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省作家協會志》三人談:梳理廣東文脈,開拓文學新篇
更新時間:2023-08-22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8月21日上午,“廣東作協與廣東當代文學發展——《廣東省作家協會志》三人談”文學志愿活動在南國書香節琶洲會場舉辦。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廣東文學志愿服務總隊承辦,花城出版社協辦。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陳昆,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蘇毅,省作協黨組成員、秘書長劉春,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斯奮,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林崗,廣東人民出版社副社長王茜出席活動。
今年5月23日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之際,由省作協組織編纂、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廣東省作家協會志(1953—2023)》正式發布。
該書由張培忠、蔣述卓主編,邱海軍撰稿,認真梳理廣東省作家協會發展脈絡,搶救、挖掘、收集、留存廣東文學重要資料,豐富廣東當代作家研究和當代文學研究史料,系我國文學界編纂作協志的創新之舉。
本次活動旨在進一步做好《廣東省作家協會志(1953—2023)》的宣傳推廣,總結在黨的領導下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的工作成就和寶貴經驗,特別是作協組織的“廣東實踐”經驗,進一步開拓廣東文學新局面,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貢獻文學的重要力量。
劉斯奮、林崗、鄧如從《廣東省作家協會志》編纂、出版過程,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評獎結果談起,與大家分享了廣東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新時代廣東文學發展展望等。
以“志”為引,暢談廣東文學古今
劉斯奮、林崗分別就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的廣東作家作品——葛亮《燕食記》和魏微《煙霞里》為例,將廣東現在文學題材與觀念上發展與過去相比較,揭示了廣東文學如今的繁榮,是如何接續過去,鑄就未來。
林崗對《燕食記》評價道:“《燕食記》可能也是代表了新一代作家的努力。在中國過去一個世紀文學的歷史上,作家都是一代一代這樣成長的。”
劉斯奮對于《煙霞里》也作出獨到的見解:“作者對廣東變化的過程、材料的收集整理,通過小說展示,我覺得也是下了功夫。盡管它不是宏大敘事,但是就在這樣的平平敘述過程中也同樣感受到廣東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變化、人的律動。”
同時,林崗也談了劉斯奮的《白門柳》,對近年來廣東文學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面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肯定,贊揚了省作協對作家的大力扶持和廣東作家們積極昂揚的創作精神。
此外,劉斯奮肯定了省作協多管齊下,努力建設好平臺,積極營造好氛圍,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充分且必要的條件的積極作用。
大力扶持,賡續廣東紅色血脈
為探討省作協的文學決策對培育廣東作家創作、打造廣東文學品牌的積極作用,林崗從“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出發,強調了在和平時代抓住筆桿子的重要性,突出省作協對于推動新時代廣東文學創作、提升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和領導地位,明確了“十百千萬工程”對于推動廣東文學繁榮發展的必要性。
林崗以幽默的口吻說道:“就跟踢足球一樣,多人踢就會出幾個名將,不是每一個踢的人都會成為名將,所以‘十百千萬工程’是很有必要的。”劉斯奮也表示,文藝創作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方式,與物質生產方式有著本質的區別。
省作協作為廣東文學的組織者、領導者,在為作家創作提供肥沃的土壤、給予物質的幫助、改善生活的條件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貢獻和付出。兩人以《廣東文學通史》的出版為契機,回顧廣東紅色文學的歷史。
林崗提到:“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有一個說法,叫做‘南楊北李’,北邊是北京的李大釗,南邊就是廣東的楊匏安,歷史對這位廣東英烈有點不夠重視。”從這個人物出發,林崗清晰地梳理了廣東紅色文學的脈絡,提出作家應當深入了解廣東的紅色文學歷史傳統,賡續廣東紅色文學血脈。
立足當下,展望廣東文學未來
對于廣東文學未來的發展,林崗和劉斯奮二人談到,改革開放為廣東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劉斯奮認為:“廣東是改革開放先行地區,這幾十年來由于社會的巨大變化,在經濟上、生活上各方面的騰飛,也創造了無數動人的故事,還有非常深刻的歷史意義的事件。”
所以無論是對于來自全國各地還是本地作家來說,新時代的廣東文學在創作上大有可為,可以大展拳腳,深挖廣東社會生活這一座寶礦。同時,林崗從文學創作的規律出發,指出如今正值文學創作的高潮來臨之際,作家們應該拿起筆來,多看多寫,在實踐中創作出文藝的作品、人民的作品、民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