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好人”章以武:書寫廣東改革開放故事,引領南粵文學創作潮流
更新時間:2023-08-08 作者:陳偉峰來源:南方網
近年來,廣東各地涌現了許多身邊好人,他們誠實守信、見義勇為、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助人為樂……這些暖心的善行義舉不僅提升城市的文明高度,也鼓舞著人們奮力前行。
章以武是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退休),文壇成績斐然的作家。他18歲開始文學創作,先后共發表作品近三百萬字,包括電影劇本、電視連續劇劇本、話劇、小說、報告文學等。
章以武(右)
創作《雅馬哈魚檔》,首開南粵改革開放文學先河
在上世紀80年代,廣州人在改革開放的風口浪尖,敢為人先,以“生猛海鮮”之姿,引領全國生活的潮流。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個體戶、迪斯科音樂舞動青春的旋律、港臺音樂風靡全國……章以武以“沐浴在南海浩瀚的現代風中,行走在珠江三角洲這片熱土中”,與黃錦鴻共同創作了小說和電影劇本《雅馬哈魚檔》,并被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成電影,影片中展現的廣州五彩繽紛而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濃郁的廣味市井風情、新時代的光芒令全國觀眾眼前一亮。這部電影最早“撕開計劃經濟的一角,敲響市場經濟大門”,為勞動致富、賺錢光彩鼓與呼。
《雅馬哈魚檔》推出來后,由于它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也激勵了廣東的作家,使他們都走上這條寫作道路。特別是在電視劇方面,掀起了一股熱潮,連續推出七八部反映改革開放的電視劇。如《公關小姐》《外來妹》《情暖珠江》一大批反映改革開放的電視劇,在全國引起非常大的影響。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斯奮因此認為《雅馬哈魚檔》具有“文學史的意義”“從改革開放的文學方面來講,這作品毫無疑問是先聲,它不光是廣東名片,在全國文學作品里面也是最先表現改革開放的”。
1984年,電影《雅馬哈魚檔》獲文化部優秀影片二等獎,并入選1984年國際柏林電影節。中篇小說《雅馬哈魚檔》獲得首屆花城文學獎。
深耕廣東改革開放故事,引領南粵文學創作潮流
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搞活市場,發展經濟,農民工進城……中國嶺南板塊一夜之間猛然崛起,廣州車水馬龍、繁華競逐。章以武的一系列作品都是面對在改革開放中廣州生活的巨變。從早期的《雅馬哈魚檔》《愛的結構》《南國有佳人》,再到《三姐妹》《情暖珠江》《太老》《暖男》《朱砂痣》,均呈現五光十色的南國生活,那跳脫的語言、曲折的情節、飛動的情致,注定了他作品的可讀性、可觀性,傳達了南國現代生活的多姿多彩、令人向往,對廣東的文藝創作起著引領潮流的作用,章以武的一系列優秀作品,為眾多后繼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和方向,為廣東文學創作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和風格典范。
上世紀90年代,廣州房地產開發紅火起來。章以武以敏銳的視角創作了長篇小說及劇本《南國有佳人》。《南國有佳人》以房地產開發為背景,塑造了才貌出眾的女企業家俞華的文學形象。俞華在時代大潮中浮浮沉沉,執著追求成功與個人幸福,游走在形形色色的男人之間,借主人公的命運和復雜曲折的情節,展現了在金錢面前人與人關系的微妙變化和改革開放中廣州的人文風貌。
幾十年的創作中,章以武筆耕不輟,作品等身。其作品被譽為“南國生活先行一步的記錄者”“廣東改革開放的名片”“撕開了計劃經濟的一角,呼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到來”“一個很會講廣東故事的作家”。
每個時代,章以武都有展現不同時代特質的作品呈現。往后,人們必然從章以武的作品中尋找珠三角的印跡,也會因其作品認識廣東,記住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