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七年七十課 碩果滿枝頭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長夏一鳴走進惠州小小說大課堂
更新時間:2023-06-26 來源:惠州小小說學會
西湖六月,惠風和暢。6月18日下午3點,惠州小小說學會大課堂第70課,在它的出發地——惠州市西湖豐湖書院樂群堂開講。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長、《故事會》主編夏一鳴走進大課堂,他以《故事會》為例,講述小說與故事的敘述差異。惠州市委宣傳部副科長呂焜、市文聯四級調研員蔣全安、羊城晚報社惠州媒體中心主任陳驍鵬和《惠州日報》、市廣電新聞媒體中心記者,惠州市小小說學會會長、一級作家申平,常務副會長雪弟、副會長海華、王仕偉,副秘書長陳海紅、李艷、毛小玟等小小說作家,及南山學校部分師生共50多人出席。河源市東源縣文聯主席包麗芳,也特地從河源趕來聽課。
2016年2月28日,惠州小小說大課堂在豐湖書院樂群堂上了第一課。7年多時間過去,除去春節放假,惠州小小說大課堂一直堅持下來。至2023年6月,大課堂已經整整上滿了70課,成果顯著,碩果累累。主要表現在學會會員逐年增加,涌現出出一大批在全省、全國嶄露頭角的小小說作家。會員每年在各地報刊發表文學作品300到500篇,累計發表萬余篇。先后有20人次的50多篇次作品登上國家級選刊《小說選刊》,有30多人的300多篇次作品登上《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微型小說月報》和各種年度選本。2020年,常務副會長肖建國榮獲第9屆小小說金麻雀獎。這樣,在過去申平、雪弟、夏陽3人獲得此獎的基礎上,惠州獲得小小說金麻雀獎的人數已經上升到4人。另外,肖建國、胡玲、海華、徐威等4人,還憑借小小說的成績,相繼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惠州小小說大課堂,名氣逐漸響徹業界內外。有鑒于此,2019年4月,中國小說學會經過實地考察,決定授予大課堂所在地惠城區全國唯一的“中國小小說之鄉”的光榮稱號。2022年,大課堂被中國作協評為全國文學志愿服務優秀項目,2023年,被廣東省為宣傳部文明辦評為學雷鋒志愿服務最佳項目。
夏一鳴會長此次蒞惠,應邀做客小小說大課堂,成為惠州小小說大課堂的第70位主講嘉賓。他結合自己多年的編輯經驗,以《故事會》為例,對“小說和故事的敘述差異”進行了深入淺出、鞭辟入理的分析。
針對部分作家對故事與小說(主要談小小說)邊界的困惑,夏會長認為,如果你是初學者,完全不要理會什么是小說、什么是故事。但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或者正在從事文學理論方面的工作,抑或打算在這方面有所探索的話,那么,了解一下小說與故事的因緣際會可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他指出:故事與小說有共同的地方,其一,兩者都來自民間文學或口頭文學。其二,都是敘事文學,亦即事件文學。不過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一般來說,主要表現在語言、結構和人物三個方面。語言方面,故事保持口頭性,而小說具有書面性。故事由于其口頭性而被稱為“口頭文學”,而小說因其書面性,又被稱為“案頭文學”。結構方面,小說比較重視空白藝術,有向“詩性”方向發展的傾向。而故事更講究集中的藝術,重視“重場戲”,重要的地方不是一筆帶過,故而“戲劇性”色彩較濃。人物方面,故事是“人之事”,故事中心是“事”,“人”是媒介。小說是“事之人”,小說中心是“人”,“事”是媒介。夏會長還提醒大家,寫故事的不要看不起寫小說的,認為它不過是“后起之輩”。同樣,寫小說的也不能看不起故事,認為故事是“下里巴人”。不少老作家在談到自己是如何寫起小說時,總是把寫好故事當作一項基本功。小說要吸引讀者,“故事性”恐怕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講座過程中,夏會長不時以《故事會》發表的佳作為例,對故事的核心概念“故事核”以及新奇情巧趣智“六字訣”作了縝密的闡發。
申平會長代表惠州市小小說作家和小小說愛好者,對夏會長主講第70課表示衷心感謝。他說,夏會長結合編輯實踐,為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猶如醍醐灌頂,解開了很多作家在故事和小說創作上的困擾。《故事會》是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雜志,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都讀過《故事會》,甚至是讀著《故事會》長大的。《故事會》發行量大,欄目多,讀者廣,稿費高,惠州小小說作家要積極投稿。會員們紛紛表示,此次大課堂受益匪淺。夏會長的“三個不一樣”,打開了大家的視野,對小小說和故事創作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激發了大家講好惠州人物、惠州故事和惠州文化的熱情。
蔣全安、呂焜先后發言,對小小說大課堂成功開講第70課表示熱烈祝賀,對夏會長來惠州傳經送寶表示感謝,同時希望惠州小小說學會進一步擦亮自己的品牌,用好自己的平臺,講好惠州故事,展示惠州文化,為惠州“中國式現代化”、兩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