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以實際行動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在廣東持續引發熱烈反響
更新時間:2023-10-16 來源:南方日報
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
連日來,全省上下特別是廣大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努力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工作實效。大家一致認為,要自覺把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深刻認識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以實際行動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動全省宣傳思想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以思想之光照亮奮進之路
思想之光,照亮奮進之路。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將‘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作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首要政治任務,這讓我對今后工作重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濤說,全省黨史和文獻部門要持續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研究、闡釋,聚焦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在廣東偉大實踐的記錄與研究,努力提升廣東黨史和文獻工作的資政輔政實效,不斷實現新時代我省黨史和文獻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貢獻黨史和文獻工作的智慧和力量。
黨校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江門市委黨校副校長熊薇說,接下來,將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納入干部教育培訓計劃,進一步豐富完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體系,全面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進課堂、進頭腦。同時,對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開展學理化闡釋,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理論研究成果,為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貢獻黨校智慧和力量。
茂名高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亞鳳表示,高州作為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在新的起點上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特別是在冼夫人好心文化、荔枝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上下功夫,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打造“好心之城”。
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時代新人的重大任務。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吳陽松說,作為高校一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將努力把習近平文化思想學深悟透,并靈活有效地融入到日常教學工作中,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思想自覺與文化自信,在堅持“兩個結合”中不斷培養更多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新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
悠悠文脈,弦歌不輟。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指引和激勵我們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打造好磨刀山遺址公園IP、南江文化、西江文化、紅色文化、康養文化五張本土文化特色名片,賡續歷史文脈,激活文化活力。”云浮市郁南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必波說,接下來將推動磨刀山遺址申報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謀劃磨刀山IP文化產業綜合培育工程。同時,牽頭開展南江文化口述史整理,深入挖掘南江文化的時代價值,通過把國家級非遺項目“禾樓舞”與特色健康操深度融合,推進文化惠民工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保護傳承基礎上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時刻牢記文化責任和社會擔當。”深圳歌劇舞劇院副院長李晨晨介紹,去年12月以來,由深圳出品的原創舞劇《詠春》以濃郁的嶺南風情成功“出圈”,已累計演出近百場,催生出“詠春熱”的文化新景觀。“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發展方向,努力創作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她說。
文學作品是民族精神文脈傳承的載體,也是不同文明交流溝通的重要渠道。
廣東省作家協會副秘書長邱海軍介紹,省作協正組織創作“新版《人世間》”,濃墨重彩書寫廣東創業故事。同時,廣東文學館展陳設計、藏品征集以及文德路“紅樓”修繕項目也在加快推進中,“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是當代中國作家的光榮使命”。
在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廣東文學院院長魏微備受鼓舞:“我們要用心捕捉時代和社會的變遷,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為廣東文學繁榮貢獻力量。”
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當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各界的“必修課”。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對外傳播研究基地主任、科研部部長陳平表示,學校將發揮外語與國際傳播學科交叉融合優勢,聚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國際傳播領域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研究闡釋,夯實服務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思想基礎。另外,還將著力發揮學校外語語種多、覆蓋面廣的優勢,深入研究對象國社情民意、傳播模式和受眾需求,提升國際傳播親和力和實效性。
以僑為橋,華章遠揚。在弘揚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華僑華人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汕頭市委統戰部華僑華人聯絡科科長張帆介紹,汕頭通過實施海外潮劇播種計劃,開展全球燈謎創作大賽、全球潮人元宵云聯歡等活動,持續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接下來,我們將舉辦全國潮僑歷史展覽、潮學文化論壇等活動,以僑為橋,持續促進‘潮’‘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張帆說。
僑刊鄉訊被海外華僑華人稱為“集體家書”。省僑聯僑胞服務中心負責人、《華夏》雜志總編輯劉迪生表示,將繼續發揮僑界資源優勢作用,積極適應傳播主體的變化,主動擁抱傳播語境的變化,用海外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風格講述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努力成為增信釋疑、凝心聚力的橋梁紐帶,為加強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注入新動能,讓更多海外朋友看到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今年是“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十周年。十年來,僑批文化逐漸走出“深閨”,成為聯通中外的文化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我特別感同身受。僑批一頭連著故鄉,一頭連接海外,是促進文化交流的獨特載體。”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僑批文物館)名譽館長林慶熙說,今后自己要借助豐富的文藝形式、多元的傳播媒介,繼續講好一封封僑批背后的故事,讓僑鄉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更廣闊的時空中煥發新光彩。
南方日報記者 龔春輝 尚黎陽 汪祥波 雷賢輝?劉棟銘 鄭琦 陳嶸偉 王涵琦 見習記者 戴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