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nèi)容
珠水煙波接海長
更新時間:2023-05-15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珠江潮涌不息,抒寫新篇不止
□林海利
東明這部約19萬字的散文集《珠江潮汐美》,描寫了珠江兩岸、南粵大地的紅色歷史、杰出人物、習俗風情,贊頌了南粵河山的旖旎、城鄉(xiāng)建設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謳歌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風貌,充滿正能量。他在寫作方面很勤奮,質(zhì)量又有了新的提高。通過讀他的書稿,我對生活中的母親河——珠江又有了更多新的認識。
捧讀書稿,光是那些鮮活生動的篇目,就已直觀地告訴我,作者去了什么地方,這些地方有何特色,內(nèi)容意旨,一目了然。比如“因文學而走進順德”,比如“文化之旅,讓我對海陸豐有了全新的認識”,又比如“深秋,走進連南瑤鄉(xiāng)”,再比如“情醉荔枝灣”“南平春早”“南沙水鄉(xiāng)美如畫”“晚風輕輕吹過西增河”等,無不洋溢著文采和生活氣息,讓人讀來欲罷不能。
全書以《珠江潮汐美》這篇作品為主篇并將其題目定為書名。這篇作品長達15000字,從珠江發(fā)源地說起,一直敘述到珠江下游的八大出口入海處,所述之珠江兩岸民族風情風貌,人杰地靈中貫穿著紅色革命歷史,讓讀者對長達2400公里的珠江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珠江潮汐美》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灣區(qū)紅,南粵美,廣州好,故鄉(xiāng)情。如此章節(jié)編排,顯見作者的匠心。
(名家簡介:高級編輯,羊城晚報報業(yè)集團總編輯。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宣傳文化系統(tǒng)“四個一批”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yè)領軍人才、廣東省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才,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珠江潮汐美》有四美
□徐啟文
《珠江潮汐美》宛如其書名,美似珠江潮汐的銀色浪花,在春潮涌動中一朵朵盛放,獨具魅力,十分誘人。
我以為,《珠江潮汐美》之美,有四美:
一是紅色文化美。挖掘紅色基因,宣傳紅色元素,倡導紅色精神,是當今文學創(chuàng)作的大主題。東明觸角敏感,意識超前,早早抓住這一題材開掘、深挖,寫了港九獨立大隊及其隊長蔡國梁,人民音樂學院冼星海,粵中縱隊司令員、著名作家吳有恒,革命老區(qū)黃埔旺村,愛國忠烈陳照薇一家……他把這些紅色故事寫得極富傳奇色彩,人物栩栩如生,使紅色文化得到很好的弘揚。
二是珠江文化美。珠江文化這一命題,是近年提出的,但去開掘、探索的人少,東明可說是個先行者。他不懼珠江源的崎嶇險阻,攀山涉水,奮力前行,并結(jié)合自己少時家住珠江邊,觀潮漲潮落、擊水暢游、捉魚摸蝦等經(jīng)歷,寫出洋洋一萬五千字的長篇散文,抒情味道濃,讓人讀后有風景這邊獨好的感覺。
三是市井文化美。二千年古城羊城,其市井文化如夢幻般絢爛。東明抓住這一特點特色,盡情發(fā)揮,寫了西關(guān)荔枝灣文化薈萃之美、蟹山與越秀山巧合故事、古城“第一村”的緣起、老城“彩虹街”的長者飯?zhí)谩⒒ǔ呛椿ā⒗翔F道的延伸、東涌名鎮(zhèn)、珠江農(nóng)場、海珠濕地、海珠湖的滄桑巨變……從中看出廣府文化源遠流長,星光燦爛,無與倫比。
四是鄉(xiāng)土文化美。鄉(xiāng)愁,是當今的話題。愛鄉(xiāng)、思鄉(xiāng)、戀鄉(xiāng),是人之常情。東明常渴望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飲一杯故鄉(xiāng)的水,捧起一把故鄉(xiāng)的泥土,聞一聞故鄉(xiāng)的氣息。他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寫了如詩如畫的增江河、荔枝之鄉(xiāng)仙村、岳埔村、蔬菜之鄉(xiāng)西南村、增城特產(chǎn)荔枝、烏欖、絲苗米……這些優(yōu)美的散文,體現(xiàn)了作家濃濃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
東明散文集子的四美,思想性強,內(nèi)容豐富,文字優(yōu)美,可讀性強。
(名家簡介: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一級作家,廣州市作家協(xié)會原常務副主席)
錦繡長卷,浪花朵朵
□孫啟軍
陳東明兄的散文集《珠江潮汐美》收入的49篇散文,是他近年采風寫作結(jié)下的碩果,作為老朋友,我心中很為他高興,也對他更增欽敬。東明兄是我做副刊編輯時的作者,相識20多年,對文學的執(zhí)著追求、對故土的依戀牽掛和對朋友的重情重義,是他給我留下的三個最深刻的印象,而這三個特點,也鮮明地體現(xiàn)在了這本新作之中。
雖說我曾做過多年副刊編輯,但直到離開這個崗位,由東明兄引薦,我才認識并真切了解到,原來在市場經(jīng)濟熱火朝天的珠三角,在移動互聯(lián)的“掌媒”時代,竟還有這么多熱愛文學、熱愛鄉(xiāng)土的朋友在認真用文字記錄著、感受著、表達著。他們利用假日,相約相伴,走進街道廠區(qū),深入鄉(xiāng)間山野,踏訪碼頭商埠,尋覓遺跡古道……由是,珠江兩岸的歷史風雷和時代變遷,便匯聚筆端,凝固成珠江——這條嶺南文化母親河的動人身姿和一個個精彩片段。
《珠江潮汐美》中收錄的文章是作者為贊頌故鄉(xiāng)變化之美奉獻的朵朵精神浪花。多年前,幾十位廣東畫家曾集體創(chuàng)作過一幅著名的山水圖卷,名《珠江錦繡圖》,原作90多米長,氣勢磅礴。我相信,假以時日,有東明兄和朋友們的努力,這朵朵浪花,也必將匯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珠江錦繡長卷,在南國陽光下熠熠生輝。
(名家簡介:羊城晚報綜合副刊部原主任,廣東省新聞學會原副秘書長)
因為熱愛,因為勤奮
□宋曉琪
陳東明對文學的熱愛是顯而易見的,陳東明寫作的勤奮也是顯而易見的。“文如其人”,東明的言行似乎在為這四個字作注解。他率真、好學、激情滿懷;他的作品,色彩明朗、文辭流暢,充滿了正能量。他最近結(jié)集出版的散文集《珠江潮汐美》,洋洋灑灑19萬字,飽含他對故鄉(xiāng)對母親河的深情,書中涉及的南粵歷史、民俗、人物、風光,展現(xiàn)了城鄉(xiāng)新貌、山水秀色和時代巨變,而那些珠江兩岸的父老鄉(xiāng)親,也紛紛在他筆下生動出場,各有故事……
我想東明是會一直寫下去并不斷進步的,因為熱愛,因為勤奮。
(名家簡介: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一級作家,資深電視編導)
情中存景 景中含情
□陳錫忠
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
讀罷陳東明新作《珠江潮汐美》,感受較深的是作者在散文寫作中,把自然景物描寫與自己豐富的情感糅合在一起,既表達內(nèi)心感情,又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效果。
情與景是散文的兩個要素:情是指主觀的思想,情與景,互相依存、浸透、融匯,從而達到情景妙合。
本書共分四輯:灣區(qū)紅、南粵美、廣州好、故鄉(xiāng)情。49篇文章里多處的景物描寫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體現(xiàn)了作者對大灣區(qū)、對珠江、對故鄉(xiāng)的深情。
在情與景的描寫中,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在《冬日增江情》一文中,作者描繪了波光粼粼的西福河和增江河流經(jīng)這片沃土的姹紫嫣紅、生機勃勃的美好家園景象。但更多篇幅則通過一起摘石榴、品荔枝、聊家常等,描述表兄、表姐對他的熱情相待,尤其是描畫表弟劉銳林承包不少果園后,靠勤勞雙手致富了,謳歌了“幸福是靠奮斗得來的”這一時代主題。這種情感展示與田園美和諧地糅合在一起。
寫景的目的是表現(xiàn)人,表達情。所以東明注意選擇“三性”:典型性、獨特性、地方性。比如《水是故鄉(xiāng)甜》一文,作者通過描寫故鄉(xiāng)清澈、甘甜的水,刻畫“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典型事例。歷數(shù)先賢的偉業(yè),大贊增城特產(chǎn)絲苗米、正果臘味、小樓冬瓜、白水寨番薯等。“月是故鄉(xiāng)圓,水是故鄉(xiāng)甜”的主題呼之而出,真可謂“字字看來皆是景,聲聲細味總是情”。
要做好情與景的結(jié)合,藝術(shù)手法頗多。東明成功地運用比喻手法,使“環(huán)境人化”。達到更佳的借景抒情目的。如《微風吹過西南村》,作者回憶1978年去東江河西南村參加二表哥的婚禮,他用細微的筆觸描繪道:“家中擺酒,菜肴都用粗瓷碗盛,多是素菜,而且不少蒼蠅停留在菜肴中。”本來參加親人的喜慶婚禮應心情愉悅,但這個情景比說一百句“當年農(nóng)民生活貧困”更生動而深刻,使景與情在對立中達到強烈藝術(shù)效果。40年后作者再去二表哥家時沒見到討厭的蒼蠅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東明在飲喜酒的“樂景”中以有蒼蠅之“哀景”表達,增加文章感染力。這又使我聯(lián)想起辛棄疾的一個形象比喻:“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種就是把個人情感注入景物,使“環(huán)境人化”達到借景抒情目的。
總而言之,東明的新作如羊城晚報總編輯林海利在該書序言中所說,“贊頌了南粵河山的旖旎,謳歌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面貌,充滿正能量。”加上東明筆下生花,珠江潮汐美便呼之而出了!
(名家簡介:花城出版社原副社長,編審,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