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張培忠:以賽龍奪錦奮進姿態推動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百人談·文化強省系列④
更新時間:2023-02-09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嶺南春早,潮涌珠江。近日,廣東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的召開,凝聚起全省上下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高質量發展的奮進號角響徹廣東大地。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學是重要支撐。
放眼廣東文學百余年發展歷史,在中西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形成的嶺南文化滋養下,造就了廣東文學獨樹一幟的風格和氣派,躋身于全國地域文學領先方陣。
作為新時代中國文學的重鎮,廣東文學因開拓創新的精神、貼近生活的態度、勇當時代弄潮兒的氣概,產生了改革文學、粵味小說、城市文學、勞動者文學等大量獨具廣東特色的優秀作品,引領文學發展風潮,在求新求變的探索之路上樹立了標桿。
近年來,廣東文學立足嶺南,展望灣區,發展成就引人矚目,涌現出一大批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學作品。尤其是2022年,廣東兩部作品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還有兩部作品獲提名,創下了近十年來廣東文學界參與魯迅文學獎角逐的最好成績。
隨著高質量發展號角的吹響,當下廣東文學該如何繼續勇攀高峰?、
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接受羊城晚報獨家專訪——
訪? 談
釋放文學潛力,激發文化產業的活力與創造力
羊城晚報:新春上班的第一天就參與廣東高質量發展大會,有何感想?
張培忠:大會擂起了新時代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金鼓,奏響了廣東奮進新征程走在前列、當好示范的強音,釋放了快馬加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明信號,我們要以競標爭先、賽龍奪錦的奮進姿態推進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此次大會在描繪戰略藍圖上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解決發展路徑上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極大地鼓舞了我們的斗志。
省作協將圍繞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路徑,堅決扛起作協組織和文學工作者應有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更好把握大局大勢、把握規律性認識,肩負“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貫徹落實大會精神,圍繞出精品、出人才、出動力,抓平臺、抓項目、抓主體、抓環境、抓黨建,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文學事業。
羊城晚報:能否結合廣東文學的特點和優勢,談談文學該如何助力高質量發展?
張培忠: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嶺南文化,以其獨有的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點,在中華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對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以更大力度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聚力實施“六大工程”,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奮力開創文化強省建設新局面,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
具體到文學領域,我們需要進一步釋放文學潛力,激發文化產業的活力與創造力。尤其是文學IP的打造與影視改編,廣東有著強大的文學資源,亟待開發。文學在提供優質的內容支撐的同時,也在借力“出圈”。
廣東是中國網絡文學的重鎮。據統計,廣東省網絡寫作人數達到20萬,位居全國前列;網絡文學付費創作的商業模式也由廣東首創而成為行業規范。廣東網絡文學發展史可謂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史的縮影。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廣東網絡文學和全國網絡文學一樣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作品風格各異、辨識度極高的優秀作家。
這些作品可謂一座富礦,我們既可以通過網絡文學的影視改編創造性轉化文學資源、拓寬文學道路、光大文學價值,還帶來影視相關產業的發展,內容產業和創意產業活力涌動,同時,還能催生新興文旅模式的出現,網絡文學與影視的影響力疊加,為許多故事發生地、影視取景地帶來人氣。期待網絡文學的豐沛資源能促成更多高質量的文藝產品和文化服務,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數字賦能文學,拓展“文學+”融合發展模式
羊城晚報:實現高質量發展,省作協將有怎樣的謀劃與舉措?
張培忠:無論怎么改編,關鍵還是要有優秀的作品,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精品創作,我們將聚焦“創作生產優秀作品”這一中心環節,積極落實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大主題創作計劃,組織創作“粵版《人世間》”,書寫廣東創業故事。同時立足挖掘工業題材和綠美廣東、充分挖掘社會生活和百縣千鎮萬村、充分挖掘群眾創新創業、誠實守信、勤勞致富的故事,不斷強化精品創作,錘煉更多彰顯嶺南神韻的扛鼎之作。
文學高質量發展說到底還要是為人民服務,接下來我們將不斷強化文學惠民,最大程度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推進廣東文學館建設,計劃于2023年下半年建成、投入使用。修繕入選“廣州市第五批歷史建筑”的文德路紅樓,用于長期舉辦“廣東左聯作家陳列展”。組織“新時代山鄉巨變 文學與你同行”紅色文學輕騎兵等文學惠民活動和文學志愿系列活動。
羊城晚報: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們該如何推動數字賦能文學,探索數字化時代文學工作新路徑?
張培忠: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元宇宙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加速發展,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推動文學生產方式、文學傳播格局、文學全新業態產生深刻變革。要推進文學工作理念的數字化轉變。不局限于新聞戰線和媒體領域,資源力量著眼于互聯網規律布局應用。完善網絡文學內容創作引導激勵機制,以算法優化、流量引導、文學評獎等引導創作生產健康向上的優秀作品。
更多關注年輕人,善借年輕人喜好的平臺載體、形式樣態、詞匯話語,厚植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要加快文學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加強文學作品數字化生產,提高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制作的高科技水平,運用5G智控、特拍、后期特效等技術,增強產品的表現力、感染力。
鼓勵和支持各類生產機構加快文學和科技深度融合,培育網上演播、云展覽、云閱讀等新興業態,提供更加公平可及、便捷高效的文化產品服務。要推動管理手段的數字化轉型。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著是真本領”,統籌加強對網絡文學等數字出版的管理。
在數字時代和新媒體環境下,我們要增強互聯網工作思維,拓展“文學+”融合發展模式,促進文學的“破圈”和“跨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