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王春林 | 《金墟》:彰顯中西文化的交匯與融通
更新時間:2023-07-12 作者:王春林 來源:光明日報
熊育群的長篇小說《金墟》(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深圳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發布的2023年1-2月“中國好書”月度榜單)是一部描述與探究僑鄉文化的作品。僑鄉文化也是一種地域文化,因而《金墟》有著濃濃的地域文化色彩。然而僑鄉地處中外文明交匯碰撞的前沿,以赤坎古鎮為中心的開平僑鄉歷史上又是由北方遷移而來的,于是僑鄉文化連接著傳統中國。以古老的中原文化為底蘊,赤坎僑鄉不僅是中國與海外文明的交匯點,也是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的交匯點,各種文化在這里碰撞、融通,從而生成僑鄉文化的特色。
《金墟》的中心可以說是通過司徒譽祖孫兩代人建設赤坎古鎮的故事和對古鎮人遷徙史的追溯,來探尋僑鄉文化的根和魂。多位學者在評析《金墟》時注意到貫穿小說始終的“鐘聲”意象,我覺得小說中的“騎樓”“公祠”“圖書館”三個意象也很重要。作者在第一章以司徒譽的視角,寫到赤坎古鎮的騎樓建筑群、民國年間修建的幾座公祠,以及司徒氏、關族兩座圖書館。這三者可視為表征僑鄉文化的意象。
騎樓是江門僑鄉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物,小說借最早發現赤坎古鎮開發價值的杜應麟之口,談到建筑與人的個性的關系,“單個的建筑表達主人的個性,建筑群則表現地方個性”。赤坎古鎮上的騎樓建筑群就是赤坎僑鄉文化精神的表現。騎樓建筑群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異國情調,造型是“華僑居留地的建筑樣式”,如“萬國博覽會”。但騎樓的異國情調又是中式的,內隱著諸多的中國因素,包括“吉祥紋飾和卷草圖案”“嶺南佳果”。除了外形的中國因素,更關鍵的是內隱于騎樓建筑中觀念的“中國特色”。建騎樓的原因是華僑在海外頗有些收入,于是想著要光宗耀祖、衣錦還鄉。異國情調的騎樓成為僑民們在海外成功的標識。公祠是家族文化的象征物,指向歷史與傳統,象征著對根與源的堅守。而圖書館則是不斷接納新知、更新自我的場所,意味著一種開闊的胸襟,一種對新事物、新觀念的熱切擁抱。這可能正好構成僑文化的兩翼——既守正也積極進取。
小說中有不少別有意味的場景。比如,司徒文倡向關景娜求婚的場面,他抱著玫瑰花右膝跪地,講出來的卻是“我中意你”。在這里,西式的儀式與中式的語言錯雜并置。在赤坎古鎮的街上,往往是“東邊演奏西洋樂,西邊又響起了八音鑼鼓”。中華傳統文化與海外文化相互交融,有著和諧共生的景象,同時也充滿悖反矛盾。小說中寫到司徒譽到美國考察時在舊金山中國僑民聚居區的觀感,“街上不時出現斗拱飛檐的坡屋頂,墻面多是紅磚清水墻,店鋪招牌特別多”,最有中國氣息的是賣干貨和蔬菜的店鋪,“菠菜、紅薯、芋頭、藕、荸薺都帶著田野鄉風氣息,連店員的笑都是中國地道鄉土的”,整個是中國南方小鎮的風情。而華人社區中的人情風俗,似乎也更注重中國傳統的禮教倫理,以至于司徒譽在參加司徒家族為其舉辦的歡迎宴會時感覺回到了一個大家庭,“就像還沒有離開中國。桌上他不但年齡小,輩分也最低,他一個個給長輩敬酒”。在家鄉力圖以自己身上的異域風采示人,借以“光彩一回”,在僑居所在國卻固守中國傳統,營構中國氛圍。在家鄉盡力凸顯異域性的一面,在海外卻唯恐本土性的散失,作品寫出了僑民們普遍性的、微妙的文化心理。
《金墟》是一篇架構宏大的小說,以赤坎僑鄉為原點,從時間與空間上朝著多個方向延伸,涉及歷史與現實的多個方面,多條線索相互交織,對僑鄉文化特色加以精妙呈現,并且展開深入思考。《金墟》還包含作者對僑鄉建筑、僑鄉歷史文化的多方面研究,形成一種學術味的別樣小說樣式。小說在敘述進程中還散落著許多思想的火花。一位學者在談及魯迅作品時說過:“魯迅的思想是在反復質疑中旋進的。”散落于《金墟》中的許多思考也有著“反復質疑中旋進”的味道。這樣的思考有著不依賴于小說敘事與小說體式的獨立價值。
(作者:王春林,系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