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走出鴉片戰爭陰影:文化自信對話錄》新書首發
更新時間:2023-07-20 來源:廣東文壇
4月22日,由廣東省作協、廣東省出版集團主辦,花城出版社、羊城晚報社承辦的《走出鴉片戰爭陰影:文化自信對話錄》新書首發式在廣州花城文學院舉行。該書作者廣東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廣東省文聯原主席劉斯奮和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林崗在現場還原書中的精彩對談,分享背后創作故事。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出席新書首發式并致辭。
張培忠在致辭中表示,文學大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斯奮,學術大家、散文名家林崗兩位大師聯手跨界,立足于中國近代史的始發地、中國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中國式現代化的示范地,以歷史的眼光、全球的視野、辯證的思維,回望百年歷程,檢視民族痛史,探討中西差異,總結歷史規律,對話文化創新,鞭辟入里,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走出鴉片戰爭陰影:文化自信對話錄》是一部貫注著家國情懷,閃耀著哲理光輝,洋溢著文化自信的反思之作、融合之作、創新之作,梳理了走出鴉片戰爭陰影的現實邏輯和理論邏輯,從中外古今對比中彰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自信,體現了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文學話語體系的理論抱負,字里行間流淌著作為杰出作家、卓越教授元氣淋漓的創造精神。
張培忠指出,著名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曾提出過“歷史三峽論”,他把社會政治制度的變化作為歷史發展的最為重要的特征與標志,把人類歷史發展比作水過三峽,歷史的潮流中,前后兩個社會政治形態的轉換,其間必然有個轉型期,這個轉型期就是個瓶頸,是個“三峽”。中國歷史共出現兩次轉型,第一次大轉型,自公元前4世紀“商鞅變法”起至秦皇漢武之間。第二次大轉型,發端于鴉片戰爭之后,此一轉型時間至少為二百年。此次轉型是受外來刺激而行,是被迫的。唐德剛的“歷史三峽”理論,可謂一家之言,但他并沒有完全把握住歷史的本質和真相,而《走出鴉片戰爭陰影:文化自信對話錄》深刻提出:“從鴉片戰爭到今天,已經超過一個半世紀,差不多有兩個世紀的時間。它呈現出一種歷史的整體性。這個整體性就是國運國勢從衰退到復興的呈曲線狀的歷程。” 中國之所以能發生這個整體轉型,真正走出鴉片戰爭的陰影,根本在于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行了社會主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歷史主動精神。這是本書最重要的理論創新。
張培忠還與廣州市社科聯原主席顧澗清,《羊城晚報》文化副刊部主任鄧瓊,花城出版社社長、《花城》雜志主編張懿,以及《走出鴉片戰爭陰影:文化自信對話錄》作者劉斯奮、林崗一起為新書《走出鴉片戰爭陰影:文化自信對話錄》揭幕。
揭幕后,該書作者劉斯奮、林崗還進行對談,對談由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申霞艷主持,回答現場觀眾、媒體提問,為讀者呈現灼見紛呈的思想碰撞。(謝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