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散文詩學會社區生態文學、攝影文化論壇暨采風活動在科藝社區舉行
更新時間:2023-09-21 來源:廣東散文詩學會
2023年9月16日,“大城名園 紅土情思”生態文學、攝影比賽啟動儀式暨廣東散文詩學會采風沙龍活動在廣州市天河區長興街科藝社區華南植物園舉行,來自廣州、佛山、清遠等地的作家采風團與社區轄內的文學愛好者、各大中小學校藝術社團的學生近100人,一同參觀廣東省土壤科學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隨后在華南植物園舉辦文學、攝影講座和社區生態文化研討,活動同時通過華南植物園“琪林科學講壇”進行線上直播。
此次活動由廣東散文詩學會聯合廣州市天河區長興街科藝社區、廣州市天河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州市天河區長興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廣州市天河區人大長興街道工委、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廣東省土壤科學博物館共同主辦,長興街“雙百”社工站、廣東嶺南至誠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廣州市琪林里文旅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廣東領前律師事務所、廣州美天使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與會嘉賓圍繞“共建綠美社區,推動社區生態文化發展,講好生態文明與文化自信相得益彰的科藝故事”展開研討。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徐海表示,華南植物園一直積極參與的“幸福社區·美麗科藝”系列文化活動,把生態文化理念融入社區治理,“我們將與各界繼續攜手并肩,努力將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國家植物園,共同建設綠美社區。”
華南植物園園藝中心主任王瑛介紹了華南植物園的發展歷程,如數家珍般向采風團細數園中花草樹木,并就開拓植物研究和文化傳播跨界交流提出了“植物+”的構想,希望各界聯動,深挖華南植物園的歷史文化底蘊,書寫植物的故事,推動園區生態文化建設。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所黨委書記、廣東省土壤科學博物館館長曾曉舵,與大家分享了博物館專家團隊傾心編著的科普圖書《土生土長——廣東土壤解讀》。她解讀了廣東省科學院生態與環境研究所建所65年來,一代代紅壤人秉承“情系紅土,根植南粵”的理念,凝聚成的“胸有家國情懷,肩有潛研擔當”紅壤精神,希望文學創作者在深入采風中感受到土壤的神奇、土壤的美以及蘊藏在土壤中的無盡力量,創造出更多藝術精品。
在文學講座環節,《羊城晚報》高級編輯吳小攀博士以“從當下報紙副刊看文學創作現狀”為題,向與會嘉賓介紹文學創作現狀。吳小攀博士指出,“為什么寫”是寫好稿件的根本問題。好的稿件應具有獨特性,并需要具備“細節刻畫、中心聚焦、引經據典”三方面要素。
在交流中,中國作協會員、廣東散文詩學會會員華海將詩歌比喻為美酒,還以自身作品為例向嘉賓闡述生態散文詩的概念。與會文學愛好者深受啟發,現場氣氛熱烈。
在攝影講座環節,廣東省城市技師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攝影攝像技術教研室主任董鴻新以“攝影的靈魂——構圖藝術”為主題,從“標準、取景技巧、構圖”三個方面,結合具體案例向參與者分享攝影技巧。
科藝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彭春榮主持了啟動儀式。她介紹,近年來,在長興街黨工委辦事處的指導下,科藝社區先后聯動各部門、團體,依托轄內的科普、文學和藝術資源,舉辦了“幸福社區美麗科藝”文化系列活動,把生態文化建設融入社區治理,提升了社區文化品質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收獲了社區居民和社區單位的雙向認同。
本次活動以“植物+散文詩”的形式,讓100名志愿者參加采風活動,100首生態散文詩落地。助力社區文化發展,深入挖掘社區在新時代巨變過程中的動人故事,切身感受推進社區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撰文/林延軍、李晴? 攝影/吳遠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