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新南方寫作:流動性與未來性”文學交流活動在廣州舉行
更新時間:2023-08-22 作者:陳曉楠 孫磊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8月21日,“新南方寫作:流動性與未來性”大型文學交流活動在廣州花城文學院舉行。
本次活動由張燕玲、楊慶祥擔任召集人,評論家蔣述卓、賀紹俊、謝有順、朱燕玲、申霞艷、陳培浩、曾攀、廖偉、楊丹丹、謝剛、李德南、劉洪霞、賀江、唐詩人,作家林白、鄧一光、黎紫書、朱山坡、霍香結、林森、王威廉、陳崇正、林培源、程皎旸等名家參加了此次交流。
活動由花城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主辦。本次活動達成了“立足今日南方以南,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創造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南方故事”的共識。
2021年,《新南方寫作——主體、版圖與漢語書寫的主權》一文發表于《南方文壇》,正式提出“新南方寫作”這一文學范疇,獲得文學界的廣泛關注。
經過文壇眾多作家、評論家近兩年時間的探討和建構,在各文學機構的組織推廣下,“新南方寫作”的地理屬性、歷史區間、思想內涵、美學意蘊大大拓展和深化,從嶺南地區拓展至整個中國南方乃至海外華文文學的創作,始終呼喚文學創作的“多樣性”“可能性”和“差異性”。
2023年5月,“新南方寫作”入選2022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與會嘉賓首先對“為何新南方”各抒己見。
活動召集人,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廣西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張燕玲對“新南方寫作”這一文學范疇進行了文脈梳理,為活動定下了基調;活動召集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花城文學院簽約評論家楊慶祥強調了“新南方寫作”迎接流動和變化,是在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應運而生的文化現象。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高度評價粵派文學批評的革新求變的精神;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監事長、遼寧作協副主席賀紹俊用“自由貿易精神”概括“新南方寫作”這一從舊到新的文化舉措的精神內核;《花城》雜志原主編朱燕玲從作家身份認同和辨識的角度暢談自己對“新南方寫作”的理解和期待等。
“‘新南方寫作’面向的是未來,一個是灣區,一個是世界。它也是流動的,‘新南方”以南一直是個邊地,它恰恰就在流動當中產生的。”蔣述卓說。
與會嘉賓對“如何新南方”這一話題也進行了交流。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謝有順提出流動而成的“南方”所從事的是一種“南北會通”的寫作;《南方文壇》雜志副主編曾攀認為“新南方”之新在于跨界、跨媒體、跨領域等特征。
“最好的寫作恐怕也是南北同體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也不要過度地拘泥于南與北。這里面需要有一些所謂的匯通和合的東西,這可能也是‘新南方寫作’要討論的一個問題。”謝有順說。
鄧一光、林白、黎紫書等著名作家參加了本次交流。作家鄧一光用詩意的語調描繪了來自南方的海風和海洋對自己的深刻影響;作家林白主張“新南方寫作”需要避免落入概念化的陷阱,保持流動和鮮活;海外作家黎紫書從自身華語文學寫作的經歷暢談在“新南方寫作”中實現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談到‘新南方寫作’的流動性,我個人非常有感觸。過去新加坡一直被認為華文文學的創作好像要進入死亡的狀態了,這些年因為許多中國大陸過去的留學生在那邊上學、居住,出現了一些作家,像張惠文就是因為在新加坡寫作然后被發現的。我覺得這種碰撞、這種流動性,使得‘新南方寫作’這個概念能夠帶出更大的可能性。”黎紫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