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劍暉 | 非一般鄉愁寫作,嶺南散文“三突破”
更新時間:2023-07-10 作者:陳劍暉來源:花城出版社
盧錫銘出生于珠三角的沙田水鄉,自小與水結緣的他,寫出來的散文不僅有水的味道和韻律,還有歷史的激蕩與遼闊,亦有浸潤于歲月深處的人性哀歌。而這一切,皆發生于虎門,發生于中國南部最著名的水鄉,發生于珠江口東岸這片咸淡水交匯之地。
這本以虎門為書寫中心的散文集《枕水聽濤》,首先吸引我的是與水有關的意象與韻致:小橋、石獅、河涌,在河涌中捕捉魚蝦的小孩,茶樓酒肆間或榕蔭下人們在“聽古”和斗嘴;還有小艇、漁火、吊腳寮等富于嶺南水鄉風情的景物。這些都是沙田水鄉特有的風物與場景,盧錫銘以審美的眼光,用詩性的筆調,如數家珍地將這一切展現出來。
盧錫銘的散文師承嶺南散文家的傳統又有所突破,是因為他還有另一類散文,寫的是沙田水鄉下層人民特有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比如《咸水歌里人家》《橫水撐渡人》等。在這類散文中,盧錫銘總是以人文的情懷、深情的筆調,記述故鄉獨有的人事。
他的散文,是海洋文化與珠江文化相碰撞的產物,富于嶺南味道的新時代“水鄉篇”,每一篇都散發著濃郁的嶺南“原鄉”生活氣息,寫出了獨特性。與以往的嶺南“水鄉篇”相比,盧錫銘的散文除了在主題的挖掘上更為深入,內蘊更為豐厚,感情更為復雜外,他的散文在日常生活細節的提煉方面也頗見功力。
散文中的生活細節,是一篇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散文聯系現實生活,能否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關鍵。遺憾的是,當今的一些散文家只重精神、重文化而輕視生活細節的描寫,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一些散文創作成了“紙上的寫作”,或成為缺少血肉和生活氣息的“思想的表述”。盧錫銘的散文有效地避開了這種不良的創作傾向。
將盧錫銘的散文放在嶺南散文的坐標上來考察,我認為有“三個新突破”:
一是突破了傳統嶺南散文歡樂輕盈的格調,既有田園牧歌,也有沉重的歷史叩問,有質疑的精神、思想的重量和批判的鋒芒。
二是突破了一般山水散文“印象式”“導游式”的解讀,而是山水與人文互融,歷史與現實的叩問交織,這樣就把自然景觀人化了,讀者讀到的山水便不僅是抒情化的描寫,而是在抒情中滲透了文化的沉思,將審美的詩化與審智的深邃熔于一爐。
三是突破了一般鄉愁的寫作,不限于一隅,也不是一人一事的羅列記敘,而是觀古今,明得失,深挖掘,善借鑒,從家鄉這片土地的人物故事,去敘說歷史的印痕與云煙,去展現故鄉的滄桑變遷與民族的盛衰興亡,從而以非歷史的方式來構筑散文的豐厚。
陳劍暉,著名散文評論家,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華南師范大學文科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大學資深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