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ChatGPT能替代文學創(chuàng)作?這場文學分享會這樣說
更新時間:2023-05-09 作者:周存來源:南方網
今年ChatGPT在媒體上頻繁出現(xiàn),圍繞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ChatGPT會讓文字工作者下崗嗎?它可以代替作家嗎?它可以寫出經典名著嗎?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一場關于ChatGPT與文學的分享交流會——“ChatGPT時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廣州越秀公園花城文學院召開,作家們分別從各自的寫作談論人工智能給日常生活和文學生活帶來的影響。
活動由花城出版社、《花城》雜志主辦,花城文學院、泊書店、越秀公園承辦。出席活動的有作家陳楸帆、王威廉、陳崇正,以及花城出版社社長、《花城》雜志主編張懿,《花城》編輯部副主任杜小燁、編輯梁寶星,以及來自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師生。
新南方寫作與科幻文學
陳楸帆去北京上大學前一直在汕頭長大,他表示,雖然在青少年時期有著強烈的想要逃離故鄉(xiāng)的情結,在寫作中也會刻意回避家鄉(xiāng)的因素,但他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是逃不掉、繞不開的一個記憶。“這是我文化血脈的一部分,它是無法割裂的。”
2013年陳楸帆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荒潮》,就是以自己的故鄉(xiāng)——貴嶼,作為原型講述電子垃圾回收的科幻故事。作者在故事中融入了非常多的潮汕方言、風土、飲食、價值觀等。
陳楸帆表示,科幻小說一方面特別保守,特別傳統(tǒng),一方面又有冒險精神、先鋒意識。而講到科幻都會一般想到大城市,想到科技最前沿的生活,對于新南方寫作,怎么去處理語言上,普通話、官話跟方言之間的關系,包括文化上的邊緣與主流關系,包括技術元素跟鄉(xiāng)土元素怎樣融合到一起,這是他特別感興趣的,也會在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中去探索。
和陳楸帆的人生經歷相反,作家王威廉的少年時代是在大西北度過,自2000年來廣州上大學至今,已在廣州生活了23年。王威廉表示,作家有時候就是要走出去,逃離自己的故鄉(xiāng)才能更好地感受自己的故鄉(xiāng)。“有時候我們要想看清故鄉(xiāng),就要去到一個異質性很大的地方。現(xiàn)在的北方對我來說,變成一種精神象征,廣東對我來說反而成了家園。就是在這個新的家園里,有很多靈感在不斷刺激我。”
生活中的人工智能與寫作
最近ChatGPT大熱,在此之前,很多人很早就關注到人工智能。作家陳崇正五年前就開始做新南方的科幻話題,在翻閱資料時,他發(fā)現(xiàn)2018年“南國書香節(jié)”的一個活動話題就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學想象”。陳崇正表示,廣東是一個科技強省,特別是在大灣區(qū),在這樣的地方談科幻,談科技,是繞不開的主題。
對于人工智能有何認識?以及人工智能對寫作有沒有一些相關的影響?
陳崇正提到,自己即將出版的小說,在進行封面設計之時,設計師就用AI合成小說里出現(xiàn)的地名和建筑,不同的地方特色元素融合在一起,生成后渲染一下就出來。同時他認為,寫作對作家來說,這個護城河還是存在的,但是對于設計師,特別是插畫會很被動。
對于作家陳楸帆來說,以往的工作經歷,讓他對人工智能比較敏感。陳楸帆介紹,從2017年他就開始建設自己的語言模型,用于寫作當中,其作品《出神狀態(tài)》竟在一次AI作為評委的活動中獲得第一名,“比第二名的莫言還要高出0.0001分”。陳楸帆從那時開始意識到AI將對這個時代產生巨大的影響。
陳楸帆認為,跟ChatGPT合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跟機器共生的、共同寫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對自己的寫作有非常多的反思,它讓你理解到你的邊界、你的慣性在哪里。”
王威廉寫過一篇小說叫《沒有指紋的人》,當時因為現(xiàn)實工作里要指紋打卡,他就假設一個人沒有指紋該如何生存,他的科幻小說重在考察科技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驚訝于AI的發(fā)展,王威廉感嘆,“誰能想到我們現(xiàn)在已經不再討論關于指紋打卡這種東西了,更多是人臉打卡,人臉識別。”
王威廉認為,AI的創(chuàng)作有很強的模仿性,但很難超過人類作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品評判的標準在人類的手中,閱讀的感受也在人類的心中,“AI寫作或生成一個作品,它只是語言模型,但是對人類來說,我們是懷著某種情感和某種目的去寫作的,這是讓我們至今還堅信作家寫作可以超越人工智能的原因。”
未來十年,AI會是如何一種景象?
對于人類來說,十年不是太長,但是對AI來講已經可以頻繁迭代,十年后人工智能會對人類生活造成什么樣的影響?作家們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陳楸帆以《AI未來進行式》這本書為例,認為未來AI將全方位滲入生活,同時帶來挑戰(zhàn)和機遇。
王威廉認為,接下來的十年,AI會超出人類發(fā)展預期, “因為AI,未來可能會面臨失業(yè)潮,在未來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人要找到為什么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未來的精神危機會非常嚴重。”
陳崇正認為,人有近慮必有遠憂人類遠程焦慮是普遍存在的,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肉體上、精神上必然會感受到壓力。“我覺得十年以后,人工智能可能跟我們的身體關系越來越緊密,同時這是一種制約,所有人的生活會變得更為透明。當一個人慢慢跟機器結合,我們會更渴望回到一種田園牧歌的、回到古典的生活方式,這會成為一種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