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畫“同心圓”譜“協奏曲”寫“新史詩”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在廣州舉行
更新時間:2023-09-21 來源:廣東作家網
9月18日上午,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花城文學院協辦的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系列活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在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這是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活動之一。峰會以“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灣區文學”為主題。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花城文學院聯席院長陳曉明,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分別作主旨演講。省委宣傳部有關領導,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省作協主席蔣述卓,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陳昆、蘇毅,省作協黨組成員、秘書長劉春,省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河,花城出版社社長、《花城》雜志主編張懿等出席會議。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澳門基金會主席吳志良以視頻的方式參加會議。會議分別由張培忠和蔣述卓主持。
陳曉明以“大灣區文學的前沿性、包容性、多樣性”為題作主旨演講。他指出,“前沿性、包容性、多樣性”這三個關鍵詞,既是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既有特點的理解,也包含著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新的可能性的探討。一是“前沿性”。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它天然的一種特質?!扒把匦浴辈粌H體現在藝術探索、藝術表現形式方面,更重要的還體現在精神層面,體現了中華民族向前邁進的前沿性。魏微長篇小說《煙霞里》、葛亮長篇小說《燕食記》都有很傳統的手法,但是恰恰可以從中看到這種精神。前沿性也包含了對科技的敏感性,廣東是中國科技創新重要驅動力。二是“包容性”?;浉郯拇鬄硡^作為一個特殊的人文地理概念,各地區的文化均有各自的傳統,相互碰撞、交融,傳統和現代化進行轉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給文學提出了新的任務。三是“多樣性”。這是大灣區文學最大的優勢。它不但包含廣東文學的傳統,還有香港文化、澳門文化,以及海外華僑文化,非常豐富、多元。像陳繼明長篇小說《平安批》,雖然寫的是海外華僑的經驗,但是讓我們感受到的文化非常不一樣,作家要對南洋文化,特別是對粵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才能寫出傳統和現代的交融、沖突。
徐劍作主旨發言時指出,大灣區文學資源稟賦天成,可以說是中國文學的新高地、新看點。大灣區文化從歷史的深處走向現代,“大灣區文學”有別于“京派文學”,也完全和“海派文學”不同。它既是傳統的,是未來的;既有中國本土的,又有世界性;既有殖民文化,又有嶺南文化。這種文化“雜交”過程當中形成非常好的文化基因,為作家的書寫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礦。改革開放的4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翻天覆地,我們習以為常的書寫,是不是代表了當下的中國,其實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中國文學的關注點、聚焦點應該投向更多從事高科技的新興人類。當代有擔當的中國作家,應該以大灣區的命運和發展同頻共振,應該從農耕文明的鄉愁中走出來,不要一味的再去呼喚鄉觀、鄉景、鄉愁、鄉音,其實歷史和文學已經回不到中國農村那種炊煙裊裊的時代了。如果中國的當代文學與大灣區、世界前沿的大都市失之交臂,其實不單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遺憾,也是我們大灣區乃至中國當下作家的遺憾。希望當下更多中國作家把自己的視野,把自己的落點都投向大灣區,寫出可以放到書架上的優秀作品來。
張培忠在致辭中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浉郯娜匚膶W界積極響應,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為紐帶,直面當代中國最重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匯聚三地的創新智慧,以更為開闊的胸襟、更為高遠的眼界、更為創新的思路,形成大灣區文學競爭的核心優勢。繼往開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界將強化互學互鑒,強化精神支撐,強化責任擔當,努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文學實踐中走在前列,再譜華章。一要守望相助共畫培根鑄魂的“同心圓”。要主動肩負起“聚民心”的光榮使命,創作生產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佳作,弘揚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精神,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二要同頻共振譜好融合發展的“協奏曲”?;浉郯拇鬄硡^同根同源、血脈相連,要積極推動粵港澳文學界融合創新,加快鍛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成為新的文學增長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破圈”“跨界”傳播。三要挺膺擔當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史詩”。要胸懷“國之大者”,圍繞中心大局,把握歷史機遇,打造“新版《人世間》”,催生更多與灣區地位相符、與灣區形象相稱的“扛鼎之作”,以文學的實績見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成就。
張懿在致辭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發展已經成為連接灣區各個地區的文化橋梁,推動著灣區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讓更多的讀者認同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價值,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文化樣本和精神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新成立的花城文學院,已經獲得了廣大文學界廣泛的關注和大力的支持,已經成為廣東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和推動文學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落子,它也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平臺。《花城》文學IP儲存了波瀾壯闊的文學記憶,也見證了中國文學、灣區文學乃至中國社會的一個迅速的發展。在當下我們面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的新命題,既要發揮《花城》先鋒包容開放的氣質,更要發揮創新和誠懇的實干精神,全力以赴打造嶺南文化高地、灣區文學明珠。
潘耀明代表香港作家聯會致辭說,香港是中西文化和文學的匯流積淀,對弘揚多元文化樹立與提升我們香港與國際聲譽息息相關。香港作家聯會將一直為繁榮香港的文學事業做出不懈的努力。近年來香港作家聯會推動實施“創辦文化大灣區計劃”(一是創辟“明月灣區”文學園地,二是舉辦“大灣區文學征文獎”),邀請了大灣區32個文化團體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合辦或協辦單位,其中包括大灣區作家協會、傳媒、大學,整合了大灣區文化社團等。這是大灣區文化建設最具規模的一次融合,口碑極好。另外,經過十九年漫長歲月的奔跑、疾呼,香港文學館也進入籌建階段,共建大灣區文化家園。
吳志良代表澳門基金會致辭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向來是中國對外交流合作的前沿陣地,開放程度、發展水平以及與其他文化的融合度都比較高。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扮演先鋒的角色,發揮特殊的作用,大灣區文學也不例外。首先,我們應該以文學的力量推動人文灣區建設,促進大灣區內粵港澳三地的人文交流和人心相通,打造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將大灣區建設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示范地、中國國際人文交流的引領地和對外傳播的重要基地。其次,充分利用大灣區的天時、地利、人和,充分利用世界對大灣區的關注度,講好大灣區故事,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故事,講好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為傳播中國價值和中國理念提供有說服力的素材和內容。第三,更好發揮港澳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充分利用其“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及網絡,促進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交流合作,推動中國文學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傳得更遠、更廣。
會上,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彭學明,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潘凱雄,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李紅強,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當代室主任李建軍,香港作家聯會名譽會長江揚,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周蜜蜜,澳門筆會常務副會長湯梅笑,澳門筆會理事長廖子馨,《小說選刊》副主編顧建平,人民文學出版社社科出版中心主任付如初,北京大學副教授叢治辰,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曉琴,湖南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卓今,浙江大學教授翟業軍,騰訊新聞資訊部文化中心總監張英,《南方文壇》雜志原主編張燕玲,內蒙古大學教授額爾敦·哈達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灣區文學”的會議主題展開探討。
出席會議的專家還有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家胡永紅,深圳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兼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于愛成,佛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佛山市藝術創作院副院長盛慧,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潮州市作協主席陳培浩,中山大學副教授、省作協主席團成員、廣州市作協副主席王威廉,廣州市作協副主席陳崇正,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青年學者李德南,廣東省網絡作協副主席紅娘子,廣東省網絡作協副主席樓星吟,省作協主席團成員、廣州市作協主席龐貝,省作協主席團成員、佛山市作協主席張況,珠海市作協副主席石耿立,東莞市作協主席胡磊,惠州市作協主席陳雪,中山市作協主席李智勇,江門市作協主席張啟雄,肇慶市作協主席鐘道宇,及省作協各部門負責同志。
(文:何小流 湛新建 圖:蔡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