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区2区3区_久久亚洲视频_成人久久_欧美国产激情_免费久久精品_精品视频在线看_日本福利在线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新聞 > 新聞資訊

七十年崢嶸歲月 “文學粵軍”再出發

更新時間:2023-07-19 來源:文藝報

2023年5月23日是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為回顧總結在黨的領導下廣東省作家協會70年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豐碩成果和寶貴經驗,團結鼓舞全省文學界積極投身文化強國、文化強省建設,推動新時代廣東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座談會等系列活動相繼舉行。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同志親臨廣東省作家協會調研,代表省委、省政府祝賀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出席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座談會并發表講話,高度評價廣東省作家協會70年取得的豐碩成果,強調要砥礪初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根鑄魂,要捧出真心,堅守人民立場,書寫人民史詩,要守正創新,用更多精品力作攀登文學高峰,要共筑同心,匯聚鑄就新時代文學高峰的強大力量。系列活動引起文學界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本版刊發廣東省作協負責同志和幾位作家的發言,以饗讀者。 ——編 者


黨的光輝照耀作協組織的“廣東實踐”

□張培忠

2023年5月23日是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

1953年5月23日,廣東省作家協會的前身——廣州作家協會(含廣東、廣西、廣州部隊、香港、澳門)正式成立,推選歐陽山為主席。11年前的同一天——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藝座談會舉行第三次會議,毛澤東同志作“結論”講話。1944年7月,毛澤東同志還專門給歐陽山、丁玲寫信:“快要天亮了,你們的文章引得我在洗澡后睡覺前一口氣讀完,我替中國人民慶祝,替你們兩位的新寫作作風慶祝!”延安文藝座談會后,懷著“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滿腔赤忱,延安的文藝工作者讓秧歌、小說都成為“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歐陽山在內的廣大作家文風為之煥然一新。這是流傳在廣東文學界乃至全國文學界的文學佳話和難忘記憶。可以說,廣東省作家協會自誕生之日起,就自覺賡續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紅色血脈,自覺投身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在不同階段書寫華彩篇章。

廣東省作家協會的誕生,是黨的陽光雨露哺育南粵文學事業的結果。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文藝大眾化運動,從蘇區紅色文藝到延安革命文藝,從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到中國作家協會的成立,我們黨歷來注重把文學工作者組織起來,不斷提升文學領域的組織化程度和水平。在探索建立文學組織的非凡歷程中,銘記著南粵一大批文學革命者、先驅者的鮮血和智慧、斗爭和奮斗。20世紀30年代,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時,50余位會員中粵籍作家占8位,陸續加入各地左聯的成員約440人,其中粵籍作家就有60多人,馮乃超更是左聯綱領的起草人之一。歐陽山則組織、創辦“廣州文藝社”,主編《廣州文藝》周刊,積極開展革命文學的創作,后以“廣州文藝社”為核心,擴大組織為“廣州普羅作家同盟”。1933年3月,經“中國左聯”同意,“廣州普羅作家同盟”改稱“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廣州分盟”,歐陽山為負責人。1933年8月,歐陽山和草明正式加入了以魯迅為旗手的“中國左聯”,“廣州左聯”的其他同志轉入地下,繼續從事革命文學活動。1950年1月,在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和葉劍英同志的指示下,組成以歐陽山為主任的華南文聯籌委會,歐陽山和周鋼鳴、陳殘云等近10名文藝家隨即進駐廣州文德路紅樓。1950年9月,華南文聯成立,歐陽山當選文聯主席,紅樓正式成為華南文聯的所在地,1953年5月23日后這里成為廣東省作家協會辦公和作家創作的場所,歐陽山稱紅樓為“廣東文學的根據地”。

自此以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作協工作和文學工作,部署實施文藝政策,建立健全作協組織機構,在繁榮創作、壯大事業、改革體制、優化環境上不斷探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7月12日,在習仲勛同志的關心支持下,成立廣東文學院,配備35個編制,并選調了作家,成為全國首個文學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擘畫宏偉藍圖,激發起千萬文學工作者共筑中國夢的豪情壯志。省委、省政府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為文學工作營造良好環境,統籌謀劃廣東文學館建設。時任省委書記的李希同志等省領導多次對作協工作作出批示,鼓勵省作協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廣東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省委書記黃坤明同志來廣東履新不到半個月就指示省作協要打造“新版《人世間》”,濃墨重彩書寫廣東創業故事。今年5月19日,黃坤明同志親臨省作協調研,代表省委、省政府對省作協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并會見老中青三代作家代表,勉勵作家守正創新、推陳出新,努力創作更多具有中國氣派、時代特征、廣東特點的扛鼎之作。歷史昭示我們,文學界人民團體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作協組織、文學組織開展文學界群眾工作,組織動員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為民族的獨立、解放與復興而努力奮斗,是我們黨領導文學工作的創舉和優勢。這些經驗彌足珍貴,值得珍惜堅持。

廣東省作家協會的成立,標志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作家協會指導下,全省作家自愿結合組成專業性人民團體,堅定不移守正道、行大道,積極拓展作協組織的“廣東實踐”。一是堅定一條道路。全省文學界始終堅定走“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道路”,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以理想信念的堅定和忠誠干凈擔當的要求保障方向的正確、措施的得力、事業的發展。二是突出兩項任務。其一,團結服務作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履行團結引導、聯絡協調、服務管理、自律維權的職責,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分主題、按板塊開展實踐活動,結合重要節點、按照創作題材策劃,支持作家下基層、接地氣,有計劃地到企事業單位、區縣、鎮街、鄉村、社區增加創作積累、豐富素材。其二,組織精品創作。始終把握作協工作和文學工作的規律,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推出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從思想解放的“傷痕文學”到闖關破局的“改革文學”,從香飄文壇的“嶺南散文”到意韻獨具的“粵味小說”,從時代見證的“打工文學”“都市文學”到厚積薄發的“廣東詩歌”,從“抗疫故事”“小康故事”到“灣區故事”“改革開放再出發”,廣東文學在觀念嬗變、作品創作、體裁題材、風格流派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貢獻。三是打造三支隊伍。圍繞建設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文學服務三支隊伍,培育有特色、有實力的作家群體和文學評論隊伍,建設有擔當、有作為的文學服務隊伍,鍥而不舍打造“文學粵軍”。文學創作方面,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兒童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文學評論等文學門類蓬勃發展。文學研究方面,積極組織文學評論家跟蹤研究評析當代作家作品及文學思潮和現象,旗幟鮮明地回應當代文學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作家作品研討會,聘定簽約文學評論家,辦好文學評論陣地,創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編纂《廣東文學通史》《廣東文學藍皮書》《廣東省作家協會志(1953-2023)》,打造骨干文學評論隊伍,提升“粵派批評”影響力。文學服務方面,努力打造一支黨性堅定的干部隊伍和德藝雙馨的文學人才隊伍,著力加強機關干部隊伍建設,抓理論武裝、抓崗位練兵、抓業務提升、抓黨性錘煉、抓紀律約束,不斷提高作協機關服務作家、服務基層的能力。四是推動四項改革。包括改革廣東文學院,推進文學創作專業職稱制度改革,推動解決基層文學機構“三無”(無編制、無經費、無辦公場地)、“四不”(重視不夠、體制不順、基礎不牢、能力不強)問題,促進體制機制創新。五是促進全面繁榮。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高位謀劃、頂層設計,堅持“高原”與“高峰”相統籌,堅持建設標志性文化工程與提升文化軟實力相結合,加快推進包括廣東文學館在內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設和文德路紅樓廣東左聯作家陳列室建設,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學優勢,促進廣東文學事業充滿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從新時期最早恢復作協組織到最早建立文學院,從最早改革文學創作機制到最早成立網絡文學院,在文學體裁、文學流派、文學機制改革上都作出了積極貢獻。廣東文學的繁榮壯大,豐富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皇皇寶庫。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回首崢嶸歲月,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年取得輝煌成績,我們深刻感受到:一,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是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10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文藝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文藝到社會主義文藝再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歷史性飛躍。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作協組織要團結引領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以理想信念的堅定和忠誠干凈擔當的要求保障方向的正確、措施的得力、事業的進步。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做好作協工作和文學工作的根本立場。必須把“人民”兩個字寫在文學的旗幟上,寫進廣東文學的歷史,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推出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檢驗。三,堅持“做人的工作”,是作協組織的核心任務。必須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打破體制壁壘,珍惜人才存量,拓展拔尖人才、領軍人才增量,做到發現人才、重視人才、使用人才、關愛人才。這些經驗彌足珍貴,值得珍惜堅持。四,堅持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是增強文學事業發展活力的重要法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創新精神,把握時代的變化和形勢的發展,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創新文學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推出文學創新成果,提升工作績效。這些經驗彌足珍貴,值得珍惜堅持。

作協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繁榮文學事業、組織文學工作的重要力量。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之初僅有會員34人,在成立70周年之際,文學隊伍成規模、具特色、有影響,全省共有中國作協會員686人,省作協會員4334人,各地級以上市作協、省作協各分會會員11987人,廣東網絡作家協會會員607人,省小作家協會會員4107人。70年來,涌現出歐陽山、秦牧、陳殘云、蕭殷、吳有恒、杜埃、黃秋耘、黃谷柳、陳國凱、劉斯奮、梁信、金敬邁、張永枚、黃慶云、岑桑、章以武、呂雷等文學名家和一大批優秀作家,創作推出了一大批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構筑起南粵大地的精神高地和心靈綠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文學在題材主題的拓展、思想內涵的提升、藝術手段的運用均不斷取得新突破,一大批精品力作成為展現廣東改革開放發展程度的“文化名片”,為形成南粵印象、塑造廣東形象提供了藝術文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文聯、作協系統的組織優勢,創新工作體系,做好對新的文藝組織和新的文藝群體的教育引導工作”“要誠心誠意同文藝工作者交朋友,辦實事、解難事、真辦事,讓他們感受到‘文藝工作者之家’的溫暖”。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廣東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強調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賦予廣東新的使命任務。廣東省作協要立足新時代新起點,把握新使命新任務,團結引領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加“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用全球的視野重新認識和深刻把握我們腳下這一片熟悉的熱土,進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用文學的方式準確書寫和生動呈現粵港澳大灣區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進一步促進創作、打造精品;要用系統的觀念全面梳理和嶄新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進一步抓好數字賦能文學,提升價值;要用創新的思維繼續拓展和不斷強化作協的組織優勢和工作職能,進一步服務發展、服務作家;以擔當作為的主動精神不斷開拓廣東文學新局面。

“采九州之精華,納四海之新風”。新時代的萬千氣象描摹恢宏畫卷,新征程的非凡實踐譜寫偉大史詩。廣東省文學界一定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心懷“國之大者”,錨定發展定位,主動認領、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新使命新任務,踔厲奮進、勇毅前行,努力續寫更多“新版《人世間》”,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更多新的貢獻!


挖掘好廣東文學創作的“富礦”

□劉斯奮

《白門柳》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經過多年創作而成的。那時候,我還是廣東省委宣傳部的一個普通干部,不是什么專業作家,一個偶然機會就創作起來了,1984年寫出了第一部。當時評第二屆廣東魯迅文藝獎,老作家陳殘云、歐陽山同志等很認真地看了作品,給予了我一個獎勵。作為一個業余作者,寫完書出來了,居然還得了個獎,對我的鼓勵應該還是非常大的,使我更有信心,更有勁頭繼續往下寫,所以后來又寫了第二部、第三部。老一輩作家對后輩作家的這種關懷,我覺得一直都是很重要的鼓勵,我至今還是記得很清楚。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文學事業走上了新的進程。廣東是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地區,廣東人歷來有敢為人先、敢于喝頭啖湯的創新精神。改革開放是廣東文學創作的“富礦”,這個富礦還有很多需要挖掘的前景,還有很多寶貝值得繼續挖掘,這一點應該成為廣東文學創作的一大特點。廣東是全國人口第一大省,全國各地的人才都涌向廣東,參加廣東的建設,包括文化建設、文藝創作,這些人才非常珍貴,是另一個富礦。挖掘好這兩個“富礦”,廣東文學創作大有希望。


底氣和勇氣

□陳繼明

我是45歲那一年,從寧夏調到廣東的。

如果在五年前說這句話,我應該會說,45歲那一年,我從寧夏調到珠海。那時候,我還沒有勇氣說,我調到了廣東。在我心目中,廣東是一個經濟和文化大省,一個作家,要說自己是廣東作家,還真是需要一些勇氣和底氣的。

這個底氣,就是作品。尤其是新作品。

最近這幾年,來廣東已經十幾年的我,連續寫了幾部長篇小說。2018年,《七步鎮》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并榮獲華語文學獎年度小說家獎、十月文學獎,有文學評論家看過《七步鎮》后曾說:“陳繼明是廣東最好的長篇小說作家之一。”

那之后我才有勇氣說,我是廣東作家。

2021年,《平安批》出版,并獲得了中國好書獎、《人民文學》長篇小說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芙蓉文學獎等重要獎項,入選多個文學排行榜。

現在,我就更有勇氣說:“我是一個廣東作家。”

我是幸運且幸福的,在我打算重整旗鼓,棄舊圖新,好好再下功夫寫寫小說的時候,我遇上了廣東省作家協會歷史上最生機勃勃的幾年。

《七步鎮》之后,我成為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緊接著,廣東省委宣傳部和廣東省作家協會,共同組織了“改革開放再出發”作家深扎創作活動。我有幸被選中了。他們把僑批這個重要題材交給我,派我到汕頭市委宣傳部掛職。我開始寫作時,的確抱著一個樸素的愿望:不能辜負省委宣傳部和省作協的信任和期望。

今年我剛剛完成了關于敦煌的長篇小說,三十多萬字,目前正在加緊修改中,該書入選中國作家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十月》雜志發表,我愿意以這部最新的作品,祝賀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七十周年。

接下來我將全力以赴,積極參與省委宣傳部和省作協“打造新版《人世間》,濃墨重彩書寫廣東創業故事”創作計劃,回到韓江流域,重新深扎蹲點,書寫韓江流域人民在新時代的創業故事,力爭寫出一部有溫度有厚度有深度的長篇小說。

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已經七十周年,據我所知,廣東省作家協會一直用最大投入、最高熱情、最新創意,凝聚全省的創作力量,激發廣東作家的實力和潛能,引領廣東作家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尤其在近幾年,我是參與者和見證者,所以我要向廣東省作家協會七十年來的不凡成就致以深深的敬佩和感謝。我們這些年紀不輕但仍然健壯的中年作家應該重新煥發創作熱情,積極寫作,爭取給偉大時代留下偉大作品,向人民、向歷史交上優秀的文學答卷。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時代的光影

□魏 微

今年是廣東省作協成立七十周年。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是廣東文學卻正年輕,煥發著勃勃生機。七十年來,廣東省作協始終堅持為人民書寫,為時代立傳,引領一代代作家記錄時代風云,謳歌像草木一樣平凡且堅韌的個體生命,探討人與時代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

文學是人學。作為作家,我們深刻地意識到,人,或者說人民向來是寫作的題中義,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人民中的一員,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為人民而寫。寫作不僅是表達個人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是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體驗和反思。人,從來不是獨立的存在,從誕生那一刻起,他就與人群發生關系,進而與時代、社會發生關系,人的一生,其實是在處理這些關系,文學要表現的正是這些。因此,從人民中汲取靈感和力量,用優秀的文學作品反映時代,映照人生,一代代的廣東作家就這樣走過了七十年,廣東文學也因此獲得新生。

守正創新是廣東省作協一直以來的文學創作理念。七十年來,一代代的廣東作家在守正的前提下,勇于創新,不斷拓展文學的邊界,探索新的創作領域和風格,為讀者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化的文學體驗。5月19日,省委書記黃坤明同志來到省作協調研,再次鼓勵作家守正創新、推陳出新,強調文學是一切文藝創作的基礎,鼓勵作家用心用情寫出精品力作,使我們備受鼓舞。確實,廣東是一片熱土,嶺南文化以豐富性、包容性見長,尤其是近四十年來,這里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幾同成了改革開放的代名詞,社會生活的廣闊深邃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別樣風景,舞臺闊大,帷幕正在拉開。

最后我想引用我的小說《煙霞里》的一段話,來說明人與文學與時代的關系: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時代的光影,陽光落在人身上,無論英雄、偉人、平凡人,臉膛一樣亮堂,影子差不多短長。人生怎樣映照社會、時代?本篇的回答是,互為映照。陽光普照大地,可是人的眼里也會落進來星空,那遠在天邊的,只要你念及,都有可能是你的,會跟你發生關系,哪怕是隱秘的關系。那邊蝴蝶拍翅膀,這邊會刮起龍卷風。世間萬物均為一體,均有關聯。


珍視傳統 飲流懷源

□葛 亮

中國是重視本原與來處的國家。“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古人說:“文者,貫道之器也。”豐厚的文化傳統既是中華民族的強大底蘊,更是每個中國人自立于世界的憑藉。

我成長于六朝古都,對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有著耳濡目染的親切。而長期在香港的工作與生活,更讓我體會到在中西交匯的語境中,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在不同文化形態間交流與互動中所產生的創造性轉化的卓越能力。


近年來我的小說寫作,自《朱雀》《北鳶》以降,一直致力于嘗試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表達形式。無論是書寫近現代歷史的綿延流轉,還是聚焦于工匠精神在當下的薪火相承。創作的過程,也是我不斷地深入與親近中華文化之根的過程。中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國,每一項我所接觸到的“非遺”類型,陶器、古籍修復、乃至近期所關注的廣彩,都是我國經自千百年的累積,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的時間銘刻。其中的溫度與深切的共情感,更超過了單純的案頭工作所能帶來的心理震動。以此為題材進行小說創作,也成為了一種新的途徑,讓我可以不斷去接近傳統文化砥實厚重的本源所在。以上種種,也構成了我希望為生活20年的嶺南去書寫一部作品的驅動力,并歷時數年完成了長篇小說《燕食記》。

《燕食記》是一部以飲食為切入點的作品。選擇這一角度,是對粵廣這方水土經年考察的結果。飲食是嶺南傳統文化于當下最為生動而親和的呈現。這部小說以瀕臨失傳的蓮蓉絕技為一道引線,聯結了四代粵點師傅的命運流轉,也凸顯了傳統文化在時代的變革中經受的考驗與挑戰。“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食物中埋藏著民族文化的密碼,而這密碼或許會在時間的推演中沉睡,需要以時代精神去激活,進而煥發出新的華彩。通過長時期的采風,在與不同代際的粵點師傅交流、請教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創造性的轉化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中,堅定我們民族自信的必由之路。

寫作之余,我也在思考文學創作于當下的意義。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做到“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燕食記》中的敘事場景,發生在粵港。粵港浩漫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所體現出的現代性與城市性,與傳統文化之間構成了美好的對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文學創作者,講好粵港故事、嶺南故事,也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體現。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既是每個文藝工作者心中堅守的創作導向,也是我們肩上的沉甸甸的責任。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立文之道,惟字與義。”我愿以綿薄筆力,將嶺南傳統文化作為基點,勾勒豐贍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圖景。以文為履,砥礪前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九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中文在线观看 | 日本又色又激情免费播放器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不卡 | 天天曰天天爽 | 免费看一级a一片毛片 | 国产剧情演绎在线 | 欧美疯狂xxxx乱大交视频 | 一级大黄美女免费播放 | 国内精品福利丝袜视频_速 国内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 jizzjizzjizz在线观看 | 久久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麻豆 | 日本xxxx色视频 | 亚洲在成人网在线看 | 国产免费人成在线看视频 |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 | 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 | 欧美性猛交aa一级 | 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俺 |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linode | 国产在线短视频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尤物 | 亚洲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 热热色原网址 | 曰本免费视频 | 级毛片久久久毛片精品毛片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 日本免费久久 |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不卡 |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片 | 精品a视频| 天堂成人在线 | 99久久九九 | 欧美亚洲国产另类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专区国产精品 | 亚洲午夜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