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魏微:寫好文章需要有好的文學意識
更新時間:2023-10-17 來源:中山+
在今年8月剛剛結束的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評選中,代表廣東的魏微《煙霞里》經過層層選拔,順利挺進十強,引發關注。10月15日,廣東文學院院長、魯迅文學獎得主、茅盾文學獎提名作家魏微做客中山,分享自己的文學創作經驗,并講述了《煙霞里》創作背后的故事。
寫好一篇文章要有一個好的文學意識
魏微開門見山地分享:“我能走上文學這條路,是由兩個原因決定的:第一,語言的感召;第二,心里有話要說。擴大一點講,不單是我,我想這可能是很多人的文學經驗。”
從上初中起,魏微就喜歡上文學;上高中,她開始讀汪國真、席慕蓉等人的作品,很受啟發。
“什么是好的文字?不一定是那些優美的形容詞?!蔽何⑴e例,作家蕭紅通過散文《餓》描畫了自己饑餓時的真實狀態,她在文中寫道:“我拿什么來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嗎?草褥子可以吃嗎?”魏微說:“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句子特別驚艷,我覺得這就是真正的文學語言,不是辭藻華麗,而是非常新鮮傳神的準確表達?!?/span>
魏微認為,要寫好一篇文章,除了有好的故事外,還需要作者有一個好的文學意識?!霸谶@里,我推薦大家閱讀一下90后河南青年作家宥予的長篇小說《撞空》,在這篇小說里,作者以自身覺醒的文學意識嘗試呈現那些對世界、社會、情感、家庭、生活有新理解的年輕人。”
“我現在的狀態是,我對生活仍然抱有很大熱情和好奇心,對這些不同的群體特別感興趣。年輕時,我對社會學、歷史、人類學都沒什么興趣,但隨著年齡漸長,我意識到其實文學和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都是共通的。這次創作《煙霞里》,里面有很多歷史的引子。”
現在,對于創作有著自我緊迫感的魏微給自己制定了讀書計劃,她還會看大量紀錄片,以此了解生活在邊緣的底層人或者是跟自己的生活完全不相關的人的人生處境。
魏微坦誠自己創作遇到的困擾:“我們都知道,做社會學、人類學的學者,長處是不斷往外走,他們通過田野調查掌握情況。對于寫作的人來說,可能這種機會比較少,我每天都感覺時間不夠用。我現在的困擾就是怎樣打破自己生活上的舒適區,接觸更多的人,去書寫好那些故事,這對我來說還是有難度。”
《煙霞里》以個人經歷呈現家國歷史
魏微自2012年在《花城》發表了《胡文青傳》后,幾乎再也沒有新的作品面市。沉寂10年后,2022年12月,其長篇小說《煙霞里》首次出版,便引發業內廣泛關注。2023年8月,《煙霞里》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提名。
《煙霞里》共分五卷,另有“前序”和“終章”。全文50多萬字,以時間為經線,以主人公田莊的經歷為緯線,用編年體的方式,逐年檢視和回顧了一個女人繁茂又寂靜的匆匆一生。據了解,小說最初在《收獲》刊發時擬命名為《一個人的編年史》。
小說大開大闔,主人公田莊1970年出生于一個小山村,然后讀書、上班、結婚、生子,直至英年早逝于廣州。作為改革開放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她的一生,亦與整個國家在這40多年中的發展變遷同步。從田莊身上漫過去的時代浪潮,也都同時灌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為何在文壇沉寂10年之久?魏微笑稱:“確實10年沒寫,為什么呢?自然是對自己寫得不滿意。最主要是遇到了寫作的瓶頸期,早年我寫作比較順。”
“沉寂的這10年是我的中年時代,我過得五味雜陳。面對的家庭、社會、工作等壓力是一種綜合復雜的整體狀態,總感覺自己的能力不夠。年輕時想法簡單,全憑著一種感覺去寫,文字簡單有力量?!蔽何⒔忉尫Q,人到中年后,再不能憑著感覺去寫,而有著一種清醒的自覺。在這種狀態下,有種自己跳出自身看自己在寫的感覺,陷入了一種自卑、自我懷疑、自我消耗、自我否定的痛苦中,搖擺不定。覺得有很多話要說,但憋在心里說不出來。
“回到《煙霞里》,創作對我來說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與主人公一樣,我生于20世紀70年代,很熟悉這個時代的變遷和同代人的命運。包括對它整體的結構布局、人物性格、時代背景、場景設定、節奏感等都很有感知力,能做到將國史、家事融入日常生活的講述中?!蔽何⑻钩校鴮v史不感興趣,但在《煙霞里》寫作中開始思索現狀的歷史緣起,反思命運的歷史根源,呈現了歷史對其家族每位成員的深刻影響。
魏微,原名魏麗麗,女,1970年生,江蘇人。詩人、作家,廣東文學院院長、魯迅文學獎得主、茅盾文學獎提名人。作品曾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第二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第十屆莊重文文學獎、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代表作品有《大老鄭的女人》《化妝》《鄉村、窮親戚和愛情》《一個人的微湖閘》《煙霞里》等。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意、俄、西班牙等多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