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劉茉琳 | 兒童文學是個謎
更新時間:2023-10-17 作者:劉茉琳來源: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
我一直覺得好的兒童文學應該像一個謎語。謎面是各種兒童文學作品,謎底則應該是我們要用兒童文學給孩子建構怎樣的美學系統,這個美學系統,就包括了面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面對人生道路的選擇,面對文化環境的適應等等。
但是我覺得現在所謂的兒童文學作品是沒有這種功能的,比如馬小跳、米小圈,這些作品可能對孩子很友好,但我覺得它們不承擔建構兒童美學的責任;比如混子曰、假如歷史是一群喵,可能對孩子對讀者很友好,但我覺得這就是快餐文化的產物,是把歷史文化精華變成了“代餐”。這些都是沒有謎底與謎面的作品,是快餐,是代餐。未必有營養,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美學系統,幫助孩子去面對生活,面對未來。
當然,對于孩子來說,不需要猜謎,閱讀本身就是情境就是體驗。但是對于書寫者卻不應該不懂這謎底與謎面的關系。? ? ? ??
《藍色隧道》和《雄獅少女》是那種謎底和謎面比較清透的作品,兩部作品又各有千秋。《藍色隧道》的筆力在于還原青少年對生活的身體感受,貼近青少年對生活的精神困惑,然后在這個過程里實現劉小玲想要完成的一種引導與幫助。
青少年的花季很容易寫,青少年的雨季很難寫,青少年如何積極地走過雨季更難寫。《藍色隧道》這本書里謎面是以嚴浩佳為主要人物的一群青少年的初二初三生活,謎底其實是青少年如何通過人生的藍色隧道:雨季。整部作品是以一種示范性的作用完成小說的謎底功能的,在兒童教育里,這是一種情境學習、戲劇學習的方式。這部小說里描摹的生活,閱讀起來似乎與現實生活完全重合,但其實是貌似重合,我覺得這個小說里首先小玲老師是非常善意的,這種善意已經大于真實,里面的每一個人物,包括很多人物的選擇(比如李宇航的爸爸讓她留在這個普通中學讀書,我持懷疑態度),但是小說的所有細節都非常真實,這就使得情境作用發揮到最大,然后這些小說中的青少年在面對生活的低谷、挫折甚至黑暗、雨季的時候,他們的積極就變成了一種示范作用,這種“現實主義”作品為青少年兒童帶來的是陽光,是積極的示范作用,這其實也是大量的世界經典作品的閱讀價值,是一種人生里的暗示,幫助人們堅守那些人性的光明。
《雄獅少女》這個作品的閱讀體驗會比較特別,它因為有大量的武術元素,又有夢境、傳聞等等,所以雖然是寫當下的生活,卻有很強烈的一層傳奇色彩,這使得這個故事與孩子們的生活既無限貼近又有點遙遠,忽遠忽近很有魅力。普通孩子們的代際矛盾、家庭沖突、人生困惑在他們身上完全共鳴,但是又有了一些超越現實之外的東西,這一點傳奇色彩使得這部小說在現實與傳奇中共同書寫了一個謎語。
此外,岑孝賢在創作的時候一定是有很強的畫面感的,比如小說開頭就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長鏡頭”,是高一一第一次舞獅,被男子們追,她一路穿街過巷,屋脊上飛奔,然后這個過程的文本里就一路寫佛山的市民風情,那一段真的很有鏡頭感,而且語句都比較短,急促快速,你感覺攝像機就是高一一的視角,一路奔跑過去,然后節奏放緩,她停下來吃東西……接著,男孩子們追上來了,又開始奔跑,最后回到武堂有一段父子拳腳這個情節結束。你會感覺讀這本小說,耳朵旁是有鑼鼓點的,有戲劇感,有節奏感,有畫面感。這里面我覺得有對武俠小說、武俠電影的借鑒,有對傳統戲劇的借鑒,時而舒緩時而緊湊。與之相匹配的,是小說文戲武戲都很精彩,比如人物,我覺得有一點很特別,寫出了每一個年齡段的人物的倔強,少年人的有少年人的倔強,中年人有中年人的倔強,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倔強,非常的可愛。
《養月亮的小孩》其實是謎底比較難的,所以我們看到作者有一個很長的自序在前面,幾乎是一個賞讀,但是這不影響這是一部謎底非常感人,謎面非常絢麗優美的作品,它的謎面的優美在于完全打造了一個新的世界,甚至設計了一套語言系統,很華麗,很優美,完全跳出一般的邏輯想象之外的語言系統。在這本童話中謎底與謎面的關系會比較特別:謎面是養月亮的小孩的一次冒險,謎底是人類的記憶與情感。
這是一本自我療愈之書,也是這個時代的療愈之書,是關于文化環境的改變與適應的。這整本書是個謎面,謎底是李學武關于這個時代關于整個人類的思考,這種話題我們也不陌生,其實可以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可以寫成先鋒小說(殘雪),也可以寫成哲學小說(博爾赫斯),但是李學武選擇了童話。在這個童話表面的絢爛的想象力背后,那個世界觀其實是關于我們每一個人的,不僅僅是孩子,孩子在這個文本里讀的是謎面,成年人在這個文本讀的是謎底,就是關于記憶與情感的。? ? ? ?
所以,我覺得這三本作品非常好的告訴我們在這個時代應該怎么樣去思考兒童文學,它是童話的形態,但是它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我們的孩子建構起一個健康的、美好的美學系統,比如今天談到的,《雄獅少女》面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藍色隧道》面對人生道路的選擇,《養月亮的小孩》面對文化環境的適應等等,我想,這也是我們作為這一代家長、也是兒童文學的書寫者、評論者的責任。
(本文為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劉茉琳在“穗藝青評”兒童文學專題研討活動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