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何 霖 | 尋找另一條河流
——序李漫散文集《漫溯清河》
更新時間:2023-06-19 作者:何 霖來源:廣東作家網
李漫是個新入文壇的散文創作者,但出手不凡,開篇揮灑竟兩萬余字。“讓我們乘一葉扁舟,向歷史深處,逆水而上,向清河漫溯……”這便是她的寫作背景。我想說的是,她的處境、經歷、感情、靈魂,幾乎都在這種感受里,從而引發對人生的思考。
她的散文具有慣常的女性思維,除了細膩溫婉、思路敏捷,更有對生命的拷問和對人文情感的關懷,極大地豐富了對“人”與“人性”的認知和把握,顯露出生命的本真與寫作的價值。她文集的內容可以用四個關鍵詞來概括:河流、村莊、親人、情懷。所敘述的是年少時清河流經王店村的土地上人間的悲歡離合,也不乏成年后生活在南沙十八年的人生經歷。她對現實生活始終保持敏銳的觸角,比較在場地寫出了自己經歷的現實生活,找到并打通了人和人之間的心靈暗合,以一顆感恩之心來呈現,流露出作者的氣韻,浸透著人性的芬芳,這是她漫溯情感的另一條河流。
李漫自幼生活在陜西省三原縣王店村,三原縣史稱“小長安”,具有豐厚的人文歷史。三原(孟候原、豐原、白鹿原)位于關中地區,距今已有1500多年。史書中所謂“蓋三原天下商旅所集,凡四方及諸邊服用,率求給于此。故三原顯名于天下。”就是對明清時期三原商賈云集、興旺發達鼎盛時代的高度概括。有了剛性的人文歷史,自然就有理性的悠長感悟,和來自人間的冷暖思考。
爾后,李漫從三原走向城市西安、廣州,甚至更遠的國家斯里蘭卡。盡管如此,她還是一邊眺望家園,一邊守望城市。農村豐沛了她的情感,城市滋養了她的生活;家園給了她喜悅和牽掛,城市讓她有了事業和家庭并享有寬裕與舒適。人就是這樣的復雜,一邊難分難舍卻又執意遠離,一邊遠離了卻又百般思念尋找回家的路。也許這就叫感情皈依,鄉愁依舊吧!這是李漫的創作背景和原動力。
讀李漫的散文集《漫溯清河》,上手便被她文章里的幾個片段所吸引。譬如開篇中的頭一段:“小清河是流經我家鄉的生命之河,一輩又一輩鄉親靠清河吃水,靠清河捕魚,靠清河灌溉,靠清河洗衣,靠清河割草,靠清河拾柴,靠清河嬉戲。”又如在《陪母親回勉縣》一文中:“坐在河邊草地上,母親又一次給我講起她小時在河里捉魚,赤腳在街道賣熱涼粉,因家窮穿得破爛而被老師在師生大會上當反面典型揪上臺的故事。”這里的“水”蘊含的是一段經歷,而且帶有某種內在的心理層面酸楚的經歷。當然,那些年月還有令人心酸的天災人禍,“挖野菜,找各種填肚子的東西總離不開清河”,以及那年三十晚上,因饑餓聾子舅一下子吃了七個豆包消化不良引起感冒高燒致殘最后成為聾啞人。聾子舅的遭遇是辛酸的,而那七分錢和大辮子劉老師引起的像肥皂泡沫一樣的朦朧愛意更加樸素和傷感。
同時,她幼時在清河村莊的經歷是美好的,儼然就是我的成長情景。我與她的經歷也有近似之處,那個時代的三原和黔南,也不過如此:撈魚、摸蝦、割草、喂牛、水井、蛙聲、牽牛花、螢火蟲,我都熟悉且曾經擁有。我也一樣的從農村走向城市,同樣地熱愛并思念著自己的家園。李漫就是一棵漸漸成長起來的小楊樹,清河把她馴養,她成長著、嬉戲著:“找一塊平坦一點的地方,隨手在河灘撿幾粒圓石子就可以玩抓石子的游戲;每個女孩子都有一個漂亮的雞毛毽子,想踢了就拿出來踢一會兒。百玩不厭的還是捉迷藏,清河邊的蘆葦又高又密,我們很熟悉地形,鉆進密密的青紗帳里時常還有意外的收獲,經常可以撿到野雞蛋、野鴨蛋和鳥蛋,有時猛地會竄出一只野兔,嚇人一大跳。”(《漫溯清河》)這是她經歷的場境,也是我記憶中本真的畫面。
李漫的散文,見人即事,及物入心,具有一種人性與物態水乳交融的情懷。尤其是平常我們司空見慣的動物,每有自己的獨特發現和文字回應。她具有一雙善于感受美的敏銳眼睛,往往在人們習以為常之處搜羅美,去實現對物態的心靈觀照。在《動物三題》中,無論是:“雞、羊、豬是最常養的禽畜,而在我眼里,雞是有求必應的活菩薩,羊是鞠躬盡瘁的老保姆、奶媽,豬是關鍵時候為人排憂解難、慷慨就義的門客。”還是那頭醉酒豬:“外祖母操一口廣元加漢中的方言邊罵邊抽它:你鍋(個)醉鬼、好吃鬼喲,你鍋挨千刀嘞、你鍋砍腦殼嘞,你一頓就把一冬追膘嘞料搞完球嘍,打死你鍋龜兒子……”無不讓思緒在流動中展開、在情感中凸現,把人對物性體悟與沉思感懷交織在一起,加上清新明快的方言,貼近生活與現實,貼近自然與人心,盡顯日常生活中物質的美好、鄉愁的溫暖和人性的淳樸。
李漫在文集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切感人,無論是父親、母親、外婆,還是丈夫、兒子、芳鄰,都是這個空虛物化時代中,堅守純凈心態和可愛可敬的人們。即使遇到迷茫,也容易滿足和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就像“一頭大肥豬,讓貧苦的一家人心里有了應付婚喪嫁娶等大事的底氣,有了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向往。”(《動物三題》)而在《芳鄰》中,那種講故事拉家常,說說笑笑一團和氣,互送蘿卜咸菜睦鄰友好的心靈契合,是一種修養和內涵,是對生活的詮釋,讓漂泊的人有一種歸屬感。這是物質至上時代人的一種精神掙扎,也是美好愿望的一種形象化、情緒化的表達,更是蝸居城市的“城愁”呼喚的情感“依皈”。
文學源于生活。李漫的散文,是一種“根”的抒寫,不是喧囂而是寄托。體現的是人文精神這條河流的走向,擔當的是文學的力量——讓博大的人文情懷審視生活,審視社會。散文集《漫溯清河》就是這種文學力量的印證。
(何霖,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散文詩學會副會長、廣州市南沙區作家協會原主席。出版文學專著1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