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魏微全新長篇小說《煙霞里》面世,書寫“中國版《悠悠歲月》”
更新時間:2023-01-09 作者:黃楚旋來源:南方+
2004年,34歲的魏微獲得魯迅文學獎;2011年,她又獲華語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項……作為“70后”作家中公認的實力派,自2012年在《花城》發表了《胡文青傳》之后,她卻幾乎再也沒有新的作品面市。
整整十年,魏微在做什么?1月6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北京圖書大廈舉辦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魏微攜全新長篇小說《煙霞里》,以這部致敬《喧嘩與騷動》《光榮與夢想》的轉型力作,回應讀者和評論家的期待。
發布會以“三千里山河故園,四十載人世編年”為主題,邀請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施戰軍、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所長孟繁華、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等多名文藝界專家學者,與魏微一起探討《煙霞里》獨特的編年體結構對小說創作形式的創新,以及70后作家對家國故園這一文學主題的責任承載和書寫深情。
這部積蘊十幾年交出的長篇小說《煙霞里》一經發表,就獲得了大家的一致關注,被讀者稱為“中國版的《悠悠歲月》”。評論家閻晶明在文章中肯定了魏微新長篇的重要突破:“半個世紀的中國經歷了怎樣的風起云涌,世事變幻,魏微用《煙霞里》對這樣一個巨變的、轉型的時代提供自己的小說記錄。”
三代人的成長編年史
魏微成名較早,她的《化妝》《大老鄭的女人》《一個人的微湖閘》《拐彎的夏天》《胡文青傳》等作品都是當代文學的重要作品。著名評論家李敬澤曾如此評價:“魏微曾經是憑茸毛般的敏感去迫近人性,但現在她知道,想象人性和辨識個人還要經過浩瀚的人群,需要機變百出、縱橫捭闔的理解力。”
近日,魏微新作《煙霞里》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說采用編年體形式,把一個女人的成長經歷與四十年來時代發展的重要步驟編織融合在一起。沿著田莊的成長地圖,無論是“70后”“80后”還是“90后”,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共鳴的角落。《煙霞里》實現了對三代人成長的編年,小說中藏有每個人的共同記憶。
書中描述了出生于1970年的田莊,有著鄉鎮、縣城和一線城市等三種生活體驗,她的經歷涵蓋了當下大多數人的成長軌跡。上縣城、離開鄉土;蓋房子,成為城里人;高考沖刺,南下廣州;買房炒股,賺外快;舊城改造,招商引資;互聯網經濟、智能手機時代;家庭主婦、女性意識,等等。
從1980年代開始的城市化進程,到了1990年代以加速度的方式迅速席卷整個中國。年輕人要外出,與更廣闊的世界對接,新的生活方式和觀念被新一代年輕人所接納,但是城鄉接合部的縣城卻承載了更多的傳統生活模式。于是,交融和碰撞在每一個縣城家庭中上演。魏微希望,通過田莊一家的經歷,表達她對“家國故園”這一深沉主題的思考。
田莊后來讀大學、考研,又南下定居廣州,她的每一次回家過年,都變成了一種警醒:故鄉,是回不去了,但仍然要回。同樣的命題也給到縣城里的父母:兒女,長大了是留不住的,但仍然要留。于是,漂泊、返鄉成為“70后”“80后”的集體心結,流變、持守也是鄉土中國現代性的核心經驗。
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茅院生說:“《煙霞里》是一幅幅的畫面,讓我們看到曾經經歷過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國企改革、城市化等推動我們時代發展的一行行歷史足跡。既有時代的波瀾壯闊,又有平凡人生的生動細節。”
從《煙霞里》重新認識作家魏微
《煙霞里》是魏微沉潛十幾年的轉型作品,外界對于她創作的猜想與期待,魏微用這部厚重有力的作品給出了答案:這些年,她沉潛在歷史的卷帙中,迷失在家族年譜的冊頁里;“她走在艷陽里、酷暑里,她走在風沙撲面的街上”,她看見“人潮涌動,人人是主角”;她看見時代的光照見每一個人的臉,大地上有每一人的影子,風中吹過每一個人的聲音。
“我沒有淡忘小說家的職責,反而是太過看重。”于是,她在給虛構文學做非虛構文學的功課,在給小說嫁接生活鮮活的枝葉,她在尋找一個新的自己。她終將回到創作的工地,用作品構建這一切。談及自己的新作時,她說:“魏微不是我的名,作品才是我的名。”讓我們從《煙霞里》重新認識作家魏微。
編年體的寫法難度很大,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先生談到了《煙霞里》自我設置的創作難度:“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需要翻閱大量的歷史資料,人物命運與時代變遷融合不好就會變成社會調查報告,魏微在創作中成功克服了這些難題。”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認為,“魏微將自敘傳、紀傳體、編年史、綜合視角、田野調查、散文筆法等熔鑄一爐創造了一種嶄新的小說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