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一場探索情感與生命的哲思之旅,作家馬拉攜新書《一萬種修辭》做客灣區書屋
更新時間:2023-04-16 來源:南方+
暮春之夜,珠江公園顯得格外寧靜美好。微風拂過、花香四溢,人們仿佛置身于一篇優美的散文之中,感受大自然字里行間的情感流露,忘卻煩惱。坐落在湖畔的灣區書屋,正上演著一場精彩的閱讀沙龍,發現散文背后的人生故事,探尋人世間隱秘的情感涌動。
4月15日,由灣區書屋、廣州購書中心、廣州珠江公園舉辦的 “灣區書屋閱讀沙龍”系列活動在灣區書屋開展,邀請作家馬拉帶來其新作《一萬種修辭》新書分享會,與現場讀者一起分享創作故事,回顧過往的寫作生涯,開啟一場探索情感與生命的哲思之旅。
馬拉是中國“7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余零圖殘卷》、中短篇小說集《廣州美人》、散文集《一萬種修辭》、詩集《安靜的先生》等,曾獲人民文學長篇小說新人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上海文學短篇小說新人獎等獎項。他的作品既蘊涵著對傳統文人精神的創造性傳承,又有著當代先鋒文學的特質。
新書《一萬種修辭》收錄馬拉多篇散文,充分調動了作者多年生活積累,書寫鄉土變遷、親朋故舊、世相人心及過往情感,展現出作者對人世間的理解、同情與悲憫。他的散文貫穿著詩一般的語調,行文富有哲思和想象力,聚焦當下的生命經驗和精神體驗。
活動中,馬拉從自己出生的湖北鄂州沙窩鄉走馬村談起,講述兒時鄰里之間“按根借火柴”“用酒杯借鹽”的故事,以及在他七八歲時,村里來了個舉著照相機的美國人,還有10歲時聽說隔壁城市要建機場等許多童年回憶。
“直到我10歲離開前,故鄉的一山一水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談到,自己曾在長大后重返故鄉,卻發現兒時覺得無比寬廣的世界,也不過是3平方公里的范圍。而正是這不超過3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奠定他往后基本價值、觀念和思考方式的原點。“許多作家一生都在追溯他的童年。”他說。
祖輩的奇特經歷、城市與鄉土之間的深刻變化、村與村之間的傳說……現場,觀眾沉浸在馬拉對過往故事的細密講述中,感受“一萬種修辭”所呈現的豐富精神世界。
談起《一萬種修辭》的創作緣起,馬拉坦言“十分偶然”。2020年,《湖南文學》的編輯邀約馬拉創作3篇散文,完成后,編輯不斷鼓勵馬拉繼續寫下去。最終,在作家與編輯的互助共勉下,18篇散文誕生了,也就成了今天的《一萬種修辭》。“偶然之中,常常有很多驚喜和意外。”馬拉說。
活動現場,馬拉分享了他喜愛的作家約瑟夫·布羅茨基,在其作品《水印:威尼斯隨筆》中曾寫道:“很久以前,1美元能兌970里拉,我32歲。地球也比如今輕了二十億個靈魂。”正是這句話,啟發了馬拉對于許多文學專業問題的思考。“經典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點通我們對于文學的理解和創作。”他說。在讀者提問環節中,馬拉就散文的真實性、“70后”作家群、文學與社會的關系等話題,與讀者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