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氣脈雄如此 ——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綜述
更新時間:2023-05-23 作者:邱海軍來源:南方日報
“臨江喧萬井,立地涌千艘。氣脈雄如此,由來是廣州。”明代文學家湯顯祖曾為嶺南寫下曠世絕唱,撼人心魄。
廣東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歷來是一方文學的沃土。1953年5月23日,廣東省作家協會前身——廣州作家協會宣告成立,其自誕生之日起就體現了雄闊的氣脈、共榮的氣度、豪邁的氣魄。廣州作家協會包含了廣東、廣西、廣州部隊、香港、澳門地區,以文學的名義向新中國的錦繡前程吹響號角。
賡續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的紅色血脈,傳承綿延千載的嶺南文脈,70年來,廣東省作家協會作為在黨的領導下、接受中國作家協會指導的全省作家自愿結合的專業性人民團體,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成為中國文學界領風氣之先的代表之一。涌現出歐陽山、秦牧、陳殘云、蕭殷、吳有恒、杜埃、黃秋耘、黃谷柳、陳國凱、劉斯奮、呂雷、梁信、金敬邁、張永枚、黃慶云、岑桑、章以武等一大批文學名家和優秀作家,提升了廣東文學在全國文壇的地位。從思想解放的“傷痕文學”到闖關破局的“改革文學”,從香飄文壇的“嶺南散文”到意蘊獨具的“粵味小說”,從見證時代的“打工文學”“都市文學”到異軍突起的“廣東詩歌”,從“抗疫故事”“小康故事”到“灣區故事”“改革開放再出發”,廣東文學在觀念嬗變、作品創作、體裁題材、風格流派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貢獻,一大批嶺南文學精品佳作充盈了中國文學的寶庫。從最早建立文學院到最早改革文學創作機制,從率先開展文學創作職稱改革到創辦網絡文學院、網絡作家協會、小作家協會等,廣東省作協在壯大事業、改革體制、優化環境等方面不斷開拓文學發展的“廣東路徑”,成就了在全國文壇享有盛譽的“廣東版圖”。
一代風流
1950年9月,華南文聯成立,歐陽山當選文聯主席。位于文德路上的一棟三層小樓(俗稱紅樓),正式成為華南文聯所在地,歐陽山稱紅樓為“廣東文學的根據地”。
紅樓,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廣東文學的兩個豐收期。第一個豐收期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廣東同全國一樣,建立文學組織,創辦文學刊物,培養文學人才,創作文學作品,為廣東革命文學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涌現出歐陽山中篇小說《英雄三生》,陳殘云中篇小說《珠江淚》,秦牧獨幕話劇集《北京的祝?!?,蕭殷文學評論《論文學與現實》,杜埃散文集《叢林曲》,黃秋耘文學評論《刺在哪里》,華嘉小說《臺風到來的時候》,黃谷柳散文集《戰友的愛》,黃慶云兒童文學《奇異的紅星》等優秀作品。第二個豐收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廣東作家掀起深入生活進行創作的熱潮,大批作家深入工廠、農村生產第一線生活,創作出一批形式多樣的文學作品,涌現出歐陽山長篇小說《一代風流》第一卷《三家巷》,司馬文森小說《風雨桐江》,杜埃小說《鄉情曲》,蕭殷文學評論《形象與構思》,陶鑄散文《松樹的風格》,于逢小說《金沙洲》,王杏元小說《綠竹村風云》,吳有恒長篇小說《山鄉風云錄》,金敬邁長篇小說《歐陽海之歌》,梁信電影文學劇本《紅色娘子軍》,丁洪、趙寰、董曉華電影文學劇本《董存瑞》,岑桑散文《當你還是一朵花》,陳國凱小說《部長下棋》等。
《作品》雜志于1955年5月創刊,編輯部長期設在紅樓。該雜志以錚錚風骨勇立潮頭,率先以“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為發軔,推出一批振聾發聵的佳作。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得主黃慶云創辦《少男少女》雜志,其編輯部也長期在紅樓辦公,發出青少年文學啟蒙和德育教育的強音。
大風起兮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文學出現了思想解放、創作活躍的嶄新景象。一是擁有標志性作家、產生標志性作品,如歐陽山長篇小說《一代風流》第四卷《圣地》、第五卷《萬年春》,陳殘云長篇小說《熱帶驚濤錄》,杜埃長篇小說《風雨太平洋》一、二部,黃慶云傳記文學《刑場上的婚禮》。在“傷痕文學”創作思潮中,陳國凱短篇小說《我應該怎么辦》、楊干華短篇小說《驚蟄雷》、方亮短篇小說《拳頭打在誰身上》等風靡全國。在“改革文學”題材創作方面,章以武、黃錦鴻中篇小說《雅瑪哈魚檔》,呂雷短篇小說《海風輕輕吹》,錢石昌、歐偉雄長篇小說《商界》等具有拓荒意義。二是文學體制創新。1979年7月12日,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文學院成立,作為全國首個文學院,其在全國最早建立專業作家體制,旨在培養文學接班人。在這一階段,建立了廣東魯迅文藝獎勵制度,極大地激勵了作家的創作熱情。三是具有標志性刊物?!蹲髌贰冯s志發行量最高曾劇增至70萬份,為全國文藝刊物之冠。
20世紀90年代至2012年,廣東文學進入穩步推進的探索期。廣東作家們熱情關注現實生活的深刻變化和飛速發展,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在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時更加豐富和多元,形成獨特的廣東文學現象,在“改革文學”“都市文學”“打工文學”及“報告文學”等方面引領潮流。陳國凱長篇小說《大風起兮》,呂雷、趙洪長篇小說《大江沉重》,張欣長篇小說《浮華背后》,張梅長篇小說《破碎的激情》,王十月中篇小說《國家訂單》,鄭小瓊散文《女工記》,陳秉安、胡戈、梁兆松報告文學《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謎》,張培忠長篇傳記文學《文妖與先知——張競生傳》,蔣述卓文學評論《詩詞小札》等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收獲。1997年11月,劉斯奮長篇小說《白門柳》(一、二部)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面對火災水災、“非典”疫情、雨雪冰凍災害、抗震救災等嚴峻考驗,廣東作家總是積極主動深入第一線,創作發表了大量體現關懷、鼓舞士氣、振奮人心的優秀文學作品。廣東網絡文學從肇始發端到發展壯大,見證了改革開放經濟社會開明進步的文明成果,彰顯出巨大的創作潛力。當年明月、天下霸唱、南派三叔等網絡作家,也都是從廣東起步的。
2000年,廣東省作家協會正式搬遷到位于天河區的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辦公。這是當時全國省級作協最好的辦公場所之一,也成為見證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廣東文學事業發展的重要文學地標。
奮斗與輝煌
白鵝潭處于珠江三段河道的交匯處,河面寬闊,風景如畫。作為《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重大標志性文化工程建設”項目,廣東當代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正在熱火朝天地施工。該項目于2019年12月27日舉行奠基儀式,經過3年多的日夜奮戰,廣東文學館這艘文學旗艦即將從美麗的珠江啟航,推動新時代廣東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十年,廣東省作家協會團結帶領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迎來廣東文學異軍突起、繁榮發展的第三個豐收期。先后實施廣東文學攀登高峰戰略、廣東文學“異軍突起”戰略;分別制訂實施《廣東省“十三五”文學發展規劃》《廣東省“十四五”文學發展規劃》;召開全省長篇小說創作推進會、全省長篇報告文學創作推進會、全省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全省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高峰論壇,全面規劃和布局各門類的重點題材創作;先后確定廣東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廣東重大現實題材和紅色題材、改革開放重大現實題材、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精品創作選題、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資金扶持選題等100多個。著力培育有特色、有實力的作家群體和文學評論隊伍,建設有擔當、有作為的文學服務隊伍,創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加大力度支持簽約評論家,鍥而不舍打造“文學粵軍”。創新方式方法,通過掛職深扎扶持、重大資金扶持、在職創作扶持等方式,多管齊下全力扶持重點作家打造精品力作,文學創作喜獲豐收。近年來,扶持出版重點長篇小說27部、重點長篇報告文學14部,其中長篇小說有葛亮的《燕食記》、鄧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魏微的《煙霞里》、龐貝的《烏江引》,長篇報告文學有張培忠擔任總撰稿,王十月、陳啟文等12位作家集體創作的百萬字報告文學《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楊黎光的《腳印——人民英雄麥賢得》,陳啟文的《血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實錄》等,引起全國矚目。曾平標報告文學《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獲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陳繼明長篇小說《平安批》獲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馮娜詩集《無數燈火選中的夜》獲第十二屆(2016—2019)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胡永紅小說《上學謠》、吳巖科幻文學《中國軌道號》獲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蔡東短篇小說《月光下》、葛亮中篇小說《飛發》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等。
進入新時代,廣東省作家協會積極開啟對外文學交流活動,率先在全國文學界組織以“海絲”為主題的文學論壇活動,舉辦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發展論壇;承辦第四次中國——澳大利亞文學論壇;承辦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作家館”廣東主賓省活動;實施廣東文學“走出去”戰略性工程——“當代中國廣東文學譯叢”;派遣廣東作家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組織的中國作家代表團,赴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外開展交流活動等。
70年,大道如歌,江山如此多嬌。
70年,激揚文字,風景這邊獨好。
1953年5月23日,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之初僅有會員34人。在成立70周年之際,文學隊伍不斷壯大,成規模、具特色、有影響,全省共有中國作協會員686人,省作協會員4334人,各地級以上市作協、省作協各分會會員11987人,廣東網絡作家協會會員607人,省小作家協會會員4107人。
“采九州之精華、納四海之新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廣東文學迎來了發展的嶄新階段,翻開了新的壯麗篇章。全省文學界將錨定發展定位,鍛造大手筆,拓展大格局,努力續寫更多新時代“春天的故事”,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貢獻。
專訪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
以擔當作為的主動精神
不斷開拓廣東文學新局面
問:今年5月23日是廣東省作協成立70周年的日子,當年選擇5月23日成立有何寓意?
張培忠:1953年5月23日,廣東省作家協會的前身——廣州作家協會宣告成立。而在11年前的同一天——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藝座談會舉行第三次會議,毛澤東同志作“結論”講話。當年7月,毛澤東同志還專門給歐陽山、丁玲寫信,為兩位作家的“新寫作作風”發來祝賀。可以說,廣東省作家協會自誕生之日起,就自覺賡續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紅色血脈,自覺投身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在不同階段書寫華彩篇章。
問:您曾經指出,歐陽山、草明、吳有恒、陳殘云等廣東作家的作品,在中國百年紅色文學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這對廣東省作協70年來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張培忠:廣東省作家協會的誕生,是黨的陽光雨露哺育南粵文學事業的結果。我們黨歷來注重把文學工作者組織起來,不斷提升文學領域的組織化程度和水平。在探索建立文學組織的不屈歷程中,銘刻著南粵一大批文學革命者、先驅者的鮮血和智慧、斗爭和奮斗。其中,楊匏安作為我黨早期優秀的理論家和革命活動家,引介西方文藝理論、提出文學觀點、開展文學創作,是廣東紅色文學的先驅。20世紀30年代,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時,50余位會員中粵籍作家占8位;陸續加入各地左聯的成員約440人,其中粵籍作家就有60多人,馮乃超更是左聯綱領的起草人之一。歐陽山遙相呼應,主編《廣州文藝》周刊,積極開展革命文學創作,組織、創辦“廣州文藝社”,后來在此基礎上改建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廣州分盟”,歐陽山為負責人。1933年8月,歐陽山和草明正式加入了以魯迅為旗手的“中國左聯”。1950年9月,華南文聯成立。廣東省作協成立之后,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作協工作和文學工作,部署實施文藝政策,建立健全作協組織機構,在繁榮創作、壯大事業、改革體制、優化環境上不斷探索。
歷史昭示我們,文學界人民團體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作協組織、文學組織開展文學界群眾工作,組織動員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為民族的獨立、解放與復興而努力奮斗,是我們黨領導文學工作的創舉和優勢。
問:廣東省作協成立以來主要開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和突破?
張培忠:廣東省作家協會的成立,標志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作家協會指導下,全省作家自愿結合組成專業性人民團體,堅定不移守正道、行大道,積極拓展作協組織的“廣東實踐”。一是堅定一條道路。全省文學界始終堅定走“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道路”,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二是突出兩項任務。其一,團結服務作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履行好團結引導、聯絡協調、服務管理、自律維權的職責。其二,組織精品創作,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三是打造三支隊伍。圍繞建設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文學服務,培育有特色、有實力的作家群體和文學評論隊伍,建設有擔當、有作為的文學服務隊伍,鍥而不舍打造“文學粵軍”。四是推動四項改革。包括改革廣東文學院,推進文學創作專業職稱制度改革等,促進體制機制創新。五是促進全面繁榮。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高位謀劃、頂層設計,堅持“高原”與“高峰”相統籌,堅持建設標志性文化工程與提升文化軟實力相結合,加快推進包括廣東文學館在內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設和文德路紅樓廣東左聯作家陳列室建設,促進廣東文學事業充滿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從新時期最早恢復作協組織到最早建立文學院,從最早改革文學創作機制到最早成立網絡文學院,廣東作協在文學體裁、文學流派、文學機制改革的探索上都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文學在題材主題的拓展、思想內涵的提升、藝術手段的運用上均不斷實現新突破,一大批精品力作成為展現廣東改革開放發展程度的“文化名片”,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問:您對廣東省作協成立70年來走過的歷程有何體會?
張培忠:“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厥?0年崢嶸歲月,我們深刻感受到:一,加強黨對文學工作的領導,是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作協組織要團結引領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忠誠干凈擔當的要求保障方向的正確、措施的得力、事業的進步。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做好作協工作和文學工作的根本立場。必須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推出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檢驗。三,堅持“做人的工作”,是作協組織的核心任務。必須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打破體制壁壘,珍惜人才存量,拓展拔尖人才、領軍人才增量,做到發現人才、重視人才、使用人才、關愛人才。四,堅持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是增強文學事業發展活力的重要法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創新精神,把握時代變化和形勢發展,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創新文學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推出文學創新成果,提升工作績效。
問:繼往開來,廣東省作協將如何規劃接下來的工作?
張培忠:省作協要立足新時代新起點,把握新使命新任務,要用全球的視野重新認識和深刻把握我們腳下這一片熟悉的熱土,進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用文學的方式準確書寫和生動呈現粵港澳大灣區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進一步促進創作、打造精品;要用系統的觀念全面梳理和嶄新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進一步抓好數字賦能文學,提升價值;要用創新的思維繼續拓展和不斷強化作協的組織優勢和工作職能,進一步服務發展、服務作家,以擔當作為的主動精神不斷開拓廣東文學新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