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文學,春潮澎湃正當時
更新時間:2023-03-27 來源:南方+
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春雨浸潤,萬物生長。連日來,王蒙、李敬澤、麥家、陳曉明、劉震云等近百位全國知名作家、評論家齊聚廣東,見證花城文學院落成,文學大師共襄盛舉、暢所欲言,展望大灣區文學創作恢宏圖景。
采九州之精華,納四海之新風。嶺南獨特的地理人文,讓廣東成為孕育文學的“富礦”,一代代作家扎根南方熱土,書寫出一部部經典文學作品——妙寫嶺南風韻的《三家巷》、展現珠江兩岸秀美畫卷的《香飄四季》、描摹年宵花市盛況的《花城》……在這里,文學激蕩出強烈的時代弦音,誕生一個個熔鑄奮斗與輝煌、光榮與夢想的“春天故事”。
今年春天,廣東再次成為全國矚目的文學熱土,花城文學院成立、花城文學榜公布,召喚文學大師、中青年作家關注這里、來到這里、扎根這里,以手中之筆描摹偉大時代,開啟廣東文學高質量發展嶄新篇章。
一次承前啟后的文學接力
文學燈塔、文學塔尖,受聘花城文學院聯席院長的兩位名家麥家、陳曉明不約而同用這兩個詞語形容花城文學院成立的意義。
“舉廣東之力來做一個文學院,無論如何都是應該的。”陳曉明說,花城文學院不單是廣州的,也是整個中國南方文化的一個要地,意義非常大。
花城文學院的成立,像是一次承前啟后的文學接力。花城,廣州的別稱,是秦牧散文集的名字,也是一本雜志和一個出版社的名字,曾串聯起一個時代文學大家、名作與廣東的關聯。
路遙歷時四年完成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經歷被退稿后,于1986年11月在《花城》發表。詩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花城》首發。畢飛宇、虹影等著名作家的處女作最早也是在《花城》發表的。
在作家劉震云看來,花城文學院的創立,跟其他文學院不同的是,要秉承創新、探索、包容的精神,這與廣東地處改革開放前沿地的文化精神一脈相承。
作家張煒則希望,花城文學院能夠領風氣之先,進一步聯通世界文學,煥發心靈的勇敢。“不同地區各有特點,但南方的開放之風、創新之風應該更強烈,提倡的文學精神應該更自由。”
花城文學院落子羊城,向海內外華語文學界發出強烈信號。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澳門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朱壽桐建議,作家、評論家要從整個中華文明的宏觀視角介入,解析一個個大灣區題材背后關聯的時代與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脈絡,真正寫出在華語文壇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
擦亮文學的“南方坐標”
如果說,熱愛文學的人是踏浪而來的弄潮兒,南方就是他們文學弄潮的現場。
“寫作,到南方去!”這既是許多文學大家心中不曾磨滅的夢想,也是新一代中青年內心灼熱的渴望。
“廣東是熱土,是我們國家在這個時代的入海口,無數人隨著命運的河流來到這里、出江入海、落沙成洲。”以作品《皮囊》《命運》暢銷的青年作家蔡崇達此次成為花城文學院簽約作家,在他看來,這幾年,很多創作者在努力捕捉廣東這片土地的故事,反映這個時代的壯闊。
近年來,廣東文學佳績不斷,累累碩果折射著南方的富饒與豐沛:鄧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將目光聚焦于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魏微新作《煙霞里》的“70后”女主人公田莊,見證了經歷改革開放巨變的廣州;深受江南書香浸潤的葛亮,在《燕食記》中以粵港飲食親近嶺南文化的內質和肌理……一部部文學精品濃縮了廣東文化的精髓,展現出灣區文學創作的無限可能性。
“豐富實踐與瞬息萬變的精彩現實,呼喚著每一位作家,也考驗著每一位作家。”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認為,新時代文學事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面對新時代,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和獨特的中國故事、中國經驗,為廣東文學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資源和無限可能。
花城文學院的成立,再度擦亮文學的“南方坐標”。“目前廣東的文學創作可以說生機勃勃,充滿可能性。”花城文學院簽約評論家楊慶祥認為,鄧一光、熊育群、陳繼明、魏微、王威廉、林棹、蔡東、陳崇正等中青年作家、詩人用富有個性的寫作構成了當代文學版圖中的多元色譜。
花城文學院聚攏全國文學名家資源,實行“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辦院模式,拓寬文學產業道路,推動文學破圈,打造文學產業版權交易與孵化平臺,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創新動力。
“廣東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一脈。”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董事長譚君鐵表示,花城文學院聚攏全國文學名家資源,思考新的文學命題,開拓新的文學空間,助力廣東文學人才培養及文學業態升級,必將展現新時代廣東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搏。
大灣區文學版圖生機勃勃
因花城文學院成立,“新南方寫作”再度被作家和評論家提及,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版圖的延伸,也讓這里的文學創作更富想象力。
陳曉明認為,今天在大灣區大背景下提出“新南方寫作”,時機更成熟,更容易去實現。眾多作家、評論家們認為,“新南方寫作”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地理區位,也應該是一種文學和文化的象征,通過作家們持續創作,這一象征將會成為真正有效的歷史景觀。
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留在廣東,深挖灣區的豐厚文化資源,書寫新時代灣區故事,為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
近年來,廣東省作協突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特色品牌,“改革開放再出發”深扎創作活動自2019年以來,收獲了《平安批》《金墟》《同樂街》等多部灣區題材優秀作品,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落戶深圳前海,為中國作家、廣東作家提供了良好契機和重要平臺。
廣東美術館新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
屹立于白鵝潭畔的廣東文學館將于今年投入使用,將打造成為嶺南文化的標志地、大眾休閑的目的地、灣區交流的會客廳,集納南方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文學向海而生,風行之處有新生。”麥家相信,花城文學院將廣東過去因為“花城IP”而積淀的文學資源重新啟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走向興盛。
花城文學院簽約作家葛亮認為,廣東文化流轉、撞擊與融合衍生出的文學具有強大的傳播力。“未來,既可和北方文化對話與交互,共同建設中國當代文學的輪廓;同時以亦借其地利走向海外,將中國文學的獨特屬性與面向,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中得以展示。”
未來,花城文學院將從粵港澳大灣區出發,邀請兩岸乃至世界華文文學圈的嘉賓齊聚羊城,共商文學未來重要議題。陳曉明相信,這將為中華文化的認同、交流和溝通賦予更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