬聘用公示。
今年,經過2023花地文學榜組委會公正、專業的遴選,結合網絡投票情況,最終,林白的《北流》獲“年度長篇小說”,張惠雯的《藍色時代》獲“年度短篇小說”,黃燦然的《黃燦然的詩》獲“年度詩歌”,肖復興的《燕都百記》獲“年度散文”,孟繁華的《散文的氣質》獲“年度文學評論”,周嘉寧的《浪的景觀》獲“年度新銳文學”。
四度花開鵬城,共澆灣區文學之花
“林白老師好酷,我超喜歡您的作品!”“黃燦然老師,我是您的忠實粉絲。”“孟老師,您好,可以給我簽個名嗎?”……活動現場,仿佛文學名家跟讀者粉絲的大型見面會。
十年前萌芽于珠江之畔的花地文學榜,始終沿著團結作者、為讀者服務的道路前進,與廣州、深圳、東莞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共同成長,為城市的快速發展增添一份溫暖的人文底色。尤其是從2020年起,花地文學榜攜手鵬城,共譜新時代新篇。今年是花地文學榜第四度花開鵬城。
陳金海致辭表示,花地文學榜這一聞名全國的文化盛事來到深圳后,以溫潤且有力量的品牌形象扎根成長,增添了深圳的書香氣質。落地深圳四年,這片文學“花地”已結出碩果,如“花地新苗”在這里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2023花地文學榜以創辦十周年為策劃熱點,以“1+N+1”的組合形式策劃年度系列活動,并以深圳為起點,為大灣區培養新生代青年文學創作者。借此盛事邀請最具創作活力與實力的華語文學名家齊聚鵬城,一同開啟灣區文學的未來想象。
杜傳貴在致辭中表示,花地文學榜的十年,是大家共同托舉文學的十年;是與時代同行的十年,更是文學與人民雙向奔赴的十年。
“文學何用?十年作答。我們堅信,今天文學仍然是一種重要的守望和持正力量,是社會的‘壓艙石’。作為根植嶺南的文化大報,羊城晚報秉承初心,持守開新立勢的創新精神、始終不變的人民情懷、獨特的嶺南文化韻味,這種信念也是我們堅持求新、求融、求變的重要動力。”杜傳貴表示,羊城晚報將繼續立足灣區、放眼世界,成為新時代文學不斷向上攀登的長梯。
盛典現場,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和深圳市委宣傳部聯合發布了“灣區青年文學培育計劃”,旨在服務大灣區青年文學培育孵化,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學創作和傳播陣地。嘉賓、領導們一同上臺為該計劃啟動亮燈。
榜單創設十載,助力當代文學發展
花地文學榜十周年之際,諸多嘉賓學者紛紛送來祝福。
邱華棟熱烈祝賀《羊城晚報》花地文學榜創設十周年。他說,這十年來,花地文學榜上榜的作家可謂名家、大家云集,同時也獎勵了很多新人。花地文學榜大力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它立足廣東、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在《羊城晚報》的支撐下,一定會越辦越好,如南國之花,開得美麗燦爛。
張培忠表示,這十年也是新時代文學的十年,花地文學榜記錄了這十年的文學發展歷程,意義非凡。“文學何用?十年作答;培根鑄魂,精神炬火。期待花地文學榜在下一個十年越辦越好!”
在潘耀明看來,《羊城晚報》副刊刊登了不少海內外名家作品,是大灣區的文化品牌。“希望未來可以加強合作,把大灣區的這一文學園地做得更大、更有聲勢。”
“文種花地,種了十年,結出諸多碩果。一個文學榜能做十年,充分說明它的文化價值。”楊克表示,花地文學榜不僅帶動了廣東文學的發展,更是一種寬廣的視野,對人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
“‘文學榜’相當于一雙暗中的眼睛,注視著文學的生長;也像一只無形的手,在背后推動著文學的發展和變化。”徐敬亞希望花地文學榜可以一直辦下去,“二十年后,我們再來祝賀花地文學榜。”
點亮日常生活 共享新時代文學榮光
今年是花地文學榜創辦十周年,原創文學視頻《十年作答》于11月27日在羊城晚報全媒體矩陣傳播平臺重磅上線,講述文學名家、普通讀者與文學同行十載的故事,引燃全網。
盛典現場特別設置了“文學與生活”主題對話環節,上述視頻中受訪的“外賣詩人”吳榮強(佛山)、優秀閱讀推廣人韓湛寧(深圳)、科幻作家分形橙子(廣州),與2023花地文學榜年度散文得主肖復興、年度短篇小說得主張惠雯一道,暢談文學與時代、與大眾生活的聯系等諸多話題。
他們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和人生閱歷,對于文學與生活的聯系,有著各自不同的體悟和見解。肖復興認為,生活是創作唯一的源泉,沒有生活誰也寫不出好作品。
張慧雯認為,文學來自生活,同時也高于生活,是藝術化的產物。在一般人的認知里,科幻小說是最不接地氣的創作類別,但分形橙子認為,作品只有跟人的心靈產生連接,才能打動人心。
在從事外賣工作之余堅持詩歌創作的吳榮強認為,詩歌其實就是生活的截面,能把生活的小片斷、小故事連起來分享給更多人。“生活給予文學以靈感,文學也滋養著我們的生活。”吳榮強感慨。韓湛寧表示,文學支撐著他跟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也是生活重要的“壓艙石”。
12月1日-3日,肖復興、張惠雯、周嘉寧、孟繁華、林白、黃燦然分別在廣州鐘書閣(永慶坊店)、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寶安區清平實驗學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書城·寶安城、深圳圖書館等地舉辦主題分享會和文學交流會。
本屆花地文學榜各系列活動通過羊城派客戶端、羊城晚報官方視頻號、羊城晚報官方微博、抖音及快手等平臺進行網絡直播,與全球讀者共同見證頒獎盛況,分享獲獎作家(作品)的榮光。
花開十載,潮涌灣區,“花地文學榜”這張亮麗的嶺南文化名片將邁上新征程,走向世界。
年度榮譽獲得者分享感言:
打造文學高地 凝聚文學力量
“2023花地文學榜”年度盛典上,六大領域入圍榜單在大屏幕上依次播映,共同見證華語文學圈過去一年的豐碩收獲。
隨著年度得主作家、作品逐一揭曉,評委會一一給予致敬辭,得主作家走上領獎臺,從頒獎嘉賓手中接過獎杯和證書。在發表感言時,幾位作家都不約而同地談到《羊城晚報》、花地文學榜在文壇的影響力,由衷地感謝花地這片文學沃土所給予的力量,還從自身的文學經歷出發,暢想新時代文學的未來和可能。
年度長篇小說《北流》作者林白:
花地很早就是我心中的文學高地
“羊城晚報在嶺南地區深有影響,在我早年心目中,花地便是文學高地。我們北流人講粵語、吃粵菜,小時候唱的是同樣的粵語童謠,使用的是同樣的粵語語法,我們在同樣的氣候走進同樣的騎樓。廣州一直是我心目中乃至嶺南人心目中的文化中心。”林白感慨道。
在林白看來,《北流》是一部時間之書,從時間中走來,凝聚了過去和現在,共同的“此刻”。此刻,北流河正在不舍晝夜匯入珠江、流向大海,如此吉祥,如此充滿生命力量。“我的作品獲得花地文學榜年度長篇小說這一殊榮,使我和嶺南有了更加光榮而清晰的聯系。我在普通話的語境里,找到了《北流》,找到了自己的文化中心,找到了自己的時間。”林白說。
年度短篇小說《藍色時代》作者張惠雯:
用母語寫作給予我莫大的幸福感
“此次獲獎我感到十分榮幸和感動,《藍色時代》作為我的自選集,是把過去20年里不同時期寫的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精選到一起。”張惠雯表示,“在將近20年的寫作生涯里,我專注于短篇小說的寫作,并且堅持以母語寫作。”
張惠雯說:“旅居海外多年,用母語來寫作,可能會感到孤獨,也可能會離當地的市場和寫作現場相對較遠,但是它給予我一種莫大的幸福感。”張惠雯表示,母語就像是可以隨身攜帶的祖國故鄉和童年,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幸福感,隨心所欲而又適得其所。為了這樣的幸福感,她會堅持寫下去。
年度詩歌《黃燦然的詩》作者黃燦然:
詩歌是用靈感澆灌而成的
黃燦然分享了近期他對詩歌創作的思考。他認為,人是觀念的產物,但詩不是。人從小就被灌輸觀念,而詩歌是用靈感澆灌而成的。
黃燦然在創作“奇跡集”時,已經寫了21年的詩,他第一次感到一種持續長時間的、“如有神助”的狀態。
當多年病體康復,他走在香港的街頭,看到街道邊的商店、招牌、高樓大廈都覺得是有生命的。“在寫東西的時候,我甚至難以相信自己能寫出這樣的詩,但洶涌而來的靈感,讓我的筆不間斷地流出這些句子。”
年度散文《燕都百記》作者肖復興:
那個溫暖的冬天支持我走到現在
肖復興從一段往事回憶了自己的寫作之路。52年前,肖復興把自己寫的10篇散文寄給葉圣陶的長子葉至善,葉至善陸陸續續把這10篇散文修改之后寄還給了肖復興。
“他的修改不是一般的修改,是逐字逐句的修改,其中有一篇,因為改動得特別大,他怕我看不太清楚,就重新抄改了一遍寄給了我。所以,那個冬天對于我是非常溫暖的冬天。”肖復興表示,之所以在今天這樣隆重的盛典現場回憶起了這樁往事,是因為如果沒有葉先生這樣細致、耐心的幫助、鼓勵、扶持,就沒有自己今天寫作的結果。
他動容地說:“我從那天一直走到今天,在文學的小路上得到了無數像葉至善先生這樣的前輩、編輯朋友們的幫助、鼓勵和支持。他們的名字隱在作者的背后,像風看不見,卻吹動了作者的情緒。感謝《羊城晚報》,感謝花地文學榜,同時要感謝所有支持過我的前輩、朋友,以及讀者朋友們。”
年度文學評論《散文的氣質》作者孟繁華:
文學評論與讀者的愉悅相遇終會到來
站在年度盛典的舞臺上,他以飽含深情的語言感謝《羊城晚報》和花地文學榜授予的榮譽。“我的內心充滿感激之情,也深感榮幸,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鼓勵。”
作為一名文學評論家,他認為文學評論工作是以文學評論的方式總結作家朋友的內心,交流和呈現對世界的多元觀點,能時刻喚起他對于自身存在價值的思考。
“算力已成為科技領域的一個核心概念,它打造出的科技史文化正如日中天。”他指出,文學評論對文學創作的算力“力不從心”,而這成為了當代文學中較為尷尬的問題。他期待且堅信,該種狀況能夠被扭轉和改變,文學評論與讀者的愉悅相遇終會到來。
年度新銳《浪的景觀》作者周嘉寧:
寫作給我提供了生活的動力
周嘉寧表示,從嚴格意義上說她已經過了青年時期,此次獲獎鼓勵她在寫作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學徒心態。
“《浪的景觀》寫了將近4年,我非常感謝小說主人公們陪伴我度過這4年時光。我花費了很多時間在描述和記錄各種形態的‘浪’,但是當我回過神來的時候,我的主人公已經坐上了皮劃艇,劃到了河的對岸。”
持續寫作的動力是什么?對于這個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周嘉寧表示,并不是別的東西在維持著她的寫作,而是寫作始終在給她提供動力。“寫作,讓我得以維持我的日常生活,也讓我不斷在現實和虛構的世界之間,一再構建各種各樣的通道。”周嘉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