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粵閩作家共讀廬隱作品:重溫“五四”精神,感受新女性的覺醒與成長
更新時間:2023-05-06 作者:孫磊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2023年,是作家廬隱誕辰125周年。
5月4日晚,為了在青年節之際紀念這位民國才女,重溫“五四”精神,“五四”的女兒——紀念廬隱誕辰125周年作品品讀會在珠江公園灣區書屋舉辦,廬隱后人及多位粵閩作家、學者齊聚一堂,誦讀鑒賞廬隱的代表作品,感受“五四”時期新女性的覺醒與成長。
廬隱于1898年5月4日生于福建,是“五四”時期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海濱故人》《靈海潮汐》《火焰》等。她與冰心、林徽因同稱“福州三大才女”,茅盾稱其為“五四的產兒”“覺醒了的女性”。
創造文體的高產女作家
廬隱的文學生涯始于1921年2月,其處女作《一個著作家》在茅盾主編的《小說月報》上發表。在此后的短短十幾年中,廬隱創作出版了《海濱故人》《曼麗》《象牙戒指》《云鷗情書集》《靈海潮汐》《東京小品》等作品,堪稱五四時期最為高產的女作家之一。
盡管廬隱的一生只有短短36年,她卻發表了近兩百篇作品,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文體。即便命運跌宕多舛,她也從不畏懼,堪稱被“五四”怒潮從封建氛圍中激起來的一名覺醒女性,好友蘇雪林評價她“性格極其熱烈”“一生英風颯爽”。
廬隱的外孫王若實介紹,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那天,正是廬隱21歲生日,也正是在這一年,她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并于次年成為李大釗先生的學生?!八麄儾粌H是師生,更是革命良友?!?/span>
王若實說,在李大釗先生英勇就義后,廬隱冒著殺頭的危險,與李大釗夫人趙紉蘭女士一起收殮了恩師的遺體,并先后發表了《吊英雄》《壯志長埋》兩文歌頌、緬懷偉大的共產主義者李大釗先生。
作品蘊含深刻五四青年精神
“我和家人一直深受外婆的才情、氣魄、精神所影響。”王若實介紹,在廬隱去世后,文壇泰斗茅盾專門寫了一篇《廬隱論》,稱她為“五四的產兒”“覺醒了的女性”。
活動中,作家、資深出版人林宋瑜朗誦了《麗石的日記》片段,在她看來這篇小說表達了五四時期新青年懷有理想而又破滅的苦悶情緒,在當時屬于相當大膽的創作。“廬隱的作品反映了當時青年人追求個性解放、沖破封建牢籠的覺醒意識,至今仍受一代代青年學生的推崇與敬仰。”
廣州市文藝報刊社副社長、廣州市作協副主席陳崇正表示,在百年之后重讀這篇廬隱寫給石評梅的信件《靈海潮汐致梅姊》,其中透露出的“真正屬于文學的敏感細膩”,在今天依然讓人為之心醉。
超前關注個人、女性、階層等話題
作家、中山大學中文系創意寫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朗誦了廬隱的經典作品《海濱故人》,他認為其中描寫的5名女青年對人生的困惑、彼此撫慰的情誼,對于今天的女性意識依然有深刻啟發。
詩人杜綠綠選擇《靈魂可以賣嗎》一篇進行朗誦。在這部作品里,廬隱以女工荷姑的視角,提出許多來自工人階級的困惑。她認為,廬隱的作品有著超前的個人意識、女性主義思想,還關注到了工人階層群體,許多追問在今天仍不過時。
詩人嘉勵朗誦《幽弦》一文并贊嘆稱,廬隱的文字清新雋永、自然流暢,對大自然的描摹更是讓人身臨其境。同時,其小說中關于人物內心的獨白、男女感情的表達又十分豪爽犀利、大膽熱情,“好像恨不得要把心掏出來給讀者看”。
粵閩交流共話“作家廬隱”
活動現場,同樣來自福州的詩人、廣東人文學會常務理事陳初越當場創作了一首詩:“敢信女兒能掣鯨,且從五四看歸程。一段春愁重誦起,珠江閩水共奇情?!痹谒磥?,廬隱是人們心中“永遠的青春”。
通過視頻分享的形式,三名福建籍學者、作家也講述了他們對廬隱的解讀與感想。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林崢指出,廬隱并不只是一個偶然的個體,她所屬的整個女高師作家群體也值得關注——廬隱、石評梅、馮沅君、蘇雪林等女性作家都用自己的書寫創作和生命實踐,共同塑造了五四時期新女性的形象。
福建省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曾念長指出,廬隱的作品呼應了那個時代特有的命題,呈現了知識女性關于教育、戀愛、婚姻等話題的迷茫和痛苦;作家、《福建文學》編輯陳美者評價:“廬隱一生多苦難,但她不斷抗爭,活得很有力量?!?/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