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交出沉甸甸的嶺南答卷:粵港澳大灣區作家作品研討會在穗舉行|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
更新時間:2023-09-20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9月19日,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作家作品研討會在廣州舉行,主要研討厚圃長篇小說《拖神》,張況長篇小說《趙佗歸漢》,盛慧散文集《粵菜記》和長篇小說《風叩門環》。
這是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的系列活動之一。
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省作協主席、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蔣述卓,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陳昆、蘇毅,省作協黨組成員、秘書長劉春出席會議,來自省內外的評論家、出版家、編輯家等共50人參加會議。會議由張培忠主持。
張培忠在講話中表示,本次研討的三位作家四部作品是新時代以來廣東文學的重要收獲。大灣區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需要文學的反映和鼓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新增長點,需要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界融合發展。
“厚圃、張況、盛慧三位作家主動書寫嶺南歷史、嶺南文化,聚焦嶺南鄉村的變化,以文學作品總結廣東人民的歷史實踐和現代化建設新貌,呈現廣東人民的精神和生活變遷。”
張培忠表示,他們的創作實踐啟示大灣區作家,要堅守人民立場,做人民的學生,投身“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創造跟得上時代的精品力作。
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潘凱雄認為,《拖神》把中國社會的大歷史、大背景通過潮汕的一個小鎮來展開,這是作品最出彩的地方。“對我個人來說,通過這本小說學到了很多知識和細節,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和潮汕的風土人情都寫得非常傳神。”
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表示,張況的長篇小說中澎湃著激越的戰歌,“作品洋溢出自由精神、民族情懷、愛國思想,還融入了他一貫的對歷史文化的重視、對歷史人物的研究。作為一個進入創作高峰期的作家、詩人,他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嶺南答卷。”
內蒙古大學教授額爾敦·哈達從四個方面總結《拖神》的藝術品格:第一是史詩品格,第二是恢弘敘事,第三是殘缺人生,第四是審美哲思。
他說:“《拖神》對人的生與死,愛與恨,人的宗教信仰、人的愛國情懷都有一些哲理層面的提升,所以我個人覺得這部長篇小說不僅僅是廣東,也是當今長篇小說里比較難得的一部好作品。”
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謝有順認為,《粵菜記》的寫作,意味著作者開始深度的融入、書寫嶺南的日常生活。
“嶺南文化有一個很重要的長處跟特質就是它的日常性。我也經常強調日常生活才是一種文化永不破敗的肉身,就是日常生活里面所保存的記憶、文化的東西可能遠超一些文化的典籍。假如嶺南沒有這么深沉的日常生活精神,市民文化精神,我們就不可能在很多大事情上處變不驚。”
蔣述卓作學術總結時表示,與會專家肯定了此次研討作品對歷史的關切和對日常生活的描寫,還對這些作品的小說寫作技巧也表達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厚圃融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于一體這種寫法,值得我們關注。此外,外地作家融入廣東后,怎樣反映廣東的題材和日常生活,也是一個考驗。”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拖神》呈現潮汕平原近代歷史變遷、潮汕人民精神嬗變,《趙佗歸漢》再現并重構了趙佗率領南越回歸漢朝的這段可歌可泣的恢宏歷史,《粵菜記》是一部紀錄片式的粵菜全景散文,寫佳肴美食,也寫出了煙火溫情、粵地文化、人間冷暖。《風叩門環》寫出了鄉村女性的精神世界和一個值得關注的時代命題。
四部作品的題材、風格各異,但都聚焦嶺南的歷史傳統、文化傳承和人文精神,是廣東現實主義創作的新收獲。
作家厚圃、張況、盛慧對各位專家的關注和批評表達了感謝,表示這次研討會和各位評論家的意見對于他們今后的創作將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