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名家雅聚江門臺山市川島,品讀海韻僑鄉
更新時間:2023-11-13 作者:彭紀寧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11月9日至10日,上川島迎來一批特別的客人——茅盾文學獎得主劉斯奮、《遠道蒼蒼》作者劉懷宇、江門市作協主席張啟雄和多位臺山本土作家。受臺山市委宣傳部的邀請,在椰風海韻中,他們開啟一場為期兩天的書香之旅。
初秋的南國海島暑氣漸消。飛沙灘樹影婆娑,水澈沙白。遠離都市的寧靜島嶼之上,迤邐的風景、厚重的文化和有趣的靈魂相遇,碰撞出無限火花。
在居住地大廳的書架上,名家作品琳瑯滿目,劉斯奮的長篇歷史小說《白門柳》擺在了顯眼位置。這本書榮獲全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劉斯奮是廣東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此項殊榮的作家。劉斯奮潑墨揮毫,瀟灑寫下“飛沙碧海憶春山——五十二年后重游川島”。
據劉斯奮說,這是他第二次來上川島了,上一次是在52年前,青春年少的他在臺山烽火角農場圍海造田,其間曾造訪川島。不過當時的川島是部隊駐地,尚未開發為旅游景區,上島的路程也艱難許多。如今重游故地,美景盡在眼前,往事涌上心頭,他感慨:“這幾十年來,川島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中國發展成就的一個縮影。”
劉懷宇則是第一次來川島,但她“早已‘神游’川島”。作為臺山籍華裔作家,劉懷宇有不少來自臺山的親朋好友,因此她早聽說川島的美麗風光。在她的作品《遠道蒼蒼》中,就有一段發生在川島的劇情——主人公陳宜禧的兒子秀宗帶著暗戀的姑娘玫瑰,在島上看紅樹林、看海絲遺址、看群鷹歸山,兩人在一場暴風雨中相互確認心意。
親身來到川島,劉懷宇充滿期待。“東方夏威夷”的風光正如她聽說的那般美麗,大海卻比她想象中更加雄渾。在廣東臺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中,她深入了解臺山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與故事,感受臺山海絲文化的風情和魅力。
張啟雄和同行的數位臺山本土作家,對川島熟悉得多。張啟雄說,他多次游訪川島,也有多位川島好友,對川島很有感情,因此還創作了文章《川島印象》。
在上川島,文壇名家或聽濤踏浪,或遍訪古跡,或圍坐談笑,文學創作是他們聊得最多的話題。
在書頁徐徐翻動中,岑向權和劉斯奮的討論聲不斷。岑向權是地道的臺山人,尤其擅長鄉土文學作品創作,他很珍惜與劉斯奮交流的機會。岑向權的小說《臺山排球故事》將臺山排球的發展歷史娓娓道來,得到劉斯奮的肯定。
交談中,劉斯奮表示,臺山是“排球之鄉”,有傳統、有積累、有群眾基礎,臺山近期舉辦的排球比賽有助于弘揚好排球文化。
除了岑向權,劉斯奮還在川島認識了很多對本土文學創作懷有熱情的新朋友。“我跟他們分享了自己創作的心得體會,也了解到他們的創作成果,很受啟發。”劉斯奮說。
海風拂動,白浪翻涌。在飛沙灘,劉懷宇遇到了臺山市作家協會主席葉娉云。一位是以臺山著名華僑陳宜禧為原型創作小說《遠道蒼蒼》的美籍作家,一位是在臺山土生土長的資深創作者,兩人談起創作、聊起僑鄉時傾蓋如故。
“葉老師是一位美麗、溫婉、堅韌的臺山女性,我和她聊得很開心,對她的作品有了更深了解。”劉懷宇說,“臺山真的是一片文學創作的沃土。”
而在臺山歷史研究專家、臺山市文聯主席黃春燕這里,劉懷宇聽到了很多關于家鄉臺山的故事。比如漢文化和南越文化如何在這片土地上交融交匯,臺山話與廣州話的音調有何不同,大洲灣遺址出土的瓷器碎片有著哪些動人傳奇。
文壇前輩對晚輩的幫助和引領,也在這次旅程得到充分展現。青年作家岳勇希望創作有關清朝傳奇人物張保仔的故事,如何寫好這一歷史故事,是他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
在海絲博物館,他抓住機會,和深挖僑鄉歷史的文學創作老前輩張啟雄深入交流。張啟雄告訴他,要尊重歷史而不能拘泥于歷史,在紀實的基礎上可以融入適當的想象和文學上的虛構,同時融入本土風俗人情。岳勇感嘆:“這次活動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
一直以來,臺山的秀美自然風光與深厚歷史文化,為創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多年前,巴金《機器的詩》、秦牧《祖國之愛》、夏衍《走險記》,字字句句情灑臺山,茅盾更曾對臺山作家于逢、雷石榆作品翹首稱贊。如今,臺山亦是一座閱讀之城,全民閱讀,滿城書香。
川島這趟書香之旅,讓臺山秀美風光映進名家眼里,讓臺山獨特的華僑文化與海洋文明印在名家心里。
“臺山是著名僑鄉,人文景觀和人文底蘊獨樹一幟。我來過臺山好幾次,每一次都有驚喜,每一次都感受到臺山的變化。國家不斷發展,僑鄉臺山是參與者、見證者和受益者。”劉斯奮說。
他表示,臺山積極推進“書香臺山,全民閱讀”建設,成果不斷。希望臺山的文學創作者能把握住“海內外兩個臺山”的優勢,書寫臺山的歷史和變化,講好臺山故事、中國故事,讓海內外臺山人通過文學作品更加了解和熱愛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