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雄闊氣脈七十載,嶺南文壇正青春!廣東省作協召開成立70周年座談會,文學名家發來祝賀
更新時間:2023-05-24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5月23日上午,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座談會在廣州召開。座談會全面回顧總結在黨的領導下廣東省作家協會70年來的發展歷程、取得的成果和經驗,推動新時代廣東文學事業異軍突起、繁榮發展、走在前列。
廣東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歷來是一方文學的沃土。1953年5月23日,廣東省作家協會的前身——廣州作家協會宣告成立,自誕生之日起就體現了雄闊的氣脈、共榮的氣度、豪邁的氣魄。
“回顧廣東省作家協會和全省文學事業70年不平凡的歷程,重溫初心使命,展望美好未來,不禁心潮澎湃,倍感精神振奮。”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表示,新時代的萬千氣象描摹恢弘畫卷,新征程的非凡實踐譜寫偉大史詩。全省文學界將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加壯麗的文學貢獻。
70年來,廣東省作家協會作為在黨的領導下、接受中國作家協會指導的全省作家自愿結合的專業性人民團體,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成為中國文學界領風氣之先的代表之一。
涌現出歐陽山、秦牧、陳殘云、蕭殷、吳有恒、杜埃、黃秋耘、黃谷柳、陳國凱、劉斯奮、呂雷、梁信、金敬邁、張永枚、黃慶云、岑桑、章以武等一大批文學名家和優秀作家,提升了廣東文學在全國文壇的地位。
從思想解放的“傷痕文學”到闖關破局的“改革文學”,從香飄文壇的“嶺南散文”到意韻獨具的“粵味小說”,從時代見證的“打工文學”“都市文學”到異軍突起的“廣東詩歌”,從“抗疫故事”“小康故事”到“灣區故事”“改革開放再出發”,廣東文學在觀念嬗變、作品創作、體裁題材、風格流派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貢獻,一大批嶺南文學精品佳作充盈了中國文學的煌煌寶庫。
從最早建立文學院到最早改革文學創作機制,從率先開展文學創作職稱改革到創辦網絡文學院、網絡作家協會、小作家協會等,在壯大事業、改革體制、優化環境等方面開拓文學發展的“廣東路徑”,成就了在全國文壇享有盛譽的“廣東版圖”。
在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之際,李敬澤、閻晶明、陳曉明、劉斯奮等文學名家紛紛送上祝福,匯聚磅礴文學力量,助推廣東文學繁榮發展。
李敬澤(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
首先熱烈祝賀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廣東的文學有著光榮的傳統,特別現代以來,廣東可以說是新文學的發端之一。其中梁啟超從“中國小說”到“中國文學”概念的提出,開啟中國現代“國民文學”的先河,是中國文學現代性的重要標志。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廣東的文學在中國文學的現代化進程中,有著重要的先導性的影響。
近些年來,廣東文學正呈現出繁榮發展、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在我們的新時代新征程上,廣東依然是改革開放的先鋒,依然是一片面向世界的熱土。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戰略,廣東文學肯定面向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完全可以期待廣東作家在這片文學的沃土上,能夠寫出體現這個時代的風貌、抵達這個時代的精神高度的優秀作品。
閻晶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欣聞廣東省作家協會迎來70歲生日,謹致熱烈祝賀!
廣東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創造發展奇跡的地方。廣東同樣也是文學的熱土,人民群眾偉大的實踐和飽滿的熱情,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力源泉。廣東省作協堅持為作家創作服務,努力推出優秀作品,注重培養文學新人,更以開放的姿態吸納八方人才,使廣東文學與經濟社會發展一樣,保持著新鮮活力。
進入新時代,生活在廣東的作家,無論來自何方,都用手中的筆熱情描寫大灣區的火熱現實,敘述廣東的近現代歷史,表達對嶺南文化的深情關注。廣東同樣也是中國文學批評的重鎮。可謂創作與批評兩翼齊飛,相得益彰。這一切都離不開廣東省作協的開放胸襟與努力工作。
祝廣東文學事業在未來創造更大輝煌!
陳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江學者):
廣東省作協成立于1953年,轉眼間七十年已經過去了。七十年來,廣東作協始終伴隨著整個中國當代文學同頻共振,共享著同樣的歷史節奏而呼吸。廣東的文壇前輩,諸如歐陽山的《三家巷》、秦牧的散文,早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學肌體的一部分而與歷史長存。
廣東地處南中國,有著獨特的嶺南文化風貌與粵地風土人情,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又是歷史變革的前沿陣地,見證著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是廣東文學得天獨厚的條件,是讓我們相信廣東文學將會大有作為的理由與信念。
這七十年來,廣東作協始終堅持著文學創作與批評的協同發展,為當代文學貢獻了一個“文學嶺南”與一支“文壇粵軍”,祝賀廣東作協成立七十周年!祝福廣東文學再添輝煌!
劉斯奮(作家、書畫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七十年來,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不平凡歲月。在歐陽山、陳殘云等老一輩文學家帶領下,全省廣大作家堅持深入生活,努力創作,推出一批精品佳作。為廣東省的文化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目前,廣東省作協的領導班子正以更昂揚的姿態,更富有成效的工作,全方位地推進廣東的文學創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顯著成績。作為一名老作者,我深感欣慰。值此喜慶日子,謹祝廣東省作家協會群星光燦,文運大昌!
蔣述卓(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70年風雨兼程,70年奮斗輝煌,廣東作協在70年取得優秀成績,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作品。希望廣東省作協在新時代新征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堅持文學的高質量發展,為時代立影,為人民造型,貢獻出更多的精品佳作!
反映粵港澳大灣區是時代賦予文學的責任,也是大灣區文學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共建人文灣區”“塑造灣區人文精神”的歷史機遇和寫作題材,省作協成績斐然。我相信只要立足大灣區的火熱生活,寫出大灣區人民為實現未來圖景的合作奮斗,未來大灣區文學就必定是當代前沿與世界性的。
黃偉宗(文化學者、文學評論家):
文學的土壤是生活,生活的靈魂是文化,文化的骨髓和細胞是時代精神和民俗風情。這是文學創作的歷史經驗,也是當代廣東文壇代表作一一歐陽山《三家巷》、陳殘云《香飄四季》等作品的成功經驗,應當承傳創新,發揚光大。
廣東文壇先后樹起了“粵派批評”和“文學粵軍”的大旗,涌現了一大批新生作家群和評論家群,出版了許多鴻篇巨制、優秀作品。尤其在文學服務方面,廣東省作協對文學創作和評論的組織與建設工作的成績尤其顯著,特別是創辦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刊物,組織編寫了《廣東文學通史》的大型文學史著,廣東文學館也將投入使用,這些都是具有劃時代里程碑意義的文化工程。
陳繼明(作家、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廣東省作家協會創建已經七十年了,大部分時間和成就我不太熟悉,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我是參與者和受益者,我知道,廣東省作協用最大投入、最高熱情、最新創意,凝聚了全省的創作力量,激發了廣東作家的實力和潛能,引領廣大作家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身為廣東作家中的一員,我向廣東省作家協會七十年來的不凡成就表示敬佩,表示感謝,同時我們也更應該腳踏實地,積極創作,力爭給偉大時代留下偉大作品,向人民、向歷史交上優秀的文學答卷。
魏微(作家、廣東文學院院長):
首先祝福廣東省作協七十華誕!俗語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廣東省作協卻正年輕,煥發著勃勃生機。七十年來,一代代的廣東作家堅持文學理想,記錄時代風云,謳歌像草木一般平凡且堅韌的個體生命,著力探討人與時代、與社會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為當代中國文學作出了杰出貢獻。
廣東是一片熱土,尤其是近四十多年,這里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幾同成了“改革開放”的代名詞,社會生活的廣闊深邃為文學創作提供了闊大舞臺,一切已就緒,帷幕正在拉開。再次祝福省作協七十華誕!
楊克(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
七十載歲月漸次打開,廣東的一代代作家,在濃厚的墨香中,深耕南粵這片文化沃土,用文字詮釋歷史,用文字定義未來,一篇篇五彩紛呈的作品構成了百花齊放的春天的原野。
仰望文學星空,看那繁星點點,每一顆弱小或明亮的星都各自散發著不容忽視的光華。這些星辰,照亮了南粵文化的天空。
在過去的七十年里,我們一起攜手,穿越了狂風暴雨,迎來了暖陽和彩虹。那些充滿波瀾壯闊的歲月,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記憶之中。無數的人們,無數的遠方,都在廣東作家們的筆下展開了一幅幅生動的畫卷。愿廣東的作家們繼續揮灑自如,賡續傳承,持續用文字為世界鑄魂,肩負記錄歷史、塑造精神、引領思想的重任,用光和熱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讓不息的精神火花將燃燒千年。
龐貝(廣州市作家協會主席):
廣東人的傳統性格有低調務實的底色,我們既有的文學力作也多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文學的生命在于創新,內容和形式都要有創新。廣東是近代以來社會變革風潮的引領者,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先行者,以此檢視我們的文學創作,尤其是在當今這樣一個全球化的信息時代,我們的文學創作就應尋回和重建某種能力,我們的創作應更具現代性,這應是世界文學大視野中的現代性。
我們固然不再簡單地理解“文學走向世界”這個說法,因為中國已然是世界的一部分,然而就文學的審美標準而言,我們仍要特別重視世界文學大視野中的最新成就。我們的文學要有高質量發展,就應以這個大視野中的高峰之作為標高。發掘傳統歷史文化資源,亦應有現代意識的觀照。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的廣東文學必將產生真正的高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