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彭爭武歷史長詩《虎門書》 被譽為“中國重大題材值得珍視之作”
更新時間:2023-08-02 作者:王永紅來源:中宏網
近日,由廣東省作家協會創研部主辦的彭爭武歷史長詩《虎門書》研討會,在廣東省作家協會“嶺南文學空間”舉行。楊克、周西籬、鄭小瓊、黃禮孩、張況、林馥娜、伍方斐、王金芝、王曉娜、詹谷豐、熊曦、柳冬嫵、袁仕勇、候平章、沈漢炎、姚端端等廣東省知名作家、詩人、評論家、編輯,作家出席,深入分析研討《虎門書》的創作背景與文本探索。廣東省作協創研部副主任世賓擔任學術主持。
《虎門書》是廣東詩人彭爭武繼《東莞書》后又一部大型史詩。詩人從虎門銷煙落筆,還原與重塑歷史,記載與展示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決心、精神和氣節,讓讀者對東莞、對虎門的歷史人文有更加真切的了解,被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譽為“廣東和中國重大題材值得珍視之作”。
藝術與史實兼具
為復興漢語詩歌找到出路
彭爭武的《虎門書》以近1000行的篇幅,分上中下三篇主體,和開篇與尾聲,形成一個形式上的有機體,重現1839年至1841年這一段不平凡的歲月,以“虎門銷煙”的歷史事件和典型人物以及人文色彩,借重大事件的發生,表達一代人的理想桅桿,彰顯民族精神和氣節。“字里行間感情真摯,抒發作者對歷史、對祖國、對家園的深厚情感,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時代意義和教育意義”。
羊城晚報出版社編輯王曉娜見證了《東莞書》的誕生,認為《虎門書》長詩兼具藝術性和史實性。她分析道:《虎門書》在創作過程中,以多個短章貫穿而成的長篇組詩,形式上既舒緩了線性閱讀長詩的緊張和疲倦感,又讓敘事在空間上橫向鋪排延展,歷時性和共時性得到了很好的結合。同時,詩行中頻繁出現的歷史意象,如虎門海祭、珠江口、禁煙、虎門海戰、威遠炮臺、伶仃洋、沙角炮臺、節馬、香蕉林等,以及林則徐、關天培、陳連升等歷史人物,從時間的縱深處漸次走來,串聯起波瀾壯闊的苦難和輝煌的虎門近代史,為讀者上了一堂精彩的歷史課和文學藝術課。
談及《虎門書》的藝術性,《作品》雜志社副社長、廣東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鄭小瓊從詩歌與歷史的關系,分析了寫作的風骨問題。她表示,彭爭武以往的詩歌敘事多用長句,深沉如海緩緩流行,而《虎門書》中多用四字短句,在用詞用句上更具傳統氣息,“讓整首詩歌有了一種非常古典的氣質”。她認為這種復古中求變,與我們民族的崛起和文化自信息息相關,體現了當代詩歌創作“尋找到一條復興漢語詩歌本身的出路”。
廣東省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周西籬認為,研討《虎門書》,很珍貴,很有意義。我們的身體落地,靈魂也要落地。這本書融入作者的歷史觀、價值觀、個體生命強烈的存在意識,很厚重很深刻。長詩語言特色也很鮮明,短句比較多,有力量感。當然也有不足,內容安排上還可以更嚴謹更集中一些。整體來說非常不錯,很有意義,再現虎門銷煙歷史,彰顯民族精神氣節。正如作者所說,我們要感謝歷史送來了思考。
充滿情感溫度
中國重大題材值得珍視之作
東莞具有濃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18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開啟中國近代史的篇章,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史例,也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認為,《虎門書》中,彭爭武用自己的詩歌之聲,呼喚著人們對中華文化和自我價值的關注和反思,這不僅對個人作品具有重要意義,更為東莞文化提供了深入思考歷史、賡續本土寶貴精神傳承的啟示。“他還表達了對東莞的深情和熱愛,渲染了地方風物特色。這部詩集充滿了情感溫度,是廣東和中國重大題材值得珍視之作!”
“題材的重大外,還需要寫作的具體性來展現,需要細膩的細節來支撐。”楊克表示,相對于《東莞書》,彭爭武在《虎門書》中展現出了詩人的文化底蘊和日漸成熟的創作風格,對歷史的沉思和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其中的《虎門海祭》《則徐禁煙》《鴉片戰爭》等,更是反映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彰顯出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豐富性。“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海祭的莊嚴與壯美,林則徐的卓越貢獻以及鴉片戰爭的曲折和苦難,以獨特的視角和詩意的語言,折射出詩人深刻的思考和對歷史事件的敏銳洞察力。”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伍方斐從《虎門書》的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的結合進行解讀,認為其宏大體現在空間、時間和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書寫,波瀾壯闊、筋骨分明。其微觀敘事充滿情感溫度,用非常具體的細膩的春秋筆法,將歷史的筋骨血肉豐滿起來,將歷史與現實融合起來,富有思辨性和張力,也有很強的歷史教育意義。
以多重意義的“虎門”
共建了詩歌地理文化
廣東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委員林馥娜認為,《虎門書》的本質是對詩歌地理的建構,以多重意義的“虎門”共建了虎門詩歌地理文化:詩人將原本的“地域虎門”,風土鄉俗的“風物虎門”和歷經銷煙與戰爭的“歷史虎門”,融合成一個精神上的文化圖騰。“《虎門書》是彭爭武個人寫作上的躍升,是對地方文化的建樹,也是對人民英雄的人文接續與精神樹立。”
她分析道:彭爭武從一開始就為長詩線描了一個世界性的共時背景,通過一系列歷史大事件串起歐亞的大視野,作為敘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引子。隨后用逆視角、多視點的散點集成法,用一首首獨立的詩從細節處展開不同切入點,并用地理“虎門”作為載體,以1839年至1841年的時間軸來統攝眾多元素,成為組詩集成式的長詩。
“寫歷史事件與偉大人物,最重要的是偉大與樸素之間的把握。詩人處理好偉大與平凡的比重的同時,加上豐富的細節與風物,正是為干燥的史冊填補上歷史空間中的血肉,完成從歷史地理到詩歌地理的過渡與建樹。”林馥娜表示,《虎門書》在人物的聚焦上,從林則徐、關天培、陳連升等關鍵人物上著墨,同時也不忘描畫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的共同奔赴。在精神建構上,通過把歷史與當下的地理并置,本土風物與歷史人物的互相締結,使之更具可感性,形成精神照耀與文化品牌效應。在其中的各個散點敘述分支中,均有這種相生相映的彰顯。
研討會上,廣東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黃禮孩、張況,評論家王金芝,以及來自東莞的作家紛紛對《虎門書》發表意見,深入分析其中的得失。世賓在總結時表示,《虎門書》呈現了一個現代詩人的抱負,以一個現代詩人的視角來重建歷史的瞬間,把現實歷史融合在一起,視野非常開闊、富有家國情懷。他建議彭爭武能結合相關建議,進一步完善《虎門書》,讓“虎門”的形象更加具體,更加突出。
《虎門書》作者簡介
彭爭武,“70”后詩人,湖南平江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東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委員。出版作品集《無語的夜》《尋找》《東莞書》等5部,獲過東莞荷花文學獎、東莞文學藝術精品獎等。其中《尋找》入選第二屆“全國十大勞動者文學好書榜”、2019年度全國優秀文學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