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楊璐臨 | 真誠可貴的生命之書
更新時間:2023-01-10 作者:楊璐臨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余秋雨等學者散文的出現并引起巨大反響,學者散文已成為繼文化散文、女性散文后又一散文樣態的重要分支。由著名學者、教授、文藝評論家蔣述卓撰寫的散文集《生命是一部書》(花城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其內容之豐饒有趣、思想之偉岸精深、語言之清麗考究,讓讀者大飽“眼”福之余獲得心靈的滋潤享受,堪稱當代學者散文的又一喜人碩果。
搖曳多姿的生活之書。該書融入作者多年的生活和行走體驗,閱讀的過程仿佛一次次新奇有趣的探尋之旅?!兑粋€“給你點顏色看看”的國度》記錄了印度的一場場“視覺盛宴”,展現了多元廣博的印度文化?!对跈壋堑臏仫L暖雨中穿行》抒寫了有著傳奇色彩的雨季國度,以及當地人溫情浪漫、愜意自如的生活狀態?!蹲呷氩菰钐幍那铩酚浭隽藘让晒佩a林郭勒盟的秋色秋景,呈現了大草原的風姿魅力和蒙古族人民的壯志豪情。關于對山水的熱忱,作者在《平生難解山水緣》中表示,主要源自讀研期間的一次藝術考察經歷,后來《山水美與宗教》一書的寫作也緣由于此。于是,“樂山樂水樂詩書”不僅成為其獨特的治學方法,也是人生狀態的真實寫照。
至美至善的人性之書。所謂大千世界,“人”才是最美的風景?!对谀歉吒卟歼_拉宮》以倉央嘉措的靈塔之謎為線索揭示了他的傳奇人生,這個因受政治迫害選擇為愛而活的男人,內心有著偉大政治家愛民如子的奉獻和擔當,故此,布達拉宮在作者眼里除了是供奉神的圣地,更是供奉人性的高地。《赤水情緣》《問向蒼天“紅軍井”》《汕尾四日》通過當地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表達對周恩來、澎湃、丘東平等革命先烈和媽祖等英雄兒女的懷念和敬仰?!督渑_讀松》實為“借松喻人”,指出那些受人追捧的名松有的不過是徒有其表的沽名釣譽者,相比之下的無名古松如遺世獨立的正人君子更得人心,并得出“大千世界中還有無數可作深觀的風景”之感悟,體現了作者廣闊的襟懷眼界和高遠的精神追求。
嶺南特色的文化之書。從廣西灌陽到上海、廣州,作者的足跡可謂遍布大江南北,但于他而言,所謂的故鄉除了廣西桂林,便是廣州。這個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厚植了他的嶺南文化意識。《你若愛上,便是家園》道出了作者與這座城市的情緣,那是1983年,作者跟隨導師到廣州開會,南方春季如夢的美景讓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88年帶著對美麗花城的向往,作者來此工作和定居,對廣州的關注也由城市景觀轉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經過多年的“愛恨”磨合,作者不僅對廣州的美景美食如數家珍,還對廣府文化、珠江文化、嶺南文化等頗有感悟。這使他無論走到哪里都懷抱著這份對故鄉的牽掛,并生發出在新的時代方位和歷史機遇面前,廣州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探尋和思考,如《楊克:喧嘩聲中的純美追求》指出楊克詩作對城市文明建設的關注與思考,《心靈的綠地》提出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如何保留心中綠地的疑問和反思等,這些都是作者作為嶺南人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自覺。
開闊豁達的學者之書。從桂林師范學校到廣西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可以說,高等師范院校承載了作者的青蔥歲月,這是他學業進階的轉折地,也是事業人生的理想地。秉承恩師王元化沉潛雍容、博雅通達的治學精神和學術視野,作者先后出版了《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學術研究史》《文化詩學:理論與實踐》等專著,提倡的“第三種批評——文化詩學”等在學界引起廣泛關注,被視為近年來“粵派批評”的重要收獲,如溫儒敏先生所言,“既回歸學術,又不脫離現實關懷,積極回應社會的需求,參與當代文化建設”。如今的蔣老師已告別三尺講臺,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曾表示,“我首先是一名教師,而且最希望被人記住的也是我作為教師的身份”,擔任博士生導師之余,還頻繁穿梭在各種文學現場,為廣東文學和“粵派批評”鼓呼,更為扶攜培育廣大青年學子。
在《跋》中,作者稱“散文寫作屬于剛起步階段”,這顯然是自謙之詞,因為無論從該書展現的學識涵養、思想洞見還是審美旨趣,其散文創作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可謂自成一家。但這或許也是其肺腑之言,因為他曾表示“我并不期望我所做的工作被后人視為什么經典,我只是將它當作我能享受愉快、寄托心情、安放精神的田園”。如此,對于這本優美雋永的文集,我們如飲甘醴,對于“未完待續”的生命之書,我們懷抱信心與期待,更不忘送上禮贊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