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区2区3区_久久亚洲视频_成人久久_欧美国产激情_免费久久精品_精品视频在线看_日本福利在线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新聞 > 新聞資訊

嶺南人間世態的“清明上河圖”

更新時間:2023-03-09 來源:廣東作家網

嶺南人間世態的“清明上河圖”

——“廣東重點作家作品系列研討會”

葛亮長篇小說《燕食記》研討會專家發言摘要

2月25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廣東省作家協會、《文藝報》社共同主辦的葛亮長篇小說《燕食記》研討會在京舉行。《文藝報》社總編輯梁鴻鷹、副總編輯劉颋,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副總編輯趙萍,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黨組成員、秘書長劉春,創研部主任周西籬,辦公室主任陳蕾等主辦方代表,李一鳴、何向陽、潘凱雄、孟繁華、彭學明、李曉東、王軍、李朝全、程光煒、張志忠、賀仲明、劉瓊、張莉、劉大先、張曉琴、王國平、岳雯、饒翔、叢治辰、李蔚超、傅逸塵、徐晨亮等專家學者及本書作者葛亮參加研討。會議由梁鴻鷹主持。

作品簡介

長篇小說《燕食記》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于2022年7月出版,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出版后迅速登上當當、京東等各大網站的暢銷榜單,榮獲了“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好書”“南方周末十大好書”等20多種文學權威榜單,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相繼召開了作品研討會,在社交平臺上這本書也成為大家熱議的口碑好書,小紅書等平臺有上百篇圖文推薦,多篇超萬字點贊推薦,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加印了6次,銷售超過了9萬冊,實現了口碑和市場的雙贏。

葛亮是70后作家中間的重要代表,憑借著扎實、穩定、高質的寫作,成為評論界長期關注的作家,曾榮獲“中國好書”“魯迅文學獎”等獎項,也三次斬獲“亞洲周刊十大小說”,他的寫作淡筆濃情,開清新雅正之氣,有著鮮明獨特的美學風格。

專家發言摘要

與會專家認為,《燕食記》以南中國的飲食傳統為切入點,生動描摹出中國近代百年的社會變遷、世事人情、眾生百態,既有對嶺南風物樸素而驚艷的描寫,也有對人生命運的深刻思考與理解,不僅是一部嶺南飲食流變史,更是一部中國人的精神旅途史。作者不滿足于簡單敘述飲食文化,而是深入探尋其背后內在的文化底蘊,具有非常遼闊的歷史視野和文化視野,一點一滴、一瓢一簞搭建出近現代中國人的精神圖景,展現了獨屬于中國人的生動氣韻。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感謝葛亮與人民文學出版社一路相伴,從《北鳶》起就建立了深厚堅實的合作感情,作為出版者,見證了葛亮這六年為創作《燕食記》走訪粵港等多個地區的采風,見證了這部作品從無到有,由10多萬字到40多萬字的創作歷程。葛亮一直致力于在歷史與當代、古典與現代中去探尋中國人的精神脈度。《燕食記》是他創作美學的集大成之作,筆觸起落之間細膩溫潤,醇厚雋永,《燕食記》以嶺南飲食文化的發展脈絡,以榮貽生、陳五舉師徒二人的傳奇身世及薪火存續為線索,借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細致入微的文筆生動描摹出中國近百年社會變遷世態人情的雄渾畫卷,堪稱呈現粵港澳歷史文化版圖的精心之作。小說細節充沛,嶺南的氣候時令,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林林總總,方方面面,皆入書中,被譽為《嶺南夢華錄》。在形式上,葛亮以虛構與非虛構的筆法相互雜糅,交錯回望,由靜及遠,由情入理,向歷史深處溯源,在故事中尋找隱秘的人心,一點一滴,一瓢一簞,搭建出近現代中國人的精神圖景,可以說《燕食記》完整展現了一位作家對小說細節的深度把控,也在聚散流徙中重新去發現闡釋中國人的內在追求,這不僅是一部嶺南飲食流變史,更是一部中國人的精神旅途史,我們相信這不僅是葛亮創作上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國當代文學領域的一次重要收獲。這是一部可以持續帶給讀者知識增量和神秘愉悅的小說,是一部常讀常新的精品力作。

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張培忠認為,葛亮長篇小說《燕食記》是葛亮繼長篇小說《朱雀》《北鳶》之后,書寫中國近現代歷史主題“中國三部曲”長篇小說系列的收官之作,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界推動人文灣區建設的重要成果。葛亮以大灣區作家的特殊身份和獨特的視角,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擇取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灣區題材進行文學創作,充分展示了灣區作家、廣東作家講好中國故事、書寫人民史詩的情懷和初心。《燕食記》是百年中國文學的重要收獲。《燕食記》將筆觸聚焦大灣區的前世今生,描摹中國百年社會變遷、世態人情的絢麗畫卷,書寫風云變幻的灣區故事。作品濃墨重彩講述葉鳳池、榮貽生、陳五舉、露露等為代表的四代廚人的命運遭際,生動刻畫了革命志士、商賈政客、鐘鼎之族、行會巨頭、市井小民等大小人物近百人,刻畫人物,性格迥異,栩栩如生;描摹事象,由此及彼,窮根究底。堪稱嶺南風物的“百科全書”,人間世態的“清明上河圖”,拓展了文學創作的題材領域,豐富了中國文學的煌煌寶庫。《燕食記》是傳統世情小說的當代探索。《燕食記》深得《紅樓夢》之精妙,從粵港吃茶點的習俗生發開來,并選取粵港美食作為故事和人物的落腳點,氣魄雄闊,筆觸細膩,以豐富的形式和扎實的藝術功底把理性思辨和傳奇故事結合得恰到好處,以飲食的跌宕故事把優秀傳統文化中當代的價值、世界的意義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這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傳統致敬這個大的背景下,非常默契地結合在一起。而且這些作品生動地詮釋了“粵菜師傅”的傳奇故事、曲折人生、家國情懷,并將廣東、廣西、香港、福建、上海連接起來,既打通了整個嶺南的空間壁壘,又以飲食的傳承、流變、革新彰顯近百年嶺南歷史風云,讀來既蕩氣回腸、驚心動魄,又一詠三嘆、意蘊悠遠。《燕食記》是灣區文學融合的開卷之作,《燕食記》從歷史滄桑之處落筆,揭示百年嶺南社會變遷的精神秘史和民族復興的心靈密碼,這是作家葛亮的非凡創造,是一席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盛宴。作品體現了粵港澳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燕食記》以長篇小說的形式,為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嶄新的范例。期待經過歲月的洗禮,《燕食記》能成為穗港的文化名片、灣區的文化名片、中國的文化名片。

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潘凱雄認為,葛亮的三個長篇代表著他長篇小說寫作的成長過程。《朱雀》的人物關系很復雜,敘事方式是80年代后半期先鋒文學那一套。《北鳶》跟《朱雀》相比判若兩人,有很大的變化。《燕食記》又比《北鳶》前進了一大步。葛亮這三部作品,三部長篇是典型的個案,有的作家一出來就定型了,有的作家大概一出來是頂峰,然后迅速往下走,像葛亮這樣始終在一個上行軌道上的作家真的不多。這三個作品呈現出不同的樣式,是很典型的,這三個不同的形態,給評論家提供了一個作家研究很好的樣本。

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朝全認為,葛亮的寫作一直非常有耐心,有一種鮮明的靜氣,有跟他的年齡感覺不相稱的成熟。文字表達上、主題拿捏上、結構運作上、謀篇布局上都是很少見。他能夠坐得住,善于挖掘深井,對于中國的近現代歷史研讀很深。在小說《燕食記》里寫到這些做點心的師傅,師傅要做出好的蓮蓉點心的餡兒,要通過熬,精心熬制,就是靠時間來催化,來發生特殊的發酵作用,葛亮在寫作上靠的就是這種磨合靜氣。葛亮找到自己恒定的方面,他找到了他的文化符號:嶺南的飲食文化。飲食男女、習俗、傳統、歷史是一種恒定不變的東西,具有長永的價值。葛亮在創作時自覺追求和尋找這種文化,發現了自己可以附著的寫作根據地和領域。《燕食記》是一本關于廣式點心、廣式飲食文化非常豐富的帶有博物志性質的作品,葛亮就像一個高超的廚師,對制作美味的點心,他深諳其道,對飲食之道非常了解,他不僅僅是一個小說大家,也是一個美食家。《燕食記》的寫作都落實到人上面,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這里面包含了很多做人之道。本書聚焦于師徒關系之道,對師徒關系的審視,從陳五舉背叛師門到最終歸宗認祖,到最后的師徒和解,通過時間的淬煉,師徒和解。通過師徒關系的刻畫,來描繪、發掘中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認為,《燕食記》留給我們很多可以探討的問題,譬如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小說形式的問題、歷史的問題、美食的問題等等,這部小說特別出色的地方在于不管怎么談好像都有新的東西可以談。它像《紅樓夢》或者像《金瓶梅》這樣的傳統世情小說一樣有非常迷人的地方,作者有磅礴的力量可以把自然生長的諸多的信息呈現給大家,我們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線頭去解讀它。這部小說著重在美食之外也寫了粵港澳地區的文化,時間、歷史,美食共同營造了一個文學的嶺南空間。葛亮寫活色生香的粵港澳美食的色香味,最重要的是它是有情感的,小說當中所有的美食,占據了情節重要部分,成為情節推動力的美食。美食相關的空間都富含著感情,這是《燕食記》美食的重要內涵。《燕食記》特別動人的地方,就是寫歷史不僅僅是寫美食的歷史,是寫百年中國的歷史,在一些細節、情感當中,不斷地讓人想起在《左傳》《史記》《刺客列傳》《趙氏孤兒》等等這樣一些傳統作品中中國人血脈中最有亮色的、最振奮人心的、最打動人的情感。《燕食記》卻把這些情感寫得既富有傳奇性,又那么入情入理。

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監事長孟繁華認為,從《美食家》到《燕食記》,40年美食家為文學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有了更為自由的取材范本,進一步確立了作家和文學的主體性地位。《燕食記》是葛亮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他借美食的傳承故事描摹20世紀百年中國文化世態人情。從故事層面看,小說有鮮明的世情小說這個特點,小說寫酒樓茶肆、梨園、寺院、紅塵凈土,寫五行八作各色人等。《燕食記》好看,除了它的世情小說的世俗性,一個是它的地方性知識,這個知識無論從中國的版圖和世界的版圖來看,都屬于地方性知識,我們有八大菜系,但是可能普遍受到歡迎的,粵菜可能是最歡迎的菜系之一,除了它的一些特點之外,更大的學問可能在后廚,我們看到了同欽樓行政總管榮師傅和他的徒弟五舉的廚藝傳奇,小說對粵菜菜品的烹制方式的詳盡書寫幾近密集,是既難講述更難實踐的地方性知識,粵菜的神奇在他妙筆生花的講述中活色生香。另外一個方面,嶺南茶樓的知識更是五花八門,他講茶,什么潑水茶、發水茶,并且用廣東的方言俗語,把喝茶、點點心這樣一些地方性知識講得活色生香,非常生動。小說最緊要的還是寫世道人心,塑造人物,《燕食記》寫了很多人物,但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榮貽生榮師傅和他的徒弟陳五舉。小說以港粵時代風云作為背景,以榮師傅的傳奇人生作為基本脈絡,將一個“大按”師傅的形象像嶺南美食一樣塑造出來,他敬業虔誠,無論是打蓮蓉還是帶徒弟都一絲不茍,他遵守行規,一言九鼎,陳五舉曾經是他最得意的白案弟子,是他傳承自己蓮蓉點心絕技的唯一傳人。但五舉因為與上海本幫菜館十八行的女少東家相戀,戀人戰勝了師傅,五舉就離開了師傅,并承諾從此不再用師傅那里學來的技藝,這個成為榮師傅非常難以言傳的心病。五舉離開后的幾年,每到年節必備禮攜妻到同欽樓探望,像程門立雪一樣,五舉站在門外數小時,雷打不動,此后數十年的陳五舉協助岳父創辦了另一番天地,師徒的再見是香港廚藝總會舉辦的廚藝大賽,賽事驚心動魄,聲動香江,最后榮師傅成全了五舉,多年的恩恩怨怨就此和解。世風再變難測,人心向善依舊,陸文夫的《美食家》寫了一個品鑒“美食的朱先生”,葛亮的《燕食記》寫的是一個制作美食的“大按”高人榮貽生,完成了美食的絕妙呼應,不失為當代文壇的一段佳話。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辦公廳主任李一鳴認為,《燕食記》是一部大書,具有深長意味的美學文本,是一部民族的生活和精神傳記。理想的長篇小說是一條歷史的長河,歷史是民族周行的足跡,小說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民族文化的記憶,民族心理的傳記。這部小說從嶺南飲食文化入手,以廣闊的歷史視野、細微的描摹書寫歷史文化本相,描寫中國人長期置身其中的生活處境,挖掘蒼茫歷史淵源中人們的精神氣質,呈現出一個歷史時期的壯闊畫面。反映歷史進程的獨創性,描繪人物成長過程的生活化,都達到了時代文學的新高度。作為一幅歷史長卷,小說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嶺南城市風貌、風俗、文化風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態,人物的描寫無不惟妙惟肖,生活描繪可謂至真至妙。藝術上的全景式紀實性細節描寫,表層漫漶的市井味生活化描繪,深層的歷史文化含韻生命底蘊是它的主要特征。《燕食記》這部小說描寫的一件一件平凡的故事中透出特有的意味,尤其是作者的語言,儒雅、凝練、蘊籍、雋永,具有沉著從容的筆調,趣味盎然的詩意,閱盡滄桑的味道,“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留白,對人生的解釋,對生活的和解,對命運的理解,形成了對人心靈的哲學解救。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創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陽認為,《燕食記》為當代文學如何表現和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文本,學習的模范。《燕食記》,燕食出自《周禮》,周,孔子說吾從周,周可以說是幾千年來的文化典范,當然現在很多禮都四散而去,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如飲食文化中所保存的禮儀,在這部書中得到了重現;禮其實并沒有離我們而去,而是蘊含在我們日常的飲食小小的細節中。《燕食記》還用了“Food Is Heaven”(食為天)這樣一個中文名字,食為天,食物是天堂。在這部作品當中,食材、做工、飲傳,色香味俱全,日常生活中其實對食的講究,對禮的崇尚,是一種太平盛世的日常生活的體現。葛亮從物理的、心理的、生理的、精神的四重意義上寫出來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燕食記》寫得從容不迫,娓娓道來,沒有大起大落驚心動魄,都是用日常生活的細節來推動故事的發展,把南方文化入口即化那種感覺、味道傳遞出來了。

中國作家協會創作聯絡部主任彭學明認為,葛亮吃透了嶺南,嶺南的文化血脈水乳交融地體現在他文字骨血里。《燕食記》文筆異常的簡潔、儒雅和靈動,使得整部作品顯得清爽而又生動。對嶺南風俗、風情、風土、風物的樸素而驚艷的描寫,勝過了所有的嶺南作家。我們常常說“民以食為天”,葛亮從食入手,打開了人間最大而又最小的一個切口,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最為豐沛、最為豐饒而又最為溫潤的美好人間。寫盡了人間煙火的濃烈,寫盡了人間世相的廣袤,寫盡了人間世情的纏綿,寫盡了人間世道的溫暖,是這些年讀到的最見人間煙火、最見世情、最見美感的長篇。

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認為,葛亮小說里面虛構非虛構雜糅,大時代的更迭,時間處理上給人特別新穎獨特的感覺。“變與不變”同樣體現得相當精彩,寫出了人間煙火的紛繁。《燕食記》就像一幅嶺南的《清明上河圖》,緩緩展開,漸漸地呈現了嶺南的世道人情。它也像一幅巨大的粵繡,用以線串珠的寫法,把嶺南的千絲萬縷世俗生活交織在一起,呈現了20世紀的嶺南圖景。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程光煒認為,當代文學中寫嶺南的,之前一部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歐陽山的《三家巷》,兩部小說不一樣,一部是寫社會改造的,寫變的,一部是寫日常生活的,寫常的。變與常實際上都是當代文學中的一個大的經絡。寫變的小說有點謝幕的意思。常的東西實際上是舊小說的,是慢,是趣味。葛亮的《燕食記》比較徹底地回到了常的東西,有舊小說的寫法。舊小說基本上是靠人物故事,人物出來了這個小說就出來了。葛亮處在轉變的過程中。寫常的小說是一個大的歷史趨勢,國家和社會一直還在變,但是老百姓的心已經向常了,而且比較固定了,葛亮抓住了這么一個歷史敏感期。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認為,《燕食記》是嶺南飲食文化指南。但凡把食物做得細的民族或國家,民族文化都是豐饒的,但凡把食物做得很細致的區域,它的文化也是非常豐饒的,像嶺南。《燕食記》是一部地道的文化小說,葛亮攫取嶺南文化一角,把茶樓、酒樓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既寫了廚下、廚前、廚后,也寫了茶樓里的食客、人情世故。《燕食記》的嶺南氣息濃郁,十分迷人,方言的運用,飲食、世情保存很好,有獨特存在的氣質。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志忠表示,《燕食記》寫出了中國的文化血脈和中國審美方面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文風上有民族氣派和中國特色,云淡風輕但又承前很深遠,既有市井氣息又講出了世道人心、人際關系間的傳承。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社會舞臺上的普通人,但是他們與時代有密切的關系,搞運動、搞革命,一批人有各自的相關的背景,或者主動的,或者被動的,介入到這個時代當中去,小說和時代一直有一種強烈的互動關系。《燕食記》在寫歷史的同時,也寫出了文化都市的靚麗風景線,都市的餐飲文化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傳統。

《文藝報》副總編輯劉颋認為,《燕食記》是一部寫生活的作品,有別于我們現在建構起來的,由西方給我們建構起來的現代長篇小說的觀念。這部小說回到了中國傳統小說的范疇,寫的是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即使寫抗戰,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正常生活秩序和正常生活的權利而做出的反抗,重心其實是在生活。葛亮在這部作品里面通過食物去認識、去感知世界,通過對食物的認知、迷戀和處理食物的方法、態度,來折射出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燕食記》寫的是屬于中國人的人情,寫的是中國人的人情美,體現了中國人的人情社會中倫理的制約力量,隱含著對人的尊重,對個體的人的尊重。在向傳統致敬的文本里面,又體現了作者非常現代的一種文明觀。《燕食記》是中國美學底蘊的體現,小說寫出來的是屬于中國人的生動氣韻,言有盡,意無窮,含蓄講究。《燕食記》中的嶺南文化帶給所有讀者一種陌生化,通過美食很好地彌合了這種陌生化。《燕食記》戳中了中國人內心最柔軟的屬于中國人的美學趣味的隱秘。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主編賀仲明認為,《燕食記》最成功的或者說最大的超越是建構了對中國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很深刻、很獨特。飲食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為中心,雖然有很多對飲食細致豐富的描寫,但是重點或者他所刻意思考、展現的是人,對人、對食物的尊重。本書從人的角度來說,體現了一種平民化,燕食實際上就是日常飲食的意思,就是沒有等級,沒有差別,直接關系到生存和生命的食。在藝術方面,本書敘述非常自然,故事性很強,符合中國傳統小說的內在要求。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認為,《燕食記》是以味道召喚記憶,重新書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長篇巨著,重新書寫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傳統譜系。葛亮立足于香港書寫,寫了粵港澳文化的前世今生,寫了新時代的變遷,有遼闊的文化視野和歷史視野,深具實感和在地感的文化脈絡。《燕食記》召喚記憶的本領是超群的,它是最具美味的當代創作長篇,從民間文化重新發掘了人與時代和人與文化的關系。《燕食記》的語言超越了《北鳶》,成功引入了粵語,半文不白儒雅的表達非常好,讀這個作品的時候遠離了翻譯墻,遠離了復合句式,重新回到真正的中國文化的敘述里面,長短間雜,錯落有致,最終達到淡筆寫濃情。《燕食記》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范式,就是用中國式的語言、中國式的美學和中國式的形式書寫一個整體的屬于中國文化的故事,形式和內容有機統一在一起。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曉琴談到,讀《燕食記》仿佛身處嶺南的大江大河之中,傳統文化的大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向人襲來,輝煌的嶺南畫卷于眼前鋪開,動與靜、顯與隱、常與變,在其中交織纏繞,散發著奇異的難以言傳的魅力。葛亮為了寫《燕食記》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案頭工作,這個行為本身也是一種尋根之舉,他尋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光,符合民間審美理想的人格,還有個人的高毅,處世的顯與隱,面對常與變的態度,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一把民間文化的解密金鑰,解開了民間文化的密碼。葛亮以食為敬,反身向古,讓嶺南的人事歷史文化各種知識一同激蕩開來,成功實現了一次新的深度的文化尋根。《燕食記》中的茶樓茶館本身的功能很多,它是一個窗口,是窗含西嶺千秋雪,透過它可以看到更為廣闊的人間風景。《燕食記》也讓人想起老舍的《茶館》,二者有相似性,老舍的茶館是一個舞臺,各色人等在其中上演著人生與時代的悲劇,而《燕食記》中的茶樓自身經歷滄桑,刻著時代的風云,本身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燕食記》里面呈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自信和迷人的一面,讓中國傳統文化滋養的情誼勝過了一切,他的尋根也因此變得意義深遠。葛亮長于寫史,卻又很少正面去寫,往往是通過小說人物之口或者人物行動自然帶出,不著痕跡。葛亮寫百年嶺南歷史時不用濃墨重彩,也不著意刻繪,當他的筆力向一段歷史逼近的時候,這段歷史就會自動打開,其間的風物事情和人心便自然呈現如初。葛亮一方面尊重史實人物的生命軌跡,一方面又給予合理的想象,讓人物在考證和想象中鮮活豐潤起來,也由此復活了百年的嶺南歷史。《燕食記》中的各種文化穿插輝映彼此溫存,其中的民間文化因素頗讓人關注,比如民間崇尚的藝,民間的理想人格,人在不同境遇中的顯與隱,以及與此相關的常與變,他們一起向民間文化的最深處和最隱秘處探去。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大先認為,《燕食記》實際上就是建構過去、想象過去的一部小說。他塑造出一個文雅中國的形象,它的語言、意象、格調是經過打磨的、拋光的、精致的,這個寫作將題材里面的煙熏火燎現實被去煙火化,是一個凈化的寫作。《燕食記》是一本新才子書,像魏秀仁的《花月痕》、陳森《品花寶鑒》,或者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他的語言有一種韻味,夾雜了方言和土語,人物從廚師到奴仆,到戲子,每個人都會吟風弄月。書中蘊含著一種對于秩序、對于規矩、對于穩定的訴求,他一再強調的是人在秩序中的位置要板正,要有貴氣,要清冷。這個貴氣在他的敘事中等于靜氣,就是人要處變不驚,在滔滔亂世中應該保持這種定氣,這實際上是對于原初的秩序的渴慕,就是講規矩。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表征,更加秩序化。整個小說形成了一種中國傳統美學的中和之美的特質,人物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溫柔敦厚,有禮有節。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復歸。

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主任李曉東認為,《燕食記》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香港,香港給大家的印象非常忙亂,非常嘈雜,非常擁擠,但葛亮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清閑的香港,在表面的繁鬧嘈雜之下,飯店的后廚里面所有人都過得很有詩意,這里面體現的是非常悠閑甚至非常審美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意趣。讓我們感覺到香港在食文化非常發達的同時,很好地傳承了中國文化。從《燕食記》可以看到《紅樓夢》的寓意,《紅樓夢》寫了很多人在吃東西,但是寫的是吃東西,而《燕食記》寫的是怎么把這個東西做出來。從寫飲食傳達了中國文化的道,寫出最普通的可能永遠一輩子都不知道這個人長什么樣子的后廚的工匠精神。這是香港人非常內在的精神,既有中國文化的生存之道、為人之道,同時更顯示出一種職業道德。

《光明日報》高級編輯、文學評論主編王國平表示,看這《燕食記》時,確實是不忍釋卷。本書古典氣息濃郁,氣韻生動,虛實相生,每個細節都有內在考究的東西。比如程門立雪、程嬰救孤的典故,以及無字信、雪地銀駒,還有阿響聽九太太唱戲后夢見一條魚,魚在中國的文化中是一個源頭性的文化符號,代表的是一種情感萌動,是生殖或者生存。這些細節使得小說氣韻生動、虛實相生。他引用“須彌納芥子”作比,小說中所寫的歷史風云,包括人生的遭際,人格性情,情感的波瀾在飲食美學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展和張揚。

《當代》主編徐晨亮認為,葛亮這個小說讓我們想到80年代尋根的小說,涉及現代文學的諸多主題,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古代文明的傳統當中去,可以看到向傳統致敬的部分,激活傳統的部分。徐晨亮認為他所激活的傳統絕不是抽象的或籠統的東西,而是來自民間的俗文化的東西、江湖的東西。葛亮用現代小說家的方式,讓我們重新開啟了一個進入傳統的方式。葛亮不是抽象地把傳統作為一個整體去激活,而是把其中在我們常規的主流認知中、傳統中潛在的一些思想的線索為我們提示出來,讓我們看到了類似漁樵問對、漁樵問史的傳統在現代闡發的可能。

《解放軍報》文藝評論版主編傅逸塵從百年現代小說發展的角度,認為葛亮是具有貴族氣的傳統小說承襲者,情感的代入者,文化的認同者,甚至是帶有某種驚艷的傳承者。持這種寫作倫理的在當代作家中極為稀缺和罕見。《燕食記》寫的是日常生活、日常經驗,是帶有高度閱讀門檻、情感體驗門檻的寫作。他一只眼睛平視他所記敘的這些過往的人物,寫他們的生命經驗,寫他們情感的經歷;他還有另外一只眼睛,他可以去折射或者想象宏闊高遠的歷史,他的這種精微的日常生活和背后對大時代變革、戰爭歷史的想象互為鏡像,共同構成了作家的雙眼視覺,最終達成了一種具有總體性的寫作。葛亮對于歷史帶有濃厚的興趣,他通過探視日常生命的經驗,折射和闡釋一種宏大的歷史,貼近、浮現、重構中國文學當中那種由士紳階層所承載和表征的文化精英主義的敘事立場和源于人的情誼、對恒常價值的遵循和遵守的英雄氣質。

《光明日報》高級編輯、文薈版副主編饒翔認為,葛亮這本書是一本發揚中國美學精神的優秀作品,葛亮在這本書里面對中國美學進行的新的書寫,以食為核心,因此《燕食記》也是一本關于中國人食的美學之書。本書最基本的就是對食物的色香味的品鑒,對美食的技藝的修煉和精神的傳承,通過美食的流變串起了這個社會的變遷。葛亮在寫美食的時候,找到相應的敘事形式、美食形式,找到了與它相匹配的藝術形式、美學精神。他于世間情誼、人情冷暖和謀生手藝的傳承轉換中塑造一些匠人的生命和尊嚴,照亮了這些普通人各自的生命。

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理論處處長岳雯回顧了葛亮的寫作經歷,認為《燕食記》是對生活更高的審美,富有詩人想象的發現。通過寫作發現了小說新的美學——譬如粵語的運用、來自傳統話語的典雅的語言、海洋氣候養育的開放性精神——并成為他生命的一種能量,又把這些能量反饋到《燕食記》這本書里,像一個手工藝人一樣,小心翼翼,清明清正地把這些東西熔為一爐。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執行主編李蔚超認為,《燕食記》和葛亮的其他小說一樣以大陸的文化視角觀照香港社會,是一種新的香港書寫,它續連起了大陸和香港的文化聯系、經濟聯系和民間聯系,使大灣區成為一個事實。《燕食記》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來強調香港故事是中國故事的一個篇章。她認為葛亮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尋覓者,他試圖把這個文化脈絡與當代生活聯系起來。

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燕食記》責任編輯趙萍描述了葛亮的寫作經歷、閱讀和積累素材的過程,認為《燕食記》是因為作者強大的小說綜合能力才能有如此高完成度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她認為葛亮有扎實的學術訓練、學養積淀和工作習慣,非常注重與人物原型的接觸、交流,以敏銳的觀察力去觸碰人的生命肌理。在寫作過程中他本人和他小說的人物是完全融為一體的,他寫作是情感投入非常飽滿,到達人的本質部分非常自由的狀態,這讓他的藝術走得更遠。他的語言的活氣,是不變中的變,是作家對于人本質的追尋。

作者發言

葛亮最后在回顧他的寫作時說:《燕食記》寫作之余,實際上我也在思考長篇小說創作與當下的意義,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每個文學創作者都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而嶺南的人文質地中天然的現代性恰恰與傳統文化之間構成了美妙的對位,講好粵港故事、嶺南故事,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粵港的現代氣質與傳統的文化脈絡對接,在民間體現為對煙火日常、古老節慶儀典的尊重。《燕食記》中寫到來自于南粵的一道名菜叫“禮云子”,典出于《論語》,“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最平樸和民間的食材也內蘊深沉的君子之道。飲食是嶺南文化結構與當下最為生動而親切的呈現,在這部小說中間作為一道引線,連接了四代的“粵點師傅”的命運流轉和歷史的跌宕。食物中埋藏著民族文化的密碼,而這密碼或許會在飲食間的推演中沉睡,也需要時代的精神去激活,煥發新的華彩。我通過長時間的采風,與不同代際的粵點師傅交流請教的過程中,也深深體會到常與變既是時間的哲學,更是成熟的文化形態的辯證之道。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基因是不畏變革并且擁抱變革的,這變革中帶有惜舊而布新的赤誠,也包含著和而不同的胸懷。而創造性的轉換也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推動力量,《燕食記》中傳承的脈絡既關于時間,又關于空間,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飲食融會貫通,各有精微,又共飲一爐,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這水土中亦包含味覺的記憶,而內里是我們中國人數千年的心理綿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午夜网站 | 日b视频免费看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清色 | 91视频综合网 | 黄色激情在线视频 |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免费久草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成人在线 | 涩涩99| 人人草人人看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 日本a v 黄 | 国产精品自在线观看剧情 | 激情视频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 | 亚洲草逼视频 | 精品卡一卡2卡3卡4卡视乱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97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 | 久操网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视频一线 | 精品国产第一页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a毛片免费全部在线播放毛 a毛片全部播放免费视频完整18 | 九草在线播放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妇久 |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 在线观看日本一区二区 | 欧美有色| 六月久久 | 久草福利免费 | 亚洲经典激情春色另类 | 国产蜜臀 | 国产99在线a视频 | 欧美成视频无需播放器 | 69av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午夜 | 激情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