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省作協“文學服務群眾”志愿活動走進警營
更新時間:2023-07-07 來源:廣東作家網
7月7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文學服務群眾”進警營志愿活動暨廣東文學志愿者廣州邊檢總站服務隊成立儀式在天河出入境邊防檢查站舉行。這是廣東省作家協會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精神,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大力推動“書香嶺南”全民閱讀的有力舉措。
本次活動由省委主題教育巡回指導組第三組指導,廣東省作家協會、廣州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主辦,天河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承辦。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廣州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黨委書記、總站長郭慶祝,省委主題教育第三巡回指導組副組長部先平,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蘇毅,省委宣傳部精神文明協調處處長王繼懷,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劉斯奮,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林崗,省作協二級巡視員、社聯部主任謝石南,廣州出入境邊檢站天河邊檢站政委湯旭輝,廣東文學志愿者廣州邊檢總站服務隊隊長、文學專委會主任張戰峰,省作協社聯部副主任、二級調研員歐陽露,省委主題教育巡回指導組第三組組員湯雨生等出席活動。廣州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黨委委員、文聯主席、政治處主任劉立新主持儀式活動。本次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程實時向廣州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及下屬邊檢站進行視頻直播,近4000人在線參與,活動還將通過國家移民局文聯視頻號進行錄播。
郭慶祝在致辭中表示,廣州邊檢總站高度重視警營文化建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聚焦維護南粵國門安全穩定和服務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傾力推進與移民管理事業相適應、與廣府文化底蘊相匹配、與民警精神追求相一致的警營文化工作。他衷心希望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持續深化警地合作,把開展好主題教育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組織服務隊的同志們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廣州邊檢故事,努力創作廣大民警職工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鮮活生動的新時代文藝作品,以優秀移民管理文化啟潤警心、鑄牢警魂,為建設志愿廣東、文化強省作出廣州邊檢新貢獻。
蘇毅在致辭中指出,“廣泛開展黨員志愿服務,激勵黨員在服務群眾、奉獻社會中發揮作用”,是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工作要求。廣東地處“兩個前沿”,是“兩個重要窗口”,在地理上是“交匯處”、在文化上是“交融處”、在意識形態領域上是“交鋒處”。無論是打造新時代文藝精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守好意識形態安全“南大門”,還是保障社會安定、人民安寧和口岸安全,當好捍衛國家安全的“國門衛士”,獨特的歷史方位決定了在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文學工作和邊防工作肩負著同樣的光榮使命和神圣職責。今天活動通過舉行“廣東文學志愿者廣州邊檢總站服務隊”成立儀式,組織著名作家、評論家舉辦專題文學講座,是省作協創新工作機制,共同推動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相信這必將成為文學和邊檢強強聯手、合作共贏的新契機,促進文藝創作和志愿文化日益繁榮、蒸蒸日上。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1310”具體部署,守正創新、推陳出新,不斷“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以“走在前列”的擔當作為,共同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新篇章。
活動還舉行了授旗儀式,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廣東文學志愿服務總隊隊長張培忠向廣東文學志愿者廣州邊檢總站服務隊授旗,并向廣州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贈送省作協組織編撰的《廣東文學通史》《廣東省作家協會志(1953—2023)》。
為豐富廣大移民管理警察的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民族精神,厚植文化底蘊,傳播文明新風,本次活動舉辦了兩場文學講座。劉斯奮以“古典詩歌——一條通幽的曲徑”為題作講座,他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通過對古典詩歌和審美理想兩個問題深入淺出的講解,從唐詩、宋詞出發,為聽眾進入中國古典詩歌殿堂提供了一條捷徑。他又以經典影視作品為例,解析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底蘊,闡釋中國文化的“包子審美”區別于西方“披薩審美”的外露張揚,他認為,這種區別于西方審美的藝術處理代表著一種審美自信,而審美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民族審美是民族文化的制高點,文化自信首先要有審美自信,只有充分發揮民族審美,才能與西方文化對話、分庭抗禮。
林崗作了題為“好小說好在哪里?——以廣東紅色文學為例”的專題講座。他以文學欣賞的經驗論和先驗論展開,通過對“左聯”作家丘東平《一個孩子的教養》《紅花地之守御》等作品中對戰爭殘酷性書寫的解讀,剖析紅色文學的特點、發展與傳承,并指出,好作家應善于對生活有所發現,去挖掘出文學富礦。他還以黃谷柳、歐陽山等作家作品為例,講述中西方小說美學的差異性,生動展現語言藝術對小說的重要影響,他認為文學創作者應兼具藝術自覺和人本情懷,注重提純精煉語言,始終心懷大眾和讀者,才能創作出更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