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蔡崇達現身羊城書展:廣州古老又常新,是我的“第二故鄉”
更新時間:2023-08-21 作者:周甫琦來源:南方+
如果把人生比作河流,只有站在入海口,從半空中回望人生——從生命的終點回望,才能看清它流經了哪些山谷,經歷了哪些坎坷,又發出怎樣的聲響。
8月19日下午,作家、媒體人、“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蔡崇達攜小說《命運》來到2023羊城書展現場,與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申霞艷就“貼近根系的寫作”主題展開對話。活動由書香羊城全民閱讀活動組委會指導,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主辦。
《皮囊》是蔡崇達創作的長篇散文集,記載了他與故土福建泉州,以及家人、好友的故事;8年后,他的第二部作品——小說《命運》問世,以99歲的女性阿太的人生故事為主線,串聯起閩南沿海小鎮幾代人的人生故事、命運選擇與時代浮沉。
故事中,阿太在15歲時,聽聞自己將無人送終的命運,為了改變命運,她窮盡一名女性的所有努力,包括孕育子女、收養孩子、積極面對生活等,最終“生下”自己的命運。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曾評價,《命運》是關于中國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或者說涉及中國人“生命根性”的一本書。
“在這個巨變的時代,中國作家需要寫一本書,描繪出‘命運’的樣子。”活動中,蔡崇達談起創作緣起,他將“命運”二字高高立起,動用他所有的感受、思考和心力,試圖用文字的千軍萬馬去逼近它,“我不確定能不能達到這個命題,但即便是往前倒,也算是進步。”
蔡崇達坦言,在自己人生最困難的時刻,他經常想起阿太,在他99年的人生旅途中,經歷過許多變化、復雜、困難的時刻,但始終“活得像一塊石頭”,命運的河流曾流經諸多懸崖峭壁、險灘深谷,卻依然潺潺流動,直到流向生命的盡頭。
“我想告訴很多人,當你身處困境時,也要相信命運是流動著的,總有一天會流向光明所在。”他認為,在每個人難以自我理解、自我表達的部分,作家的工作開始了。寫一本書的過程和讀一本書的過程,都是一個靈魂盡可能地被理解、看見,甚至是“點亮”自己,從而照亮另外一個靈魂,這就是閱讀和寫作很重要的部分。
申霞艷談到,在文學史中,像阿太這樣的人物并不多見。母親的關懷、外婆的叮嚀,乃至家庭生活里的細碎點滴,構成了每個人直面命運、坎坷的重要力量,“這是中國文化的魅力,中國人精神的命脈,其實就藏在一個個家庭的深處。”她說。
“這是我參加過顏值最高、最生機勃勃的一場書展!”談起這次來到羊城書展,蔡崇達表示,從顏值、審美、品味到互動方式都很新潮、有活力,攤位之間沒有明顯隔斷,而是用“花城書房”的概念區分并產生互動,就連較傳統的講座交流,都融入了音樂、演繹的元素,讓作家和讀者都能產生更多維度的共鳴。
活動中,蔡崇達追憶起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獲得第一個獎、第一次擔任主編,都在廣州實現,廣州已是他的“第二故鄉”。“廣州永遠古老又常新,她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但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總是代表著這個時代最新的面貌、最潮的方式。”他認為,這種“新潮”背后是永遠滿懷期待、希望與創造的渴望,對他有著深深的鼓舞和激勵。
他透露,下一本書將在廣州出版,希望能從當下生活切入,構建無數人相互理解、相互陪伴的通道,共同面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