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鄭秉多 | 文學的拓荒者
——張俊彪《傳記文學》思想探源
更新時間:2023-07-28 作者:鄭秉多來源:廣東作家網
張俊彪在《我與我的傳記文學》一文中說:“我決定用傳記文學這一特殊的文學手法,表現我的思想感情。目的在于運用具體的人物或事例說明抽象的東西,盡可能地以現代與古代作比較,以今人與古人作比較,使過去的史還了它應有的本來面目,顯得格外生動與真實。因了這原因,我才寫出了那幾本作品來。”(《追憶過往歲月》262頁,以下簡稱《歲月》)。他為此傾注了極大心血。1987年農歷三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在海南舉辦全國傳記文學座談會,并在這個會上,醞釀成立傳記文學籌備小組。
張俊彪傳記文學作品的影響,不贅。需要進一步考察的是,他為什么鐘情于這一文體?這個文體的創作,反映了他怎樣一個情懷?我從他的作品和訪談中,探測到以下淵源:
一、剛直血性。張俊彪的身世,我在《奇人·奇跡·奇文》一文中已有詳盡敘述。母親營養不良,競日勞作,不足月,過早把他降生在牛圈;自幼受饑餓煎熬,饑寒交迫;他因是外來戶,深受封建宗法欺凌;他被人暗箭投射,備受冤屈誤解;他為爭得生存空間,嘗盡了人世間酸辣苦甜……這些惡劣的生存條件,鍛造了他剛直不阿、血性十足的天性……這些內外生存條件,造就了他剛直血性的男兒本色。在他能操起筆的時候,自然能秉筆直書,說真話,講實情。
二、無畏膽識。張俊彪出生在當年紅軍活動的陜甘寧邊區隴東一個小山村,從小耳濡目染紅軍流血犧牲的故事。他以過人的膽識、無畏的精神,擔負起了這個使命。正如他在《我的傳記文學緣起與寫作》一文中所說的“我從骨子里同情那么多為革命勝利而犧牲的英烈們,特別是為革命成功而流血負傷卻漂泊的山野志士……于是我想到了寫作,還原生活真實,存照歷史文獻”(《歲月》275頁)。這是何等慈悲的菩薩心腸!
三、慈悲情懷。通覽他的全部作品,無一不閃灼著人性之光。從他的兒童文學到傳記文學,從他的小說到思想札記,無不充滿著一種人性關懷。讀他的兒童文學,感到童心充盈;讀他的傳記文學,充滿正義和良知;讀他的思想札記,一種清醒的理智和深邃的哲思躍然紙上。張俊彪在總結創作傳記文學時是這樣說的:“有出息的作家,首先應當使自己成為思想家,其次便是學者。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作品來……”(《歲月》263頁)
作者后期小說《幻化》三部曲(《人世間》《日環食》《生與死》)通過人物幻化,寫透了人性的善與惡。他的小說《曼陀羅》通過人間、地獄、天堂的相互觀照,剖析了人性固有的劣根性,對真、善、美的崇拜和向往。
四、瑰麗夢想。張俊彪的夢想,就是通過自己秉筆直書,塑造真、善、美的典型,來教化人們一心向善,讓這個世界少點妒忌心、自私心、爭斗心、殺戮心,“使人世間到處充滿愛”。《幻化》三部曲中三個主人公的形象,思想常常幻化出農民小生產者的底色。作者夢想就是追求人間公平、正義、平等、友愛、和諧的瑰麗夢想,而把救治社會弊病作為他創作的使命和擔當。
張俊彪在被聘為《華文月刊》專欄作家后,寫起了傳記散文,追憶過去美好的人和事。他的作品結集為《追憶過往歲月》出版。年過“古稀”,追夢不懈,這不能不使我投以崇敬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