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張陵丨南方氣質和底蘊
——讀西籬詩集《隨水而來》
更新時間:2022-12-04 作者:張陵來源:南方日報
詩人西籬最近出版了詩集《隨水而來》,收錄了她這些年來創作的詩歌近百首。讀到西籬的詩,突然間覺得自己讀詩之心依然還在。這種感覺仿佛就沉睡在自己心靈深處,被她的詩給激活了。
實際上,我更多地是指這部詩集中的那首《懷念花溪》:“你有沒有看見過花溪的水/藍色如同寶石/如同矢車菊的花瓣/在云貴高原上搖曳”。這首詩一下子讓我找回年輕時的“花溪”記憶。
再讀進去能夠發現,這部詩集大部分作品并不那么“寫實”,都有脫實向虛的傾向。這種“虛”也不是抽象成哲理,而是在現實中走入抒情主人公的內心,再從富有個性的心靈中流出,也就與寫實意味拉開了距離,頗有寫意的味道。可以認定,《隨水而來》這類的詩作,才是這部詩集的主體,才更體現出西籬詩歌的特質。其實,無論寫實還是寫意,我都很喜歡書中許多句子,也能從中找到詩意。例如,“在這種意外的清晨/雨是春天的憂郁/一切景物/皆呈現沙灘睛般的空茫/濕的地方是光/干的地方是夢”(《隨水而來》)。“我生長在那一片金色之中/那秋日的凈土安寧南芬芳”(《我守在那一片金色之中》)。“無論各種各樣的手/也拿不掉我們的夢幻”(《無題》)。這樣雋永的話語,在作品中比比皆是。有評論家認為西籬的詩表達一種情感的憂郁,我則更傾向是憂郁加感傷。憂郁是一種氣質,感傷是一種情調。二者加起來則是一種不同于塵世的超然。
可以看出,作為一個詩人,西籬顯然有意要追求一種清高而寧靜的能夠安放自己心靈的境界。令人稱奇的是,從如今這樣高速發展變化的文化生態里走出來的《隨水而來》,卻能抖落那些世俗的風塵,保持著文學的凈潔。或者說,詩人在用詩歌創造著自己的世界,把世間的煩惱和功利放到一邊去,安靜地表達內心,傳達詩意。我們能感受到,世界最美麗動人的地方,就是在詩人心里,在她那憂郁傷懷的繽紛的詩里。
在這部詩集里,有很多詩的意象都是雨和水。“雨中的臉孔/昨日的夢/抬起頭時落葉紛紛而下/低下頭時水滴將我淹沒”(《雨中的臉孔》)。“小雨也下了一整天/那傍晚裹了風衣 步履輕俏的人/他在哪里談天”(《雨夜舞會》)。“雨從傍晚一直下到天明/下雨的日子 我們的記憶/一片潮濕”(《雨從傍晚一直下到天明》)。在詩人情感世界里,雨不光有聲音,還有情態,還有顏色,還有溫度,還有能打擊靈魂的力度。詩人這樣的意象,看似個人的偏好,其實冥冥之中好象有某種指引,透過這層層的雨霧,指向我們能看到、能感受到潮濕的南方,表達出南方特有的氣質,也折射出南方獨有的特征。這樣一來,我們一定會注意到,西籬的詩魂也帶著水靈靈的南方氣質和底蘊。
最近一個時期,評論家們很熱心也很深入地談“南方文學”。現在讀到西籬的詩,我以為,詩人是找到了她和她的詩所歸屬的南方。詩人自己也意識到自己創作的南方品質,于是,“雨”和“水”的內涵也就變得豐厚起來了。在我看來,這不就是我們很南方的詩歌么?
曾提醒過一些評論家,所謂“南方文學”或者“北方文學”,不完全是地理概念,而是一種思想的概念,文化的概念。依我淺見,用評論家張燕玲的話來說,“新南方寫作”是一種自由生長、“野氣”橫生的寫作。這說到“南方文學”點子上了,也道明了“南方文學”的新意。照這樣的思路評價《隨水而來》,可以看成是一部具有“南方文學”特色的詩歌作品。
(作者系文學評論家,曾任文藝報副總編輯、作家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