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以文學之力筑文化之城 花城文學院激活灣區文學創作活力
更新時間:2023-11-09 作者:孫磊來源:金羊網
11月8日,是立冬的日子。隱于越秀公園森林中的花城文學院,生機勃勃,人來人往。綠樹掩映的白色建筑,書籍、咖啡、鮮花營造的文藝氛圍,吸引了諸多市民前來拍照打卡。這一新型城市文化空間,已逐漸讓文學成為一種新潮的生活方式。
今年3月,在眾多中國文學界重磅嘉賓的見證下,花城文學院正式成立。自成立以來,花城文學院已舉辦各類交流研討、參觀調研活動近百場,不僅充分激活了灣區文學資源,讓文學真正流動起來,也為廣東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揭開嶄新篇章。
讓文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人間煙火,最撫人心。走進越秀公園,歐陽山筆下的嶺南市井生活圖卷緩緩打開,三三兩兩的人群,喂魚的、談閑的、漫步的、打太極的……或坐或立,來來往往,熱鬧非凡。
來自東北黑龍江的紅姐,每去一座城市,都喜歡去公園逛逛。這次,在越秀公園閑逛的她,誤打誤撞走進了花城文學院。
“進來轉了幾圈就被這里的氛圍吸引了,很少遇到哪家書店有這么舒適的環境,可以坐著,可以點東西,還可以免費翻閱書籍。完全是意外的收獲,看到了廣州極其文化的一面。”紅姐正在翻閱汪曾祺的《人間閑趣》,“無事此靜坐,一日當兩日,”她直言這句話很符合她當下的心境,“退休后,就想靜下來,慢下來,享受生活。”
在諸多新媒體平臺,都能見到市民前來花城文學院打卡的留言:看完書,在越秀公園走一走,仿佛從理想的世界里脫離出來,看到鮮活人生的現實世界;走進花城文學院,在平凡無奇的生活里發現美;趁周末,來一趟,書里永遠有寶藏……
花城文學院對所有人敞開,正是這些細小卻動人的時刻,足以擺渡個體心靈,照亮煙火日常。
廣州市文藝報刊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張鴻表示,當一個文學的場域能夠成為網紅打卡地,說明文學真正走進了生活。“文學從來不是居于廟堂之高的,也非特別高深,從快遞小哥到外賣詩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幾句話,提煉一下就成了詩。就應該讓文學進入民間、進入生活,這才是文學的本真所在。”
當文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它的力量就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入人心。正如花城文學院聯席院長麥家所言,當一個社會能夠嘗到文學的甜頭、在文學當中汲取營養的時候,它就是高質量的,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我經常說,我們要相信文藝和文學的力量,文學表面上看來好像沒有什么用場,但它其實是有大用場,如王國維說的‘無用之用’。”
在花城出版社社長張懿看來,這種無聲的滋養正是花城文學院設立的初衷之一。“我們把花城文學院定址在越秀山麓,旨在以文學的興盛賡續廣州兩千多年歷史文脈,把文學殿堂設在廣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間,也有利于彰顯人民文學為人民的理念,同時在市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涵養文學生態,推動文學花城永遠繁花似錦。”
近年來,為了讓閱讀抵達更廣闊的人群,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全省范圍推動以“粵書吧”“粵文坊”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成效明顯,目前全省建成了4000多家公共文化新空間,為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的文化供給。
記者了解到,接下來,廣東還將以花城文學院為運營模板,在揭陽、汕頭、肇慶、湛江等地,打造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空間的打造立足于當地具有本土文化特色、文化氛圍濃厚、環境優美的文化景觀、公共文化設施、城市廣場等公共資源,將文學、閱讀、文化嵌入城市公共空間和大眾日常生活場景中。
激活灣區文學創作活力
誕生于先鋒、開放的“花城”文學IP,花城文學院為廣東文學寫作開墾了一片新的沃土,也為中國當代文學再開一扇南窗。
成立之初,花城文學院就簽約了魏微、葛亮、李娟、陳楸帆、蔡崇達、笛安、楊慶祥、陳培浩等首批作家、評論家。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此,共建美好的文學創作平臺。
據張懿介紹,自成立以來,花城文學院以重點項目形式密切跟進重點作家資源,“花城”文學品牌進一步擦亮。院長及簽約作家陸續在《花城》雜志及花城出版社推出新作,取得不俗反響。
“麥家專欄·彈棉花”已在2023年《花城》連續刊載五期,“麥家陪你讀書第一輯”入選“中國好書”月榜;陳楸帆、蔡崇達、李娟、笛安等作家新作將由花城發表或出版;簽約作家魏微《煙霞里》、葛亮《燕食記》入選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十部提名作品;簽約評論家楊慶祥主力推動的“新南方寫作”概念入選2022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新南方寫作”與“新東北文學”遙相呼應,成為當下令人矚目的文學浪潮。
更為重要的是,花城文學院舉行各類交流研討、參觀調研活動已近百場,包括東莞作家村交流活動、愛奇藝文學與影視研討論壇、香港新入職教師培訓、羊城名校長讀書會等,并參與承辦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2022年度)發布典禮、歐陽山文學獎等活動。這些活動,讓文學真正“流動”了起來。
作為花城文學院聯席院長,陳曉明曾表示,花城文學院的成立,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匯聚在一起。給不同的作家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一個空間,作家之間互相碰撞、交流,彼此敞開心扉,同時跟讀者進行交流,既可以激活廣東積淀深厚的文學資源,也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繁榮發展的有效舉措。
張鴻表示,希望這個平臺能夠催生更多精品力作,尤其是帶有灣區特色的作品。在張鴻看來,跟北京、上海相比,廣州有其鮮明的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煙火氣濃厚的廣州,龐雜、豐富、鮮活,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作家,形成文學創作的集中地。“其中都市文學的創作底蘊是非常深厚、扎實的,希望我們以后能寫出更多更好的都市文學作品。”
張懿告訴記者,為進一步激活灣區文學創作活力,接下來,花城文學院將致力在探索新時代文學創作生產機制上實現新突破。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辦院模式,建立有效激勵制度,促進文學資源多元轉化,探索文學創作生產的廣東新路徑。
花城文學院還將啟動原創文學精品創作計劃,助力本土作家脫穎而出。加強文學與城市、城市與作家、作家與讀者的鏈接,用心用情用力打造一批具有長遠意義、代表國家水準、產生世界影響的傳世之作,為影視、舞臺劇、戲曲等其他藝術形式提供優質“母本”,增強灣區文學在新時代的影響力、傳播力。
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文化空間,花城文學院還致力于打造多元融合產業平臺,實現“文學+出版”“文學+人才”“文學+閱讀”“文學+教育”“文學+經濟”等多方面融合新可能,讓文學激發產業動能,以文學之力筑文化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