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何為“好的故事”?作家學者熱議新課標Ⅰ卷作文
更新時間:2023-06-08 作者:黃楚旋來源:南方+
6月7日,2023年高考首場語文考試已經結束,備受矚目的廣東高考作文題目新鮮出爐:
今年的高考作文同樣引爆熱搜,網友們對此展開熱議,有的網友認為題目難度比起往年有所下降,有的網友卻表示作文題目抽象難以立意。
你對今年的作文題有怎樣的看法?如果是你,你會如何落筆?
如何理解今年的廣東作文命題?如何在看似“簡單”的作文題目中挖掘深度與廣度?南方+記者采訪中文系教授、青年作家、出版界專家進行解讀。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
需要明確何為“好的故事”、如何定義“好”
“故事的力量”是一個有深度的話題,它不僅考查了考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更在探索他們的思考深度和廣度。首先,題目明確提出了“故事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觸動心靈、啟迪智慧,改變命運,展現民族形象等。
這為考生提供了多角度的切入點,既可以從個體層面出發,分享個人的故事,也可以從社會、歷史、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題目中的“好的故事”暗示了考生在作文中需要明確何為“好的故事”,以及如何定義“好”。這將考查考生的價值判斷和理性思考。
考生可以分享個人經歷的或者聽說的故事,闡釋這個故事如何影響了自己生活或思考方式;可以討論這個故事的含義,并分析它如何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行為;也可以分析一個特定的文化或歷史故事,討論它如何塑造了一個社區或民族的形象;還可以討論這個故事的起源,以及它如何影響了人們的認同感和行為。
我建議考生可以先從生活中找到具體的例子,再通過這些例子展開思考和討論,不僅可以讓作文更加具體生動,也有利于深入探討“故事的力量”這個主題。同時,也可以從更廣泛的角度,如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來分析和闡述故事的力量。
■廣東省作協副主席、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賀仲明:
內容發揮空間大,審題是關鍵
賀仲明表示,今年的廣東語文作文題目有一定難度,題目表達形式抽象,考生較難把握,正確審題是考查的重要一環。
在內容方面,賀仲明認為,需要將敘事與議論相結合,在題目所指的故事效果方面選擇一個到多個進行觀點闡釋與案例論證。這需要考生充分發散思維,結合自身的敘述能力,展現出故事的力量。
賀仲明評價,本次作文整體自由發揮度高,內容靈活,但對考生的審題能力與敘事、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唐詩人:
“故事的魅力”更為關鍵
今年新課標Ⅰ卷的作文題目比較平實,要求學生圍繞“講故事”“故事的力量”來作文,應該是比較好寫的話題——無論來自哪里的學生都能看懂、都有自己的故事。
但是,這并不等于考生直接講一個短故事就可以了,它更傾向于論述文,要去思考講故事的價值。即便是寫一個小故事,也得有對故事本身的思考,延伸到這里就有難度了,這兩種筆法并不容易融合,要時刻注意“講故事”主題之下更關鍵的“故事的魅力”。
延伸一下,講故事是一門古老的技藝,是很文學的話題,如果走進大學中文系學習文學課程,將有很多知識都是教我們“如何講好故事”。講好故事并不容易,很多作家窮其一生都在探索怎么把故事講得更好。何為“好故事”、如何才叫“講得好”,這些問題有很多說法,也都是專業問題,值得考生們在后續深入探索與思考。
■一級作家、 青少年創意寫作導師馮娜:
提升人文素養才是從容應對的法寶
“故事是有力量的”作為題眼,開放性強、包容度高。考生們選擇切入的角度可大可小,可以是日常生活中觸動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給予啟迪和思考的歷史故事、社會時事等。而“故事”是怎樣“有力量的”,是考生們需要認真思考、深入展開的話題。
這個題目看起來容易上手,要寫得出彩卻不容易。它不僅考查了考生們日常素材的積累、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出素材取舍的能力,更強調了在認知思維和人文素養能力方面的長期訓練、對一個議題的整體思考能力。近幾年的高考作文也讓大家意識到,“套模板”“死記硬背”等寫作方式終將被摒棄,提升人文素養、以開闊的視野和深度的思考能力來看世界,才是面對任何題目都能從容應對的法寶。
■作家、中山大學中文系創意寫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
要對“故事”有深刻的認識
本次作文題出得好,故事是一個每個人都熟悉的形式,但又需要深入探究。如何抵達生活的內在,并賦予創造力,是故事在當下應該具備的人文內涵。
首先要對“故事”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故事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認為的只有娛樂功能,而是深刻描述人類歷史與文明的一種結構。要有這樣的破題,才能讓文章有深度。
其次,最好能結合中國的歷史。尤其是當下的歷史進程,寫寫中國自己的故事,以及中國跟世界的關系。
第三,人類文明的過去與未來、它的無限可能性,這些都是可以談論的話題。
■作家、廣東作協副主席、北師大珠海分校教授陳繼明:
審題不嚴可能變成“講故事”
這是一個既寬松又有限制的作文命題。寬松的部分,有利于考生自由發揮,充分表達自己已有的語文水平和閱讀功底。較優秀的學生,在舉例時會“溢出”課本,顯示課外閱讀狀況。如果有兩三個較陌生的例子,會令人耳目一新,得高分的可能性大。一般學生也會以課文中的好故事為例子,展開議論,如果認識成熟,表述精到,得分也不會低。審題不嚴的學生,可能會寫成一篇講故事的文章。所謂限制,就在這兒。這篇作文要求學生寫成一篇議論文。一篇可以顯示生機、活潑和才情的議論文。有敘有議,始于敘,終于議。由此看來,這個作文題有水平、有講究,能夠正常檢驗考生的實際能力。
■佛山市作家協會主席、詩人張況:
“沒有難度”就是最大的難度
今年的題目很靈活,可選擇的角度很多,題材運用、立意提升等都有很大空間,考生既可以寫議論文,也可以寫記敘文,還能寫散文,各種題材都有故事可講,因為故事的可能性太多了。
要注意的是,理解門檻較低、沒有難度的題目,往往也是難度最大的寫作。考生可以講歷史文化的故事,也可以講講身邊故事,獲得普通的分數不難,如果想摘得高分,就要多思考獨特的角度。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創意寫作中心執行主任、中國寫作學會理事朱志剛:
需在語言、選材、結構上多下功夫
2023年廣東高考作文的最大特點是:緊扣熱點,題目簡單,下筆隨意,出彩就難。
緊扣熱點。此次高考作文給出的閱讀材料,無疑是在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經濟實力增強、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和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題目簡單。題目的閱讀材料無論是語言還是句式都特別簡潔,通俗易懂,邏輯關系特別清楚。兩個并列關系的分句說的是“好故事”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個人、他人和民族國家,結論是“故事是有力量的”。閱讀材料本身就是一篇議論性文章的摘要版,完成作文直接可以通過擴充方式實現,難度不大。很容易發現,材料中的關鍵詞就是“故事”,即使是緊扣“故事”本身寫一則敘事性文體的故事,對于考生而言也并非難事。
下筆隨意,出彩就難。因為題目容易,很可能會導致相當多的考生非常草率地提筆就寫。這樣未經過精心細心構思的文章,最后可能流于大眾化,泯然于眾人,很難出彩,拿不到高分。
因此,考生需要在文章的語言、選材和結構方面多下功夫,才能出彩,譬如能體現語言能力的遣詞造句,修辭方法,材料的新穎性,細節凸顯、長短段落搭配和詳寫略寫的結構變化等。這些寫作的基本功此刻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更多的思考和顧及文章的方方面面。所以,不能隨意下筆,而是需要好好思量,反復斟酌,否則很難出彩。
■深圳大學教授、一級作家南翔:
好的作文由師生共同構建
好的故事不僅僅能滋養一個人的心靈,也包蘊了一個民族成長的密碼。
一個個好的故事陪伴我們從幼兒、童年、少年,走向老年。好的故事是夏日里遮蔽驕陽的綠蔭,是沙漠中慰藉旅人的甘泉,是困頓時撫摸焦慮的鶯啼,是失落后振衣奮發的揚鞭。
如何在“好的故事”中思考、聯想與升華,其實就需要好的例子來引入,好的細節來描繪,好的想象來編織。我一直認為好的作文,不僅僅是考學生的,也是考教師的。好的作文沒有標準答案,答案就在師生共同構建的審美品鑒之中。
■廣州中學正高級教師何國躋:
中華之“故事”,時代之力量
這個材料最突出的“親民”特點是,話題主體“故事”是我們考生十分“熟悉的對象”。我們從幼兒時期開始就愛聽“故事”,“寒窗十二年”的課本里都是“故事”,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每天都要耳聞目睹一些“故事”。所以,當考生拿到這道作文題的時候,心里應該是“安然”的。
考生如果編擬一個“故事”,那么其主旨就要突出該“故事”的力量。在緊張的考場里,考生可能容易犯寫了故事、忘了“力量”的錯誤,會導致主旨意義不夠鮮明突出;如果分析議論“故事的力量”,這可能與考生平時較多訓練議論文的“關系”更加緊密,完成佳作的把握相對要大一些。
寫好這樣的議論文章,從考場快速構思的角度看,至少可以有四個論述維度:
一是從“故事”構成的特點著筆,可以從故事載體的材料選擇、形象特點、情感傾向、結構形式等不同側面分析“好故事”的作用與力量;二是從說理的邏輯層次分析,可以從什么是“好故事”、為什么要講“好故事”、怎樣講“好故事”的角度論述“好故事”對個人前途、國家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與力量;三是從文明歷史進程著筆,選取中華民族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的“好故事”,論述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人民不斷寫就新的“好故事”的歷史;四是從個人身份“介入”的角度著筆,可以寫聆聽好故事、欣賞好故事、抒寫好故事、成就好故事。體現新時代青年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新的傳奇故事的決心與意志。
不論怎樣寫,文章要有飽滿的家國情懷、堅定的民族自信、廣闊的世界視野、自覺的責任擔當,從要有“好故事”的角度,發出當代青年的時代強音,突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好故事”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