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州如何打造“詩詞之都”?灣區詩詞“大咖”建議這樣做→
更新時間:2023-05-09 來源:南方+
5月8日下午,第2屆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合作峰會期間,由廣東省文聯、廣州市文聯主辦,廣州市文藝報刊社、廣州市作協、廣州詩社承辦的第2屆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合作峰會“新時代灣區的詩歌圖景”詩歌論壇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論壇將傳統詩詞與新詩融合。多位關注大灣區詩歌發展的學者、評論家、傳統詩家詞人和現代詩人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大灣區詩歌高質量發展。
守正創新是灣區文學立足點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是在座專家學者熱議的焦點。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吉狄馬加開宗明義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在國家戰略規劃的推動下提出,“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面向世界、聯系未來具有特殊意義”。
以詩詞為例,“大灣區詩詞”承接嶺南文脈,發軔于唐宋,形成于明,大盛于清,至近代而更新變化,歷時六百余年而不衰。“尚得古賢雄直氣,嶺南猶似勝江南。”清代文學家洪亮吉對嶺南詩派的高度評價,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大灣區詩詞守正創新的立足點。
在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鐘振振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的詩家詞人傳承中華詩詞文化,“守正”的特點尤為突出,整體的文化水平、文學修養、創作經驗皆優長于其他地區。
“廣州打造詩詞之都是一個很好的文化策略。”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中華詩教學會會長張海鷗也認為,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廣州打造“詩詞之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詞學會副會長彭玉平坦言,與洛陽、杭州、南京等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詞之都”相比,廣州在名家名作產生的數量規模上仍有距離。“但不足不代表一無是處。廣州也有自己鮮明的詩歌特色,是一座不可替代的城市。”他列舉,近代以來黃遵憲、梁啟超、康有為、葉恭綽等名家輩出就是最好的例證。
彭玉平指出,近現代詩歌的轉型發展最早誕生于廣東,而廣東由于地利之便,不但較為完整地保存本土文化,也在近代全球化的格局中保持著開放性,在兼容中原文化的同時吸收外來詩學的理念,從而建構出一種全新的詩歌圖景,而粵港澳大灣區發達的經濟條件,也為灣區民眾更優雅從容的精神生活厚植根基。“可以說,打造‘詩詞之都’是嶺南人詩意棲居的夢想。”他補充道。
灣區詩歌呈現人類共通境遇
這些年來,作為“詩歌大省”,廣東現代詩創作也為中國詩歌提供了很多新的概念,比如“民間寫作”“中間代”“70后”等已作為詩學現象或命題來研究。整體呈現出多元與多維的發展態勢,在技藝和思想、語言維度上表現出不斷探索的局面。
“新南方寫作”也是近年備受熱議的一個關鍵詞。“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的寫作不僅僅為‘南方寫作’的地域概念所能概括。”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楊克認為,廣東當代寫作不少主題都在探討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斷裂,而這種斷裂實際上呈現的是全人類當代的共通境遇。
“比方說,上世紀90年代廣東就產生名為‘打工詩人’的群體。其實縱觀全球,也有許多從非洲或阿拉伯國家移民到歐美的詩人。他們筆下寫作的內容,本身是全人類共通的經歷。”楊克期望,在灣區文學的筆下,未來可以看到更多詩人面對高科技時代的思索。
港澳地區在現代詩的發展上也有其獨特的經驗。“澳門詩人更應該眺望大地和大海,為自己的詩歌注入宏大的背景和空間。”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黃禮孩追溯了澳門詩歌的發展源流。他指出,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處,澳門曾經誕生了中國近現代不少“第一”,也涌現出一批本土詩人,而澳門文學未來需要與漢語世界有更多鏈接,真正成為漢語詩歌一股重要的力量。
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世賓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廣東在歷史開放的慣性和現代化建構過程中,詩歌領域已呈現了一個多元、精神和美學富有創造力的局面。他強調,粵港澳大灣區詩人必須有歷史感和責任感,才能在固有的詩潮和意識里開拓出一條朝向人類文明的道路,融入到世界詩歌平臺上去。
要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看到“詩”
2019年,南京成功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成為中國首個世界“文學之都”。背靠粵港澳大灣區獨特優勢資源,廣州應如何打造“詩詞之都”?吉狄馬加認為,廣州除了續接中華文化中偉大的詩歌傳統外,還要有持續開展的國際性詩歌品牌活動。
作為世界三大國際詩歌節之一,馬其頓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自上世紀60年代創辦以來就從未中斷過。“這些詩歌節不僅僅是詩人的盛會,也是群眾的節日,甚至無法被戰亂所中斷,因為他們在用詩歌喚起人性中善良的東西。”他介紹道。
詩人是城市的“精神坐標”。吉狄馬加指出,培養真正具有代表性的詩人同樣不可或缺。彭玉平則觀察到,嶺南詩詞唱和的傳統在當代年輕詩人甚至大學生群體中,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所以灣區青年詩歌人才的培養任務不是‘補缺’,而是‘補強’,我們需要有更多的活動激發大家寫詩的沖動。”
“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所言: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廣州未來的詩詞創作無論在題材選擇,還是在語言表達方面,都不要滿足于古人既有的‘存量’,而要寫出自己的‘增量’,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經典。”鐘振振期許道。
吉狄馬加也同意,真正的“詩詞之都”需要讓人們“在生活中處處都能看到詩”。“這需要我們通過圖書館以及更多社會機構參與推廣,為民眾提供詩意的生活方式。如果詩歌能走進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詩詞之都’就算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