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文學志愿服務亮點經驗|一名學員眼中的佛岡縣公益詩詞網校
更新時間:2023-03-28 作者:黃文清來源:清遠作協
近幾年來,《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讓我感受到了中華詩詞的魅力。從小語文老師就跟我們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坐在電視機前同步答題讓我感覺自己在詩詞方面還是有些功底的,也許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
然而,節目點燃了我對詩詞的熱愛之余,卻又讓我徒增了新的煩惱。“為什么我不會寫詩?”我時常在想,有沒有一種高效快捷的途徑能教會我寫詩。我加入了一些詩詞愛好者自行組建的群聊,把自己寫的一些打油詩發到群里,這時,有人說我寫的詩不押韻、不符合“平仄”,我才發現寫詩還有這些講究。那以后,我對“寫詩”便開始心生畏懼。
直到2021年,我偶然在微信公眾號里發現了佛岡縣公益詩詞網校的招生公告,詩詞網校本著“弘揚、傳承國粹”的思想,為廣大詩詞愛好者、基層、師生搭建一個學習交流平臺。我心想自己寫詩尚未入門,何況課程是免費的,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我就報名參加了。
自入學之初,我便發現了詩詞網校擁有規范化的管理制度,課堂紀律、作業提交、點評反饋、作品投稿的運營都十分高效。詩詞網校實行校長負責制,設校長2名,副校長1名,班主任若干名,并設有宣傳、外聯、財務、后勤、攝影、技術部等部門。這種規范化的管理,讓我科學高效地學習寫詩得到切實保障。
詩詞網校邀請了許多詩詞名家和資深詩詞達人擔任指導教師,每周六晚上8點老師在“騰訊會議”app直播教學,授課內容是詩詞的基礎知識與創作指導。作為零基礎學員的我,懷著一腔熱情從“平平仄仄”開始學起,我把學習過程中遇到疑惑記下來,課后在群里咨詢各位老師,通過老師耐心細致的指導以及與其他學員的互動交流,很多之前自己挖空心思也弄不明白的難題都迎刃而解了。
在詩詞創作入門后,我并不滿足于“會寫”,更渴望能“寫好”。我知道寫好的根本途徑在于多寫,但對于創作者來說,創作素材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身邊有限的素材,讓我詩詞創作的內容總是千篇一律。后來,我的心愿得到了實現。詩詞網校團隊組織了多次線下活動,將文化名家“請進來”,并帶領我們以堅定的文學自信“走出去”開展詩詞活動。
在詩詞網校學習期間,我有幸參加了2021年和2023年的兩屆“名刊名編”送教走基層活動,活動以佛岡縣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清遠市作家協會為指導單位,佛岡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佛岡縣作家協會為主辦單位,佛岡縣公益詩詞網校為承辦單位,城東中學為協辦單位,邀請了《中華辭賦》總編輯、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石厲,《中華辭賦》編輯安洪波兩位著名詩人,來到佛岡縣為我們詩詞愛好者傳經送寶,讓我收獲良多。后來,我又在城東中學參加了詩詞網校主辦的以“讓詩歌走進生活”為主題的詩歌講座,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創意寫作中心主任楊克,為我們開展了聲情并茂的講座,極大地激發了我的創作熱情。
除此之外,我還跟隨詩詞網校團隊到佛岡民安古村落、田野綠等地采風,學習了《詩詞》報編輯陳賀達、朱亞南兩位著名詩人作家講授的寫詩方法;參加詩詞網校與陽山縣詩詞學會以“訪韓愈遺跡 尋美麗鄉村”為主題的交流采風活動;到千年古邑龍川縣開展“回歸自然,感悟歷史——喜迎二十大”交流學習活動;參加佛岡縣“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等等。這些活動讓我感受到了詩詞網校濃厚的學習氛圍和雄厚的名家團隊優勢,更讓我在詩詞創作方面受益匪淺。
2022年8月,詩詞網校組織我們到龍川縣開展“回歸自然,感悟歷史”的采風活動。為一睹有“丹霞山第二”美譽的霍山的日出風采,8月6日,凌晨三點鐘,在羅小娟校長的帶領下,我們驅車前往霍山。來到霍山后,我深深地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沿著山路而上,剛走到半山腰,我仿佛感覺背后有一束光從遠方打過來,回頭一看,竟是太陽在山尖露出了小半邊臉,我興奮地喊眾人回頭,一抹朝霞橫在空中。隨著我們走到山頂,太陽也漸漸地升到了我們頭頂……采風團一行凌晨三點起來的疲備,被眼光的無限風光一掃而光,在感嘆美景的同時,我更感嘆自己找到了組織,找到了歸屬感。
舉辦“名刊名編”送教走基層活動的時候,詩詞網校邀請了一位詩詞名家前來佛岡傳經送寶。這位名家我在網絡上早有耳聞,也讀過許多他的作品,我希望與他見上一面,分享自己的寫詩心得,并請教一些在學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位詩詞名家熱愛運動,每天都會起來晨跑,羅小娟校長趁這個機會把我約了出來與他見面。那天清晨我們在江心島跑了一圈,在與老師邊跑邊交流的過程中,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的方法,讓我在詩詞創作上得到了極大的啟發。本就很少跑步的我竟然在跑得大汗淋漓后也不覺得累,也許這就是知識的力量給了我動力。很感謝詩詞網校和羅小娟校長給了我這次與名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幫助我在詩詞創作上邁上了新的臺階。
經過詩詞網校兩個多月的培訓,我的詩詞創作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一些作品也被推薦到各大詩詞刊物發表。許多作品在經過老師的點評后,我投稿到全國各地的詩詞比賽中,也得到了不錯的反響。隨著詩詞網校越辦越好,學員們的作品也大量在各大網絡平臺發布宣傳。一位清遠的詩詞愛好者在公眾號上看到了我們的詩詞作品,被字里行間的真情所吸引和感動。于是她驅車長途跋涉來佛岡找到了羅小娟校長,表明了她想加入詩詞網校學習的心愿。
跟我一起在詩詞網校學習的學員中,許多人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21年詩詞網校共獲得國家級獎項13項,國家級發表45首,省級發表65首,市級發表54首;2022年詩詞網校共獲得國家級獎項9項,省級獎項35項;國家級發表詩詞作品58首,省級發表113首,市級發表24首。同時還為縣、市級作家協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熱愛文學的新生力量。詩詞網校的學員中加入清遠市作家協會、清遠詩社、清遠市詩書畫研究院,成為清遠日報簽約詩人的為數不少。
中華詩詞藝術承載了民族優秀文化千年的積淀,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對古代樸素愛情的贊頌,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對豪邁氣魄的抒發,再到“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對革命熱情的描繪,展現了中國人所向往的詩和遠方。
佛岡縣公益詩詞網校讓本地詩詞愛好者相聚一堂,在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古典風情。詩詞網校的舉辦,對推動當地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文藝精品創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23年佛岡縣公益詩詞網校成功舉辦了第三期填詞培訓班,一路走來,感謝詩詞網校成就了我,我也會陪伴著詩詞網校共同成長。祝愿詩詞網校在新征程中再創輝煌!
佛岡縣詩詞網校羅小娟校長說:“2021年4月21日,我成為佛岡縣首批文化名家工作室的主持人之一。我是一名網絡詩詞交流平臺的受益者,得益于網絡詩詞平臺,我逐漸成長。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堅持開辦詩詞網校、 開展詩詞進校園、組織文化交流活動,積極將文化名家請進本地。我來自基層,也深深扎根在基層。十年來,我一直盡己所能,以真情、真意,真實的態度學習、創作、傳授,讓身邊的同仁自信自覺地學習,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是的,在詩詞網校這個平臺,像我這樣的追隨者和受益者一定會越來越多。也真心希望詩詞網校越來越好。
? ? ? ? ? ? ? ? ? ? ? ? ? ? ? ?佛岡縣公益詩詞網校學員
黃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