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西籬 | 寫作是贏得尊重的事情——讀《珠江潮汐美》
更新時間:2023-07-28 作者:西籬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在從本土文學空間拓展到灣區文學的大背景下,探討研究《珠江潮汐美》這樣一部講述灣區故事、描繪珠江母親河的美麗風情散文作品,是很有意義的。
文學作品的背后是人。如果說詩歌背后的人是抽象的,小說背后的人是多面的,那么《珠江潮汐美》這部散文集的后面,挺立著的就是一個真誠、真情的實實在在的人——陳東明。
《珠江潮汐美》里的篇章,是陳東明在珠江流域行走時的收獲,是他幾十年來的足跡和心路歷程的記錄,屬于紀實散文類。“灣區紅”“南粵美”“廣州好”“故鄉情”,這樣一個編排結構,有荷花綻放般的層次美感。
書中的每篇文章,都有具體情景描寫。紀實散文是敘事的,陳東明的敘事在一個大的時空排序中,有多層次的講述和多角度的書寫。
他講述的內容很多是大家熟悉的,比如說關于文學采風的人和事,一些作家有參與,大家讀了會感覺很親切,能喚起共同的記憶,回到當時的情景之中。
除了寫珠江風情,他也寫灣區熱土的歷史和人物,紅色題材是他書寫的重要方面。紅色題材是很珍貴的,但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流于千人一面。
陳東明寫東江縱隊,寫冼星海、吳有恒、馮如,等等。他用心用情去寫,在充分表達自己的景仰和熱愛的同時,在情感的濃度中又有升華,升華出信仰的力量,有凜然正氣。
他寫人寫景,能夠融情入景,又將情與景的交融轉化為對鄉土的熱愛和對時代發展的謳歌。
他寫歷史變遷、人物命運多舛,比如《愛國忠烈陳照薇一家的故事》等故事,令人感慨。此類文章中,作者能夠秉持正確的歷史觀,并于字里行間表達出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
他寫廣州的美好,是由衷的贊美,言由心生。不熟悉陳東明不要緊,讀他的文章就行了,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心聲,是他本人。
真實、真情,是陳東明散文的主要特點。
真實,是他作品的品質,在這方面,作家的人與文,是一致的,就像我前面所說,作品的背后是人,是作家本人。
真情,則有兩個方面,首先是作家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和他充沛的情感。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豐富的精神世界的人,會怎樣進入寫作。而情感,同時也代表了作家對自己筆下事物的態度。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如果沒有豐滿充沛的感情和激情,寫作就失去了內驅力,勉強寫出來的東西,恐怕也很難感染讀者,更別說影響讀者,獲得讀者的尊重。
寫作是一件自我的事情,同時寫作也是一件找到價值、贏得尊重的事情。我們展示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袒露了個人思想和情感,暴露了我們的想法和思考,這是一個主動的、自發的暴露。我們為什么要暴露自己?其實是為了獲得價值的認同和情感的共鳴,是為了文學中人所追求的文學的美好。
在這方面,陳東明做到了,也得到了。
說一點不足。可讀性強是這部散文集的優點。紀實類的散文,其實也不能寫得太實。東方藝術寫意的魅力在于虛,能夠提供無窮的想象空間。散文也是這樣,貼著生活寫貼著現實寫當然是對的,但如果完全是照相似的實,在藝術魅力上是有損傷的。最好是虛實結合。
再一點是文風上的固化。讀陳東明作品,能看到他在文學上接受的影響,是以較為傳統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正統散文的影響,根是正的。作為以優美的語言來講述故事和情感的非虛構文體,散文的文風和表現形式不能固化。
作家是否能充分地展現自己的靈感、個人體驗以及深層次的思考,這對創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底蘊,取材的豐富性,文本的自由性,是散文創作提升的路徑。所有優秀的散文家,都必須要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創作的道路要能走得更遠一些,守正創新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