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筆談 拓展文學創作的新境界
更新時間:2023-05-05 作者:西籬來源:廣東文壇
當前,社會各界都掀起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作為文學界的一分子,我也感到振奮,感到深受觸動。坦白地說,我是很遲才學會讀“報告”的。政府工作報告、黨的歷屆代表大會報告、政協工作報告……所有報告,或許覆蓋的面有所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從內容上是對過去階段的總結和對未來的擘畫。黨的二十大報告,博大精深,從思想政治上是行動綱領和宣言,從理論上是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從實踐上是全社會的指引和遵循,值得我們反復學習,學深學透,才能深切地體會到它里面所飽含的豐富內容,是遠遠超出了文學的、歷史的、哲學的,同時也是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等的一個總和。
黨的二十大報告,我通讀了兩遍,每次都體會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報告里凝聚了黨和全國人民在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給我們莫大的鼓舞和激勵,讓我們更加堅定和自信。
過去我曾經淺薄地認為,只要打通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與文學的關系,就可以獲得一個新的創作境界?,F在我意識到,作家要學會讀報告,要學會研究人,還要學會研究政治學。從政治學的視域來看人和社會,看國家和世界,看過去和未來,會看到更博大的東西,看到更高的價值和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這部分中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公、自強不息、、親仁善鄰等,是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我前不久讀中大陳春聲教授的文章《禮法與鄉村——兼論中國是如何建構起來的》,文章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千差萬別的鄉村社會所保留的豐富多彩的本土文化傳統,在適當的時候,可能會為新時期民族文化的振興提供源源不竭的思想源泉”給我們很好的啟發,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在面對傳統文化時應有謙恭,在活化利用時一定要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還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部分中,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這些,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是一致的,寫進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讓我們文學工作者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我們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文學面臨最好的機遇,這個時代也特別需要文學來凝聚力量和人心。驅動作家投入創作的因素很多,比如記憶和情感,比如某種表達的渴望,等等。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的創作需要拓展新的創作境界,需要有科學的規劃,真正地深入人民、觸摸時代的脈搏。尤其是在廣東,在大灣區,大灣區文學的交融和話語體系的建構,有很大的空間。我們要充分發揮好文學在人民精神生活中特有的魅力和感染力,發揮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好中國形象的功能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