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人文小說季·廣東重點作家作品系列研討會”鄧一光長篇小說《人,或所有的士兵》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更新時間:2023-02-26 來源:文藝報
2月24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廣東省作協、《文藝報》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鄧一光長篇小說《人,或所有的士兵》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鄧凱出席并講話。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李紅強、副總編輯趙萍,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廣東省作協黨組成員、秘書長劉春,《文藝報》社副總編輯劉颋,四川人民出版社總編輯秦莉,廣東省作協創作研究部主任周西籬等主辦方代表,潘凱雄、徐可、李朝全、張志忠、楊慶祥、叢治辰、饒翔、岳雯、李蔚超、宋嵩、李壯等專家學者及本書作者鄧一光參加研討。會議由趙萍主持。
鄧凱表示,《人,或所有的士兵》突破了革命歷史小說和新歷史小說的創作技法,寫人的“小”而非人的“大”,龐大的體量中蘊含著真相的分量、情感的重量,折射出中華民族在歷史前進過程中所蘊藏的強大精神力量。小說以尋根溯源的考究、去蕪存菁的敏銳廓清了香港保衛戰的歷史脈絡,呈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風云激蕩,打撈了被歷史煙云所遮蔽的精神財富,具有豐富的文學價值、社會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文學是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心靈史,承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容,反映著最為廣闊的社會現實。希望廣東以重大題材和長篇小說創作為抓手,集中優勢資源力量,進一步推動廣東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學書寫、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張培忠談到,鄧一光是當代文學的重要作家,其創作兼具現實主義的冷峻和英雄主義的情懷。《人,或所有的士兵》延續了他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一部挑戰創作難度、追求藝術高度、探尋思想深度的厚重之作。小說對香港保衛戰進行了全新的判斷和書寫,將之作為二戰的一部分加以審視,填補了相關題材的書寫空白;不是正面描寫戰爭,而是以法庭陳述、調查、舉證等多種形式巧妙搭建起作品框架,在非虛構的歷史背景下孕育虛構故事,拓展了虛實的邊界;小說將視角轉向戰爭中所有的人,充分反映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仁者愛人”的精神品質,在構建中國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方面做出了突出探索。
李紅強認為,《人,或所有的士兵》通過血緣、學識、修養、愛情等方面的設定,賦予了主人公郁漱石一個多元文化集合體的形象,對于戰俘營這一特定環境的設計則構造出了一個多種文明共處與沖突的實驗場。小說將筆觸深入到人性深處,直面大事件下小人物的生命常態,寫出他們復雜的人性,以科學的精神完成了人文關懷的工作,為“文學是人學”這一命題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穿透時光的魅力。”秦莉介紹到,《人,或所有的士兵》是一部厚重、卓越的優秀作品,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取得的重大成果。接下來,四川人民出版社將與人民文學出版社攜手共進,進一步加深了解、深化合作,為優秀作家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服務。
與會專家認為,《人,或所有的士兵》是一部厚重的戰爭題材作品,也是一部對戰爭進行深度反思的長篇小說。小說將中國抗戰納入到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體系當中,將不同文明間的沖突放置在世界史的眼光里,用大量非虛構的材料來構筑小說的機體,顯示出作者極為扎實的創作功底和極為廣闊的寫作視野。并通過塑造郁漱石這一特殊的人物形象,深刻思考了生命、戰爭、人性、道德、尊嚴與愛等一系列文學書寫的永恒話題,回應歷史、昭示未來,展示出高超的藝術技巧和厚重的思想內涵。整部作品構思宏闊、運筆細微,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反思戰爭、祈禱和平,讓讀者對歷史、未來與責任有了新的思考,時刻提醒我們追尋人之為人的真正價值。
談及自己的文學觀,鄧一光表示:“我時常詢問自己幾個問題:是否能夠在寫作中同時關注到歷史、當下和未來這三個向度?自己的寫作是否能夠承受住時間和文明的審視和批判?我的寫作是否能在更為廣闊的疆域中與世界構成有效的對話關系?”“一部優秀的作品應當能夠充分激起我們內在的豐富情感,引發我們表達和言說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