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共譜灣區人文歷史本土書寫:“優創計劃”作品亮相南國書香節
更新時間:2023-08-25 來源:南方都市報APP
8月22日上午,由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廣東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灣區人文歷史的本土書寫”——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優創計劃”圖書分享活動在南國書香節會場2號會議室舉行。?
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練行村,書記江少虹,副院長李新華、羅麗,廣東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黃少剛、副社長陳志強、新傳媒營銷分社總經理嚴耀峰等領導出席本次活動?;顒舆€特邀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廣東《散文詩人》期刊執行主編羅恩,橫琴中心溝圍墾史研究專家朱文彬對“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優秀作品創作扶持計劃”(簡稱“優創計劃”)作品進行點評。參與活動的還有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創作人員以及部分讀者,共近百人。
“優創計劃”旨在鼓勵和支持創作人員創作更多貼近時代,弘揚主旋律的文藝精品,推動優秀文藝作品的孵化和出版。該計劃自2022年開始實施,通過作品申報、專家評議、項目管理等工作程序,扶持優秀作品出版面世。
第一批“優創計劃”作品已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練行村主編的《文苑戲劇——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戲劇作品集(2021)》、王溱的長篇小說《同一片海》,伍福生的長篇紀實文學《大營救》以及張霖的報告文學《城的嬗變:廣州的舊貌新顏》四部作品。
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練行村在致辭中指出,文學是時代的記錄者,新征程上的我們正在進行著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也給文學藝術創作的繁榮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皟瀯撚媱潯笔菑V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近年來新增加的一項文化工程,是踐行文藝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舉措之一。我們希望通過這一文化工程幫助更多的優秀創作者實現夢想,為廣州的文藝創作事業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推動廣州文學藝術事業向前發展。在過去的一年里,“優創計劃”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次分享會推出的四部作品是第一批扶持成果,第二批成果作品也將會很快推出。本次活動,不單單是“優創計劃”入選作品的一次展示與分享,也是全院創作人員在南國書香節的一次集體亮相。文研院將不斷加強與各界合作,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多優質的文學藝術作品,為廣州文化事業貢獻更多力量。
廣東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黃少剛在致辭時指出,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與廣東人民出版社就探尋灣區歷史、推動灣區文化發展共同發力,拉開了灣區文化建設的新篇章?!皟瀯撚媱潯弊髌妨⒆銥硡^,深層的挖掘灣區人民的精神根基與情感紐帶,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精品力作。未來,將進一步加強雙方合作,期待優秀作品的不斷出版。
隨后,專家們與作者圍繞作品展開對話。
第一場對話,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與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練行村、副院長李新華一起暢談《文苑戲劇——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戲劇作品集(2021)》一書。該書包括音樂劇《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話劇《黃埔兄弟》《巨輪出?!贰豆浴?、粵劇《冼夫人》《清水河畔》、廣播劇《農運先聲》《向秀麗》共計8部劇本,其中的6部已經實現上演或播出。這批劇本關注嶺南,關注廣東火熱生活,弘揚歷史、謳歌時代,展現了廣州文藝創作的風貌,展示了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的創作實力和風采。?
練行村院長和李新華副院長詳細介紹了上述劇本的相關情況,并表示劇本集的出版是希望搭建舞臺演出與案頭閱讀之間的藝術橋梁。王煒所長認為,廣州文研院的專業編劇團隊,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是廣東省戲劇創作的重要力量。該書的劇本創作恰逢喜迎建黨百年,多部作品是革命歷史題材,具有濃郁的主旋律色彩。同時,劇本集還包括了多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題材的戲劇作品,展現人們在歷史變革的潮頭浪尖上苦苦求索、創新、奮進的艱辛歷程和奮發上進的精神面貌,是近年來廣州市的優秀戲劇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文研院的作者尤其關注普通人物,用小切口展示大時代大主題。這也是這部劇本集的顯著特點。同時,王煒所長也為“優創計劃”的實施表示贊賞和認同,希望文研院未來用更多好作品在全國產生更大影響。
第二場對談,由《同一片?!纷髡咄蹁谂c廣東本土作家朱文彬圍繞書的內容和創作歷程進行分享。長篇小說《同一片?!肥峭蹁跉v經5年精心打磨之作。講述了橫琴中心溝兩代人截然不同又緊密相扣的創業史和情感故事,呈現了同一片海域代代延續的人文精神。
王溱首先介紹了自己創作這部小說的起因,表示與看了朱文彬先生參與撰寫的《橫琴中心溝圍墾史》密不可分。當上世紀七十年代艱苦卓絕的圍墾場景與現在橫琴高新科技園區的工作場景在作者腦中交替出現時,作者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是什么讓這同一片海域在短短的五十多年間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同一片海》的構思就是緊扣這個疑問,試圖找出蘊藏在這同一片海域中的巨大能量。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已經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同一片海域下相同的、可代代延續的人文精神,這也正是她創作的初心。
朱文彬對專業作家能關注到順德當年的這段圍墾歷史表示感謝。他認為,《同一片?!繁举|上講的就是兩代人在同一個地方的創業史和情感史,在時代的變遷中嘗試去挖掘亙古不變的人文傳承,這也是這一片海域各城市之間更深層的精神根基與情感紐帶?!锻黄!冯m是小說,但歷史還原度很高。他指出書中“落海抬閘”那一幕,劉書記的原型就是當年帶領順德人赴中心溝圍墾、我們熟知與敬愛的黎子流老市長。黎老市長對這段經歷有深厚感情,念念不忘。王溱也回憶了2018年底向黎老市長匯報在創作這本小說時黎老市長的喜悅與給自己的鼓勵。
朱文彬認為,《同一片?!愤@部小說對于當下大灣區建設同樣具有積極意義?;浉郯拇鬄硡^建設是國家重要戰略部署,小說的現代部分通過來自廣州、香港、澳門、珠海、順德等地青年人的奮斗史與情感故事,為這一片海域各城市的合作找到了更深層的精神根基與情感紐帶。自己雖不懂高科技,但被小說中“年輕人用AR的手段還原當年圍墾場景”的描述所深深吸引,大開眼界。他認為這樣的設置非常巧妙,歷史與當下產生了很有趣的鏈接,作品里的這群年輕人用高科技手段給老人提供情感安慰,甚至構思了一個依托科技實現大灣區合作協同養老的藍圖,如果這本書有機會拍成影視劇,這些都會是十分好看的部分。
第三場對話,是廣東《散文詩人》期刊執行主編、原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所長羅銘恩,與長篇紀實文學《大營救》作者、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廣東音樂研究室主任伍福生暢談該書的精神內涵和歷史意義。
長篇紀實文學《大營救》全面表現了日本帝國主義在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同時攻占香港后,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南方工委和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要盡一切努力營救滯留的抗日文化名人、愛國民主人士。這次大營救歷時半年,成功營救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廖承志等800多名滯港人士及家屬的重大歷史事件。
伍福生詳細介紹了該書的創作過程及其心路歷程。在對談中,羅銘恩認為,伍福生以真實細致的描寫、生動感人的筆觸、深刻獨到的見解,再現了抗戰時期香港大營救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整部作品具有思想性強、故事性強、感染力強的特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以抗戰時期香港大營救為題材的好作品,對于弘揚愛國主義、振奮民族精神、抵御外來侵略,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四場對談,由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專業作家封文慧與報告文學《城的嬗變:廣州的舊貌新顏》作者張霖進行。該書以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城市發生的巨變為線索,通過各個時期的標志性事件,還原當時場景、書寫典型人物,展示廣州城市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所發生的巨變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
兩人就廣州人的精神特質展開了交流。兩人一致認為,低調、務實、平和以及堅毅是廣州人的精神特質。這些特征在書中,通過一個個發生在普通崗位上的故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文慧認為,城市的歷史也是社會的歷史,終究還是人的歷史,是通過千萬個普通人構成的。作者在書中既是事件的親歷者,又是一個旁觀者,這使他能用更加清醒客觀的立場,保持比較冷靜客觀的視角,來發現更多城市的細節。而這也是這本書的最大特點。
對談分享活動結束后,舉行了贈書儀式,練行村院長、江少虹書記、李新華副院長、羅麗副院長分別向來自廣州圖書館、海珠區圖書館、增城區圖書館以及讀者代表贈送“優創計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