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林迎 | 在追求美的路上詮釋人生
更新時間:2023-11-20 作者:林迎來源:南方日報
初識陳思瑞先生是在2000年,因為工作關系,我們有了接觸的機會。他為人熱情坦誠,說話富于人情味,屬于那種“一見如故”的類型,不過對他“長于藝術”的領略,是在2006年。在全國審計系統書畫大賽中,他的參賽作品《竹報平安》榮獲美術作品一等獎,書法作品二等獎,真不簡單啊。
當然,對思瑞君有更深的了解,是在近十年時間里,他退休后成為陽江市美協主席,我后來也從事文藝協會的組織工作,于是交往的機會多了。最近他就多年來創作的美術作品來了一次結集,想讓我為之作序,我自知非內行人而難以領命,但看在多年的友情,我還是欣然答應了,其實我也想借采訪的機會,向這位行家學點藝術修養。
少年英才,藝術才華初顯。一幅陳思瑞的墨竹圖《錦繡江南》映入我的眼簾,畫面展示著意趣盎然的春天。在波光蕩漾的河邊,長著一排排秀麗挺拔的翠竹,一群群鴨子在河里暢游。在他的畫中,總是在表達一種優雅的情趣,一種美好的愿望,同時也展示出胸有成竹的自信與豁達,他的人生更是如此。
但凡藝術才俊,一般在年輕時代常常便嶄露頭角,陳思瑞也不例外。還在讀小學時,他就能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畫畫也挺優秀,學校凡是舉辦書畫作品貼墻展覽,一般都會給他的作品留有位置。而被推薦參加各種書畫比賽,則是思瑞同學至為自豪的事。
他之所以在從業之路上順風順水,也得益于在學習實踐中積聚起的文化修養。曾在他身邊工作過的同事說,陳思瑞不僅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且詩、書、畫、聯、文俱佳,“他的字好,很多本該是辦公室人員做的事,包括部署會場或慶典活動等,常常都要由他執筆。”說此話的是一位其時曾在陽西縣程村鎮工作過的朋友謝汝開。
30多年前,時任程村鎮委書記的陳思瑞,見程村鎮果樹繁多、靠近蓮花水庫,還有與蠔場相連的洋邊海畔的紅樹林,是一個處處洋溢著青綠與秀美的鎮村佳景,在一個曙光初照的早晨,突發奇想而出口成章:“程村是個好地方,荔潭胡荔果成行。中北中西黃什里,蓮湖蓮花泛紅光……”該詩巧妙地概括了程村鎮各村的風景人文特點,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一詩寫出21鎮村”,當時在程村被傳為佳話。
1998年,時任陽西縣委副書記的陳思瑞掛職于新墟鎮已有數年,新墟的山山水水及人物風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情之所至,他一口氣寫了《憶江南》詞五首,其中第一首詞這樣寫道:“新墟好,四季景常春。水秀山青入畫錦,草遮竹染綠行云,游客寄相思。”
近年來,陳思瑞帶來陽江市美協開展送書畫下鄉活動,到基層單位幫扶助教,“揮春”獻藝便成為美協工作的新常態;在省、市內外開展采風活動,舉辦各種畫展,為培養會員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多渠道編印會員畫冊、畫集,為陽江“文化名片”增添了精彩的一筆;創辦陽江市美協美術專修學院,9年來為陽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書畫人才。
時光過得飛快,陳思瑞在美協這個家園里耕耘轉眼已有十多個年頭,作為一名藝術的領頭羊,也應該對自己的藝術修養作一次小結。說干就干,他當即搜集起了多年來的創作,包括在本地和在外地采風寫生的大量作品,另有不少書法作品,粗略統計,竟有兩三百幅。經過審定主題,去粗取精,一本具有較高藝術含量的畫冊初稿結集完成。
接到陳思瑞的畫集初稿,我終于有機會較為系統地領略到其優秀的書畫作品。眼前,一幅題名《春色滿園》作品吸引住了我,畫面正中,雍容華貴的牡丹依傍在一塊巨石上,在粉紅色牡丹的周邊,青蔥矗立或依稀掩映的是“梅、蘭、菊、竹”,她們柔軟的肢體和繽紛的姿態依偎在一起仿佛在迎接什么,果然,幾只精致的小鳥被這芬芳和色彩所吸引,“撲”地向這里飛來……好一幅“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之醉春圖,這便是藝術的魅力啊。
知道“竹”是思瑞君最為心儀也是最擅長的品牌,我隨意翻閱幾幅,像《惠風和暢》《漠陽竹鄉》《佛竹新姿》《無題》等,畫面上一叢叢、一簇簇翠竹凌空挺拔,密而不繁,疏而不陋,沖虛簡靜,妙粹靈通,或溫暖,或親切,或奇特,無一不體現出作者既滿腹情懷又富于創新藝術特色。許多作品乍看上去色彩斑斕,細想起來則又寓意深長,如《無題》中寫的是挺拔的翠竹相依在巨石里,在秋風下颯颯作聲,詩題“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這分明是在借“竹”言志,這跟他另一首《無題》畫中題詩,“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云處總虛心”,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告訴我,花鳥畫是他較早涉足的領域,近年來則把較多的精力用在農民喜慶豐收的題材。如《金秋神韻》《嶺南果王》《荔香南國》《金瓜甜蜜 角豆情長》,這些作品不僅在表現方式方面有了更多的創新性,而且在題材上也有著濃濃的泥土味和時代神韻。
賞閱近年創作的作品,我還看到作者十分重視寫生,在生活中積累和深化題材,這些主要表現在他的山水畫中,這些年,他先后組隊到溫州雁蕩山、寧波天童寺、山西太行山、江西婺源等地采風,前兩站我還有幸跟隨前往,發現陳思瑞無論面對怎樣的景致,都善于在最短的時間里把握住景物的特征,迅速地表現出來,如《天童寺鐘聲》《走近太行》《婺源理坑風情》等,都能結合景物的特征,藝術形象地表現出創作的主題。近年作者還畫了不少本土景物的山水畫,如《秋日琴山》《夏日東山》《沙環》等,或壯觀雄宏,或清麗雅致,或親切形象,都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
除了國畫中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色,附在《陳思瑞畫冊》上的書法也凸顯飄逸又端莊的風格。書法以正楷、行草、隸書見長,字體根骨穩健且結體秀麗。特別是與國畫的姿態和意境相依相應,頓覺竟有古時“文人畫”之書卷氣、文化味,當然跟“文人畫”相比,思瑞君的書畫聯姻,又多了幾分時代性,這又是古人畫里所沒有的。
“三十年來畫竹枝,濃墨揮灑為自娛。君子之風蕩正氣,虛心勁節是我師。”當我追尋陳思瑞先生持續多年追求文化之路的軌跡時,不由想起了前些年他送給我的這首《畫竹詩》,小詩所言雖是畫竹感悟,其實也可以說是他“尋美”之路的自況。憑這一點,我應該為他以習藝作“自娛”,在多年辛勤耕耘中而取得了優異成績卻從不自滿,致力為社會弘揚正氣而堅持不懈努力的藝術家襟懷,奉獻上我的尊敬與點贊!
是為序。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理事、陽江市作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